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升中學歷史的教學效果,是我們經常要思考的問題。歷史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十分廣泛。它既是理解一切社會現象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必備條件。初中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維持其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使之樂于學習,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用多種方法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的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獲得知識、擴大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導致大部分初中學生都不愿意參與到歷史課的課堂活動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巧妙構思每一堂課的過程,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設計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等,以點燃學生的熱情。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刻意求新,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們的學生最煩的是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課堂每次是一樣的,讓學生感覺到沒有變化。因此我們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動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多樣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教會學生思考,這是一個老師最大的才能。為此教學過程更應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設置問題,促使深入研究。在講課的開頭、重難點、街接處、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設計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平等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質疑、討論、釋疑中使學生理解教材開拓了思路。明確教師的主導地位,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歷史課堂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給學生的“漁”,實際上就是教給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等,將自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啟發者。
三、引用恰當的歷史資料
歷史材料是歷史知識形成的源泉,重視運用歷史材料,創造有歷史感的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史料引用可以增加歷史的真實感,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到敢于舍棄,突出重點。初中歷史課本中,每一課中都有史料的引用,但不是每一課的每一個史料的引用都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中,一幅地圖、五幅插圖、一個表格,史料引用量比較大。如果每一個史料都作解釋的話,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上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完不成教學任務;一是正文略講,史料“反客為主”。 在有的章節中,所引用的材料比較少,或者所引用的材料缺乏說服力。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憑借自身的實力,對史料進行適當的補充。例如《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一課,再介紹愛迪生時可引用一段課外史料:"愛迪生為了尋找合適的燈絲,他和助手們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而他發明的堿性蓄電池在研制成功前也經歷了不少于五萬次的失敗。"即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愛迪生的成就的記憶,又可以將思想教育貫穿于其中。教學中,適當使用史料可以達到增加學習興趣、培養歷史思辨能力的教學目的,也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更好的實現輔助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
四、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歷史活動課的主題必須要有感召力、吸引力,要與教材緊密結合,與學校實際相結合,與學生年齡、認知、心理水平相結合。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探訪歷史遺跡,尋找身邊的歷史。作為教師,新課程的實施中,讓學在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實現行和知的結合。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組織學生外出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探訪歷史遺跡,包括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歷史遺址和遺跡等,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物遺址資源,組織學生去感受歷史,提高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在暑假期間,給學生布置一些有趣的歷史調查專題,以興趣小組為舞臺,讓學生通過實地查看、群眾尋訪、搜集資料等途徑去主動探究,既激發學習興趣,又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將本地方(也可以是市內外其他地方)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并逐漸淡出我們視野的,與我們的歷史教材內容相關的一些物品拍攝下來,制作成展板。特別歡迎自主創新,自行發掘一些具有地方特點和時代烙印的題材和線索,也歡迎有歷史價值的舊照片,可以翻拍。我們希望通過舉辦這次“尋找身邊的歷史” 學生學習成果競賽活動,讓參與學生感受歷史的活力、歷史的魅力。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用多種方法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的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們都需要不斷的通過試驗和實踐來充實總結,以求教會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