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仍軒
【摘要】研究教材,是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永恒的主題。本文從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角度,闡述了研讀教材的主要做法,分別是通讀教材整體把握、品讀教材體會思想、實踐教材明確意圖、對比教材感悟特色、創新教材,內化理念。
【關鍵詞】課程標準 研讀教材 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20-02
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和課改的深入推進,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成為擺在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特別是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也對“數學素養”進行了闡述,指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從研讀教材開始。
一、通讀教材,整體把握
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很多老師多年來只教低年級或高年級,經歷過1—6年級全程教學的老師不多,導致低年級的老師不清楚學生所學知識為今后打什么樣的基礎,應該學到什么程度;高年級的老師不了解學生之前的基礎是什么,教學的起點在哪里。全面把握教材內容,對全套數學教材進行通讀成為研讀教材的首要任務。
我們從賞析入手解讀教材,引導老師們從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角度,對教材各個部分呈現內容進行賞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素養點撰寫“教材賞析”。通過研究教材的編寫特點、與其他版本教材的對比、教材中相同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編排的對比、不同領域的內容在相同學段的對比等,提高了廣大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和內涵的理解。
二、品讀教材,體會思想
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反復地品讀,力求品出聯系、品出層次、品出思想,能夠整體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具體環節設計背后的緣由。在研究教材時,要做到不局限于一課時,放眼于整套教材,注意對比各內容編排的異同,抓住異同點反復品讀,深入體會,可以有效促進對教材理解的深化。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和除法兩單元內容時,老師們對其編排進行了對比品讀,發現這兩部分的編寫都具有充分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的特點。
另外,老師們還發現小數乘法和除法都是運用轉化思想的典范,但在小數除法的編排中教材出現了“轉化”二字,而在這之前教學的小數乘法卻沒有。再品教材,又發現教材的編排是有聯系的,同領域的編排思路具有一貫性;也是有層次的,“小數乘法”教材編排注重讓學生體驗轉化思想,而“小數除法”教材的編排是引導學生自主地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剛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解決,雖然都體現了轉化的思想,但是明顯的不同:一個是感悟、一個是運用。
在品讀中發現教材編排的異同點,抓住異同點進行縱向比較和橫向聯系研究,明確知識與方法編排的來龍去脈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體會教材呈現內容背后的深層次的線索和思想內涵,有助于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化,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三、實踐教材,明確意圖
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因此教師要讀懂教材每環節的設計,在實踐中落實編者意圖。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在精讀與實踐之間反復行走,在上課前進行集體備課,明確教材編寫的意圖,然后走進課堂進行實踐或觀察,課后再共同商榷,對課前的研究進行調整,形成較完善而準確的認識。經過這樣一個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的過程,老師們對教材編寫的意圖就會逐漸明朗。
例如,我們在研究“方向與位置”這一課例時,首先進行了集體備課,在讀教材時大家認為教材“哪是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人為規定的,方向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認識。可是通過課堂實踐卻發現沒有那么簡單,學生總是要弄錯平面圖上的方向,直到下課還有幾個學生記不住。這是怎么回事呢?課后,老師們進一步細讀教材,發現教材呈現的信息中,第一個小朋友說的是實際生活中的東西南北,這樣編寫的意圖是什么?經過討論大家發現這一處的編寫不僅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平面圖上的方向與生活中的方向都是相對的,知道了一個方向,其他三個方向就可以推斷出來了。可見,通過對實際生活中方向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就記住平面圖上的方向。第二位老師上這節課時,取得了成功!
四、對比教材,感悟特色
教師要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必須能夠把握教材的特色,并明確這些特色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優勢并及時彌補不足,體現教師在使用教材中的主導作用。目前國家有多套義務教育教科書,我們開展了各版本教材的對比工作。
例如,同是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不同的版本編排卻明顯不同。一個版本的容量較大,平均分的概念和兩種分法都集中安排在一起教學;而另一個版本的安排卻比較分散。通過對這個不同點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版本各具特色:版本一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平均分和兩種分法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明晰知識的來龍去脈,建立知識網絡、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版本二可以說是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在每課時的后面都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鞏固與拓展。一個是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一個是注重設計的細膩,有利于學生的接受與鞏固。
通過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對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材編者的智慧和鮮明的特色,有利于教師深入了解教材,理解編排意圖,喜愛所教的教材。
五、創新教材,內化理念
通過對教材的研究,老師們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地理解和駕馭教材,把新課改的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但要讓教材研究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創造性使用教材、創編教材,促使教師在研究教材中深層次地成長。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一課時老師們發現,學生對鐘面認識的引出很不自然,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必要性,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而本版本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問題提出、激發自主探索、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基于這些認識,我們把第1個例題與第2個例題進行了整合,由“第一個節目什么時刻開始?”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認時刻必須要先了解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從而產生了進一步認識鐘面的必要性,通過對鐘面的學習解決了認時刻的問題。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使整個教學經歷了提出、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的特色,取得了課堂教學的成功。
教師對教材的鉆研是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只要做到既重細節,又重整體;既理順縱向線索,又明晰橫向聯系;既忠實教材,又勇于創新,就可以在研究中,認識教材、理解教材、發展教材,盡情展示才思和心智,讓教材研究成為成就教師,發展學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