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50-01
系統理論是用數學方法定量描述,用邏輯的方式逐步推演,尋求并確立適用于微觀、宏觀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復雜性、動態性,它研究各種組成部分的內在規律,推論并指導對系統內在知識的認識及建構、甚至于解構。系統理論的這些凸顯特征及其指導性,已經在各種學科中得到明顯體現,高中生物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在系統理論的應用上更應如此。
一、系統理論有助于理解高中生物教學的復雜性
高中生物教學涉及基因、分子、細胞等微觀知識和穩態與環境等宏觀知識的學習。這些知識概念多、層次多、結構復雜,各種物質轉運機制、代謝方式均有不同的特點并密切聯系,整個高中生物呈現出復雜性特征。特別是長期以來高中生物教學采用學科為基礎,考試為導向,教師為核心,傳統講授,單線溝通的“被動”教學模式。大多數同學在學習該課程時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以應付考試,并不能完全理解生物的意義,沒有建立起生物學的系統概念、模式概念,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及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造就了高中生物教學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正好與系統的復雜性完全切合。正如普利高津斷言“現代科學在一切方面,一切層次上都遇到復雜性,必須“結束現實世界簡單性”這一傳統信念,要把復雜性當作復雜性來處理,建立復雜性科學。”
二、系統理論有助于理解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性
高中生物貫穿微觀、宏觀,經歷細胞與生態系統等各種知識,各種知識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諸多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學科。也就是學高中生物的教學離不開整體性。而系統理論完全可以指導高中生物的教學的這種整體性。把系統理論引入高中生物教學,首先它強調生物知識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摸清知識的基本發展脈絡,從整體設置知識體系,對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和應用,建構生物學習的一種系統。學生通過建立這種系統,掌握該學科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及其整體結構相關知識。教師通過這種建模方式,引導學生在建模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整體性學習,從而深刻理解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及科學方法之間的聯系,這才真正符合教育心理學原則。當教師把系統的這一思想引入生物教學時,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的想到這一屬性,正如著名學者貝塔朗菲所言“我們被迫在一切知識領域中運用整體或系統概念來處理復雜性問題”。
三、系統理論有助于理解高中生物教學的動態性
高中生物教學具有復雜性與整體性,其本身應當是一個系統。而作為一門學科,高中生物無法確定所有生物未知領域的知識。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高中生物的各種知識均不是固定不變的,其所具有的知識應當逐步更新,呈現出開放性、動態性。系統理論作為解決復雜性問題的一種實用性極強理論,對高中生物教學具有深刻的指導價值,系統理論對高中生物教學的動態性指導可概括如下:生物學系統由于其內外部聯系復雜的相互作用,總是處于無序與有序、平衡與非平衡的相互轉化的運動變化之中的,其都要經歷一個系統的發生、系統的維生、系統的消亡的不可逆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說,生物學系統本質上就是一個動態過程。
四、系統理論對高中生物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方法論導向作用
系統理論由于其獨特的思考問題方式,已成為各學科發展的指導,其統籌考慮的整體性思維及層次性研究問題的突出特征,對各學科已形成深刻影響。特別是其層次性與動態性、整體性相結合的邏輯思維方式更是對傳統教學、尤其是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討論較熱的生物“框架式”教學法就是發端與此,可以說“框架式”教學法是系統理論在生物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總之,高中生物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要積極探索教學理論,力爭使系統理論和方法能夠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在系統中研究教學,將系統理論與教學行為、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