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瓊
談到散文詩,我首先想到的是蘭波、波德萊爾、金斯堡、惠特曼。這些人的散文詩寫作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叛逆精神,無論是《巴黎的憂郁》還是《地獄一季》,它們都呈現出挑戰當時的社會現實與審美意識的先鋒氣質,呈現出的是文本的異端、語言的異端、甚至于美學的異端,正是這些異端讓作品不朽。雖然當下的散文詩創作,在語言、文本、審美和價值等方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但是在我看來,當下散文詩的創作,比起散文詩發軔之初的貝爾特朗等人的作品,還缺少獨立獨行的先鋒與異端:還缺少蘭波、波德萊爾、金斯堡等先輩詩人們那種富于探索的勇氣以及面對保守的現實決絕的批判與審視。如果將前輩們的散文詩創作與他們同時代的詩歌創作對比,再對照我們當下散文詩創作與當下的詩歌創作,當下的散文詩創作顯得過于保守、陳舊、拘謹、呆板,我們的作品無論從內容還是表現手法上,都缺少先輩散文詩人們那種驚世駭俗的“嚎叫”的氣質,缺少淋漓盡致、疾惡如仇的奇篇怪章的“巴黎的憂郁”的內容,缺少通靈說與語言煉金術的“地獄一季”的精神,缺少不朽而深沉的“野草”般的生命意識。前輩們的散文詩作品中呈現出的寫作氣象與審美立場、決絕的先鋒氣質都是我們當下散文詩創作最為缺失的。我一直認為,叛逆精神是散文詩創作最為核心的元素,散文詩應是有著新的思維的詩、新的語言的詩,我們需要從叛逆中探索,不斷地在自己的創作中進行內部的更新與自我的升級,在破壞過去的審美、內容的過程中,重構當代散文詩經典的文本。當下散文詩創作呈現出來的是精致有余,野蠻不足,使得散文詩作品華麗有余,反倒缺少前輩們的散文詩作品中那種來自生活深處的粗暴與野蠻的生命意識。當下散文詩的創作無論從審美還是從內容抑或從形式,都被一種所謂慣性化的病態的陳腐的浮華的“傳統”統治著,大多數散文詩人的作品也呈現出這種“傳統”影響與統治之下的順民氣質,中規中矩與亦步亦趨的語言、意象、情調等,有一種為了迎合“傳統”的造作式的病態,缺少叛逆與革命的氣息。散文詩不應該是彌漫著一種孤芳自賞般的后花園氣息,它應該是野草,是憂郁的巴黎,是地獄一季。不應該是后花園那般的低吟淺唱,它應是來自生命內部的嚎叫。我一直主張在散文詩創作中。每一個散文詩創作者都應該成為另外一個,另一個,另一個,而并非是我,是傳統,是太過于經典化與模式化的一個,只有我們從內心深處不斷地想成為另外一個,另一個,你才會有清晰的面孔呈現出來。需要我們不斷地讓自己從傳統中,從同時代的人群中區別開來,構成一個獨立獨行的自己,這樣,才會構成散文詩的未來面孔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