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萍
【摘要】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再認識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寒暑假作業則是學生回顧一學期所學內容,加以消化提升并為下學期的學習打下基礎的重要抓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寒暑假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力圖通過筆者改進高中地理寒暑假作業的一些做法,來拋磚引玉,探討新課改背景下怎樣讓學生的寒暑假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關鍵詞】分層次 可選擇 重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45-02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都知道,作業的功能可概括為“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強化”和“能力的培養”,作業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學生來說,作業是學生強化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對知識進行鞏固和檢測,讓后續學習更有目標和方向。對教師而言,作業是教學過程的延伸和后續,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那么作業便是分戰場,甚至有的時候,作業決定了學生們的生活質量。在日常教學中,師生們都會十分重視作業的完成與反饋。但是在放寒暑假的時候,假期作業如何設計與布置,很多時候,會被大家輕描淡寫地忽略了。其實這是我們教學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更是制約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一個瓶頸。
二、對以往寒暑假作業的反思
以往我們在每學期放假之初,都會按慣例布置相當數量的假期作業,表面上看起來,作業數量是有的,但總體質量一般。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師統一布置,忽視學生個體差異。不同學習水平和能力的學生完成的卻是不加區分、一模一樣的作業,這樣對教師來說也許是省力了,但對學生來說是很難真正滿足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的。
2.功能單一,過于偏重重復訓練。以往大多數教師布置的假期作業,無非是平時單元練習的復制和翻版,最多只能起到重復訓練,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也無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題目良莠不齊,事先未加篩選。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里,只要大家留心,不管是市面上還是互聯網上大家都可以輕松獲取大量的練習題,但其中大部分題目是良莠不齊,質量很難保證。如果教師事先未加篩選,就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假期里去完成。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學生在某些錯題、廢題中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更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綜合以上分析的幾點原因,我們不難想象,即使有些聽話的學生認認真真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但收效甚微。再加上假期結束后,學生交上來這么多的作業,老師也很少有時間認真批改和反饋。因此這樣的假期作業雖然花費很多時間,但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可以說是重負輕效的典型。那么,學生究竟需要怎樣的寒暑假作業呢?下面結合筆者所做的一些嘗試,來談談如何增強假期作業的有效性,使寒暑假作業變得更有意義。
三、寒暑假作業“變臉”行動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路人,應該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無限潛能。因此筆者本著“分層次、可選擇、重實效”三個原則,來重新設計和改進高中地理寒暑假作業,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度過一個勞逸結合、收獲頗豐的假期。
(一)分層次的學科性作業
一個學期下來,大多數學生已經完成了規定的學習任務。但每個同學由于自身基礎、認識水平等原因,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該圍繞地理學科本學期學習內容,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已掌握的情況,布置相應的復習和預習要求。
1.針對學困生,布置補償性作業。由教師向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提供一份講義,其內容包括對本學期所學的關鍵知識進行簡單的梳理與回顧,提供典型例題讓學生自行理解消化,然后配合基礎性的練習,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努力提高其熟練程度。
2.針對中等生,布置整理性作業。對中等生而言,進行錯題整理,同時對知識體系進行整合,構建自己的知識模型,從而進行學科內知識的查漏補缺,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促進中等生學習成績提高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幾位成績中等的高二學生學完世界地理后利用寒假自主整理并上交的一部分作業。
3.針對學優生,布置創新性作業。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來說,關鍵是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其要“高標準,嚴要求”。可以讓學生模擬一回老師,針對一學期以來所學內容自主命制1-2套試卷,對試卷中的題目需注明其來源,選題理由,考查哪方面的知識或能力,并提供詳盡的參考答案和題目解析。假期結束后這部分學生交上來的試題經過老師逐一審閱后,確實質量好的題目可以入選今后考試的題庫。誠然,這樣的作業對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正因為如此,恰恰能調動優秀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優秀學生充滿信心地去完成這項作業。
(二)可選擇的實踐性作業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學習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零星的片面的獲知,更應該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獲得真實的體驗與鮮活的實踐性知識,從而指導生活實踐。因此我們需利用好寒暑假的時間,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融入社會中,有選擇地去學習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去感受課堂上無法完成的體驗。以下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實踐性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中選擇一項或兩項來完成。
1.地理參觀: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可以學習地理知識的場所,例如博物館、科技館、城市規劃館、氣象臺、天文臺以及工礦企業、農場、鄉村、火車站、港口、飛機場、水利設施等等,無一不包含著生動鮮活的地理知識。建議學生利用寒暑假的閑暇時間去參觀游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分析驗證,相信一定會收獲不少。
2.地理調查:開展地理調查最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多人合作可以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取長補短。近幾年來我校高一、高二學生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多項地理調查內容。如:寧波市街道主要綠化樹種的調查,寧波地鐵沿線土地利用狀況調查,東錢湖水質狀況調查,寧海古火山群地貌調查,奉化溪口景區旅游資源狀況調查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地理觀察與觀測:地理觀察與觀測能力是地理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但平時的課堂上我們很難落實。因此利用寒暑假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讓學生完成觀測并記錄,逐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完成的地理觀測有:寧波市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寧波市熱島效應的觀測,寧波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寧波市每日日出、日落時間的觀測與記錄,四明山生物多樣性的觀察等等。
4.地理實驗:地理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實驗,但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在課堂上很難一一完成這些實驗。根據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實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實驗、植被類型和植被覆蓋率與水土流失關系的實驗、地形坡度對水土流失產生的影響實驗等,讓學生在假期中自主完成,并寫下實驗報告,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既彌補了課堂中的不足和缺憾,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熱情,真是一舉多得。
(三)重實效的成果性作業
開學初,每個同學都必須上交自己在假期里完成的多樣化的地理作業。無論是攝影作品、小論文、小研究報告還是多媒體課件、知識梳理結構圖、手抄報等,形式不拘一格,但都必須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分享學習的心得和體會。這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艱辛與快樂,也與別人一起分享了學習中的所感所悟,在探索與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擁有一個難忘的假期。
四、改進后的地理寒暑假作業呈現的主要特點
改進后的地理寒暑假作業,更加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也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僅沒有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尊重學生學習基礎與學習狀態的差異,體現假期作業的層次性與選擇性。
2.通過知識梳理,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促進知識體系的形成,關注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發展。
3.變習題操練為實踐體驗,借開放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熱情。
4.運用多媒體技術,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
5.教師重視假期作業的交流與反饋,努力提高假期作業的有效性。
經過改進后的高中地理寒暑假作業,“地理”味兒更濃了,也更受學生歡迎了。實踐表明,增強假期作業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其挑選最適合自己能力來完成的作業,能夠使其滿懷信心地愿意參與、樂意思考、順利完成。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和推廣新型的寒暑假作業,相信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其學習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豐.從問題到建議——中小學教育研究行動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希爾伯曼.積極學習的101種有效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