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芬 李萍 高哲琴
【摘要】本文通過對滄州民營經濟的基本狀況、所處地位、比較優勢、面臨問題等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滄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思路及對策。通過調查,詳盡了解滄州市民營經濟的發展軌跡,記錄本市民營經濟發展的經驗,關注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民營經濟 分析 發展
近年來,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對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貢獻越來越高。但是,民營經濟經營規模偏小、發展速度偏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正確引導和支持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推動我市的小康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筆者在前段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剖析,并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滄州民營經濟的現狀及特點
(一)民營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對GDP的貢獻率不斷增長
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富民強市”的戰略選擇。其中又把鼓勵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革作為一項重要舉措。至去年底,全市民營企業通過參股、兼并、租賃、承包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企改革,已取得500余家中小型國有、集體企業的所有權或控股權。另外,90%以上的鄉鎮、街道集體企業已改制成民營企業。
(二)民營經濟吸納了大量城鄉剩余勞動力,顯著改善了就業環境
近年來,我市民營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發展,相應改善了我市的就業環境,減輕了就業壓力。為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部分改組、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得以輕裝上陣、快速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先進技術被越來越廣泛的采用,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將會不斷提高,城市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冗員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三)民營科技企業異軍突起,已成為拉動民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一批民營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它以靈活的經營機制、先進的管理經驗,不但為本企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其他民營企業的發展成長帶來了巨大的示范和輻射效果。
(四)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在農村的不斷發展,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產業結構,還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它們不僅能直接生產農村急需的生產資料如農機具、飼料、化肥和農藥等,而且還能為農業生產積累大量資金。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僅靠農民自愿和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需要企業與農戶以訂單模式大力推動。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穩健、成效顯著,其中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功不可沒。
二、滄州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本地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近年來,民營企業規模偏小、發展偏慢、效益偏低、與沿海及周邊先進地區的差距偏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不解決這些矛盾,我們將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環境有差距,政府服務的空間很大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不遺余力,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但民營企業仍感到環境不夠寬松。首先在發展經濟上存在兩頭急中間不急,一些部門由于自身部門利益的考慮,對民營經濟仍舊沿襲“依權監管”的模式,很難適應 “依法監管”,導致民營經濟投資的關卡太多、手續繁雜、費時更長,增加了民營企業發展的成本。其次在“市場準入”上民營企業仍沒有享有公平待遇,與國有企業甚至外資企業都存在著較大的政策性差距。再次財政稅和政策不平等,對民營企業征稅已成為財政的重要來源,但是民營企業無法享受三資企業的財稅優惠政策,還有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等。而且,民營企業還面對眾多權力部門名目繁多的罰款、攤派、贊助等。
(二)企業起點較低,人員素質不高
民營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大多數都有先天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民營企業起點水平很低,原始積累還不足,低水平重復投資非常普遍;二是民營企業各方面投資盲目性比較大,追求企業目標短期化;三是民營企業職業操守不強,經常存在企業之間不正當競爭、制假和造假、損害周邊環境等現象;四是民營企業的發展缺乏長遠眼光,企業經常出現快速膨脹與快速衰退等現象。
(三)管理方式陳舊,做大做強困難
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方式在企業創業前期也許是可行的,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民營企業已經走出原始積累階段,這種家族模式的管理已經顯得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因為:一是隨著民營企業發展規模的壯大,企業管理領域會越來越寬,依靠每個個人能力和家族式的管理已越來越困難。二是隨著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的擴大,從技術、產品、市場、融資等方面,都已遠遠超過管理者自身或者企業家庭成員擁有的經驗和知識積累。民營企業管理者再學習的速度大大落后于企業發展的速度,管理者經驗和知識的折舊率大大高出企業的發展速度。
(四)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嚴重
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在融資上表現為規模偏少并且沒有穩定的資金市場配合。因此,民營企業承受市場風險和經濟發展周期波動的能力很差,易于“倒閉”,穩定性較差。
從銀行來看,鑒于過去觀念和體制上的原因,我國的銀行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較多,大部分民營企業從缺乏獲得貸款所需要的正規渠道。整個金融體系缺乏面向民營企業的民營的商業化銀行,再加上信用服務系統滯后,國有銀行不管在自身體系上還是在技術操作上,都沒法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需要。
從民營企業自身發展來看,首先民營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優質民營企業較少。對那些管理不規范、風險不確定、經營狀況較差的民營企業,沒法從容放貸,所以形成了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雙難境地。另外多數民營企業自身的統計、財務管理制度相對不規范,盡管企業自己盈利水平有可能較高,但缺乏比較專業的管理人才,企業統計、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沒法保證,這些都給銀行貸款帶來了相當難度和潛在風險。
(五)科技含量不高,特色產品較少
民營企業選擇的多是技術門檻和管理門檻相對偏低的領域。除少數民營企業外,多數選擇技術要求不高并且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這樣看來,一方面,民營企業的技術水平在總體上低于國有企業。從另一方面來看,民營企業相對缺乏長期固定高新技術能力的人才,這些導致了民營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偏少、大路貨產品較多,名優產品偏少、低檔產品較多。民營企業的同行業之間為搶奪市場,往往展開惡性競爭,導致特色產業規模不大、質量不高、品牌不響。
總之,隨著我市經濟的平穩運行與國家政策的不斷完善,民營經濟應結合自身實際,揚長避短,一定會穩健地朝好的方向發展,為我市經濟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作者簡介:龐洪芬,河北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教授,主攻管理學方向;李萍,河北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系,副教授;高哲琴,河北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