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昌
【摘要】應急突發事件中,因物資的需求呈頻次低且數量高度不確定的特點,致使以政府為主導,結合社會力量的聯合庫存管理模式成為應急物資管理的最為重要的模式之一。聯合庫存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設計可以解決參與各方激勵兼容問題的有效機制。本文,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視角,分四個層面對應急物資聯合庫存中激勵機制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簡單分析,并對管理實踐活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應急物資 聯合庫存 委托——代理 激勵機制
一、應急物資聯合庫存管理模式
庫存決策的有效性取決于對缺貨損失和剩余庫存損失關系的合理權衡。且因這兩類損失呈負相關,一方的改進往往是以另一方的倒退為代價的,再加之復雜的需求關系,對庫存決策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應急管理中,因為事件的突發性和特殊性,對物資的需求模式難以用歷史數據事前推測,使得做出按照事后的結果評判的合理訂貨決策非常困難。因此,在每次較大的應急事件后,庫存決策者很難逃避社會對其“備貨不足”或“浪費物資”的責備[1] [2]。
按照庫存理論,對于高度不確定的需求模式,零售商可以采用共享庫存的方式,降低個體庫存決策的風險。故針對應急物資采用以政府為主導,聯合社會力量的聯合庫存模式,可以更大程度的減少物資過度缺貨或者過度剩余的現象。
針對應急物資聯合庫存模式,若按照物資共享的程度可以分為,集中存儲和信息共享但分散存儲。但是,無論哪種模式,首要解決的是社會力量的參與意愿,其次是解決參與的程度,政府和社會力量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屬于一類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前者,因為政府主導和應急的公益性的道德力量,能夠較好的解決參與意愿的問題。但是,對于參與的程度,不能僅通過道德的力量解決,需要設計能夠滿足激勵兼容的機制,確保社會力量在應急過程中的積極性。
二、激勵機制影響因素分析
按照委托代理理論,導致參與方合作懈怠的原因大體有四種因素,一是參與方參與動機不一致的程度;二是參與方掌握信息的不對稱程度;三是參與方對待決策風險的態度;四是參與方的責任能力的大小[3]。
第一,各方的參與動機不一致,是造成委托——代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動機不一致的程度越高,造成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越高。在應急物資的聯合庫存中,政府的目標是在應急狀況發生時,社會各方能夠不惜一切代價,及時應急處置和恢復,希望各方提供所需的物資越多越好,反之當各方提供物資多時,政府就沒有動力提供太多的物資;社會力量,需要在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率之間權衡,災害發生時,物資短缺可能導致更高的利潤水平,因此他們并不希望提供太多的物資,只要提供滿足企業聲譽水平的數量就即可。故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通過經濟手段,比如事前的期權約束或者事后的免稅手段,保障多勞多得,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共享應急物資的積極性。
第二,參與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是導致委托代理關系更為復雜的另一因素。應急物資的具體需求信息,在政府和社會力量之間是不對稱的,政府了解的要比其他主體多;社會力量可以提供的庫存數量,對政府而言是不清楚的。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彼此無法觀察到各方的具體狀況,就會導致各類投機行為的發生。比如災害發生時,政府決策者可能擔心更大的次生需求,會夸大需求信息,導致救災可能更多動用了社會力量。反過來,社會力量擔心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會故意扭曲自身的庫存水平。而且,當這種不對稱情況加劇時,會嚴重的挫敗應急物資聯合庫存管理的模式。所以,政府如何設計恰當的機制,確保應急時各方能夠真實的揭露自身的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三,參與方的風險態度。按照博弈論的相關研究結果,不同決策主體的風險態度,即風險厭惡或者偏好,都可能造成委托代理問題。因此,在應急物資聯合庫存管理中,獲知參與各方對風險的態度是實現整體救災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地,對于風險偏好者,應該通過比較強的激勵手段,調動其積極性;而對風險的厭惡者,應該采用一些保守性的具有保險功能的措施,確保其能夠參與到應急物資聯合庫存的管理工作中。
第四,參與方的責任能力。此能力即,災前和災后聯合庫存各方根據合同或者機制,履行各方支付的能力。在聯合庫存管理模式中,需要認真的評價各方信譽以及各種條件下的支付能力。若參與主體,在事后沒有能力按照合同設計的條款支付各自事前的承諾支出,那么這樣的機制就屬于一種不可信的威脅,各方就沒有意愿遵守合同的各種條款,使得合作成為口頭形式的內容,沒有實質意義。
三、管理實踐啟示
綜上,應急物資的聯合庫存問題屬于一類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其關鍵是參與各方的激勵機制設計問題。現根據上面的分析結果,對管理實踐給出一些參考建議:
首先,打好輿論導向和經濟刺激兩張牌。通過在全社會大力表彰企業參與應急物資救災的先進事跡,增進企業的社會效益。同時,采用政府經濟調控的手段,向那些參與應急物資管理的社會力量給予恰當的經濟補償。這樣就可以促使參與各方的利益趨同,形成聯合庫存管理的共識。
其次,加強災前調研,摸清可能的需求模式和社會庫存力量現狀,這是解決信息不對稱性問題的前提。此外,在此基礎上設計激勵兼容的合作機制,保障多勞多得。
最后,加強事后監管的力度,確保合作按照既有的機制開展。任何合作問題都有一個事后,激勵和處罰兌現的環節,這是解決各個應急物資庫存管理主體遵守合同的主要手段。所以,在災后應該嚴肅的對參與各方的表現做出客觀評價,嚴格按照合同落實各方的應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JIUH-BIING S.Challenge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8,61:35-73.
[2]趙曉波,黃四明.庫存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3YJC6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