【摘要】在當代大學生中加強民俗文化教育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帶動相關研究的深入,而且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沂蒙精神、沂蒙傳統文化及紅色旅游的融合教育,從育人導向、教學內容等方面不斷加強改革創新,從而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程、進頭腦。
【關鍵詞】沂蒙精神;民俗;育人;融合
![]()
民俗是特定群體共享的傳承文化,它伴隨社會發展而發展,是一種動態的、活的文化現象[1]。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沂蒙山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單元,生活著漢、回、滿、壯等44個民族,由于交通落后、地域閉塞,這里慢慢孕育了一系列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我國的早期文明——東夷文化的發祥地。歷經千年封建社會,沂蒙民俗被不斷豐富充實、拓展延伸并傳承至今;改革開放后,多數民眾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情感已經逐步淡漠。在外來文化強力沖擊下,沂蒙地區許多傳統民風民俗不斷消淡,各種節慶活動也日趨減少;再加上民俗文化資源保護不夠,開發不足,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沒有彰顯,致使不少民間藝術陷入因人而存、人絕藝亡的困境。大學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有必要強化民俗文化教育,從而不斷推進沂蒙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1.加強沂蒙民俗教育的必要性
1.1研究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
由于民俗文化多數是特定族群傳承與發展的共享文化,因而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往往結合一定的地域開展工作,其研究重點多集中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民俗教育等方面,以增強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目前,有關沂蒙民俗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劉德龍(2008)等在山東民俗與沂蒙文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周忠元(2009)對沂蒙俗文學做過大量的研究;馬靜(2009)對
沂蒙方言做過一系列調查;于愛水(2009)結合課題對臨沂民俗做過初步整理。
當前,沂蒙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資料整理也不太全面,再加上傳承過程中面臨的艱難困境,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可全面整理沂蒙傳統文化資料,不斷充實《沂蒙精神》、《紅色旅游》等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入領會沂蒙精神產生的根源、背景及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1.2 傳承沂蒙精神的需要
沂蒙精神和沂蒙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可以說沂蒙傳統文化是沂蒙精神的根,沂蒙精神是當代沂蒙傳統文化的魂。因而,在開設的沂蒙精神課程、紅色旅游等課程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傳統文化及沂蒙民俗的內容,通過多種方式融入課程和課堂,使那些“勤勞、睿智、剛毅”的沂蒙品格不斷傳承和發揚,并結合當前進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使同學們接受正確的價值導向,并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行。同時也不斷拓展沂蒙精神方面研究領域,豐富教學內容,并探究以勞苦大眾為主體形成的沂蒙精神的起源。
1.3 發掘社會經濟價值的需要
隨著世界各地對本民族文化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未來一段時期內,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深入發掘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遺余力地推動民俗旅游及文化產業的發展,使當地民眾真正認識到保護與開發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并在開發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從而自覺自愿地加入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行列,進而增強了民俗文化自我延續與發展的能力。
2.強化措施
2.1沂蒙傳統文化及紅色旅游的育人導向的融合
沂蒙傳統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具有較強的教化功能和規范功能,是沂蒙人民寶貴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在育人導向方面,可以說沂蒙精神是精髓和靈魂,它不僅在革命戰爭年代引領沂蒙人民不斷取得對敵斗爭的勝利,在和平建設年代又引領沂蒙人民不斷取得經濟建設的碩果;沂蒙傳統文化是內涵豐厚的知識殿堂,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沂蒙兒女的健全人格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紅色旅游資源是教育后人的載體,學生們可以在這里品味到血雨腥風的年代沂蒙人民的頑強,激勵著后人不斷前進。三種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再加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對弘揚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展現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2.2 沂蒙精神、沂蒙傳統文化及紅色旅游教學內容的融合
沂蒙精神不能脫離沂蒙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為沂蒙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給養;沂蒙精神是當代沂蒙文化的升華,脫離了豐富多彩的沂蒙傳統文化顯得過于單調;同時,沂蒙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又需要載體,尤其是那些擁有豐厚歷史記憶的紅色旅游景點,因而可以說沂蒙精神、傳統文化及紅色旅游資源是相互包容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教學內容的融合,組建課程群,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做到內涵豐厚、內容精彩,便于學生接受。此外,傳統文化中還包含許多和諧成分,通過對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可增進和諧校園和平安沂蒙建設。
2.3 創新教學方法,發掘傳承人才
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常用的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等,還注意采用田野調查法、走訪法等新方法,利用學生周末或假期時間,深入田間地頭、鄉村社區,讓學生了解沂蒙民俗的賦存狀態、發展情況及傳承與創新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利于發現在這方面有一定天賦,并樂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奉獻自己才智的優秀學子。鄉土藝術人才的匱乏是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最薄弱的一環,由于當前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傳承與創新的能力,以致一些傳統文化藝術和傳統工藝出現人才真空。為此,要積極挖掘和培養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發掘相關人才,使他們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扭轉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過程中人才匱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周玉東.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困境與出路[J].新西部,2009,(4):91-92..
[2]夏世龍.對中國民俗研究走向的幾點思考[J].民俗研究,2006,(2):38-39.
項目來源:山東省社科聯重點科研課題成果,課題編號:09-ZZ-WH-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