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 郭建民
〔摘要〕 近年來,學界對區域精神的內涵、特征、功能、表述內容和提煉、培育方式方法、弘揚和踐行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在研究視角和領域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在研究深度方面還應進一步挖掘,在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上要進一步加強。因此,在表述內容上要更多賦予區域獨特性特征,注重提高區域精神提煉過程的科學化水平,踐行區域精神要注重發揮其系統性和綜合性功能。
〔關鍵詞〕 區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城市精神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2-0046-04
區域精神的培育、弘揚和踐行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區域精神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某一區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情以及價值追求、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等,是某一區域獨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是當地人民群眾長期實踐的文化結晶,是凝聚當地民眾團結一致發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光輝旗幟。當前,學界在對區域精神的本質特征及塑造、如何科學培育區域精神、發揮區域精神功能和實現區域精神價值等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對此,本文選取國內對區域精神、地域精神、地方精神和城市精神等相關方面的200篇報刊文章進行分析研究。
一、 區域精神的內涵、特征及功能
區域精神與區域意識、區域文化、區域價值緊密相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從一定意義上說,區域精神是區域意識的系統性升華,是區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區域價值的內生動力。從本質上講,區域精神是某一區域思想文化的特質、內核和靈魂,是具有廣泛認同性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1.對區域精神基本內涵的相關論述。目前,學界對區域精神的表述有多種,有學者稱之為地域精神、城市精神、地方精神等等。夏重偉提出,區域精神是指居住在同一區域的人們,在一系列共同的歷史條件特別是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 〔1 〕。孫文營提出,地域精神指的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凝練成的為本地域民眾所認同、遵守的帶有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發展理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2 〕。黃杰提出,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一個地方共同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地方不同于另一個地方的標志 〔3 〕。由此可見,區域精神是某一區域內建立在傳統與現代文化基礎之上形成的具有高度認同感的理論體系、行為規范和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其基本內涵包括四個核心要素,一是必須建立在一定區域文化基礎上,二是必須在本區域內有高度認同感,三是必須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和價值觀念,四是必須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規范性。
2.對區域精神特征的相關論述。任吉東提出,樹立科學到位的城市精神,必須正確認識城市精神的內在特質,把握城市精神各要素的相互關系與地位,既要重視繼承性,也要重視變異性。城市精神就實現狀態而言,是已然與應然的統一,亦即現實與理想的統一、歷史傳統與地域特色的統一、現實發展與未來趨向的統一 〔4 〕。程萍提出,要深挖城市精神的“源”與“骨”,把握城市精神的“魂”與“體”,豐滿城市精神的“血”與“肉”,即要體現歷史與現實、內容與形式、物質和精神的結合。在提煉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必須深挖城市歷史、文化中的精華和特征,在傳承中華文化和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背景下,突出城市的文化個性和價值追求 〔5 〕。陳柳欽提出,城市精神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五個方面:城市精神具有歷史性和傳承性,是一種民族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是一種人文精神,具有張揚城市個性的異質性特征 〔6 〕。因此,區域精神作為某一區域內特質性文化標志,具有強烈的歷史傳承性、現實契合性、未來引領性、異質特殊性、人文關懷性、民族融合性等特征。歷史傳承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的長期歷史積淀和傳統文化底蘊的充分挖掘和展現上,注重文化傳承的持續和延伸。現實契合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發展現實的準確定位上,并要與當地實際特征緊密契合。未來引領性主要體現在對某一區域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上,并充分實現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區域性價值。異質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自己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基礎,注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品牌特色。人文關懷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精神的人文價值上,要注重對當地民眾的關心關懷、支持鼓勵和凝聚號召。民族融合性主要體現在某一區域精神必須尊重民族特色和民族習慣,而且要把這種民族特色與核心價值觀緊密融合。
3.對區域精神功能的相關論述。目前國內對區域精神功能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可以說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趙紹敏提出,重視地域精神建設,是推進地域物質建設的成功保證,是提升地域人文素質的首要前提,是實現地域改革、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地域精神對一個地區起著靈魂支柱作用、旗幟引領作用、動力源泉作用 〔7 〕。吳潛濤、張新橋提出,城市精神的動力功能集中體現在對城市的發展方向、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以及市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引領與導向;激勵功能主要體現在促使市民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輻射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輻射與傳導把城市生活方式、文明禮儀傳播到農村偏遠地區,成為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撐。從時代價值方面分析,弘揚和培育城市精神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客觀需要;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市社會和諧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助于培植共同的價值認同和精神追求,使市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選擇和情感表達符合城市發展繁榮和市民共同幸福的長遠目標,最終促進城市社會的和諧發展 〔8 〕。吳艷玲、陳柳欽等也在論文中提出,城市精神的作用包括凝聚、激勵、引領、吸引和輻射等,城市精神的基本功能可以歸納為動力、導向、凝聚、融合、約束等五類功能。總體上看,區域精神的功能主要包括引領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動力功能、規劃功能、約束功能、融合功能和激勵功能等八個方面。引領功能主要指用區域精神引領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凝聚功能主要是用區域精神凝聚全體區域成員的向心力,導向功能主要是把區域精神作為當地五個文明建設的引導性精神力量,動力功能主要是發揮區域精神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的驅動力,規劃功能主要是區域精神對某一區域未來發展的創新想象和憧憬能力,約束功能主要是規范各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融合功能主要是通過區域精神促進各民族、各階層、各群體的融合發展,激勵功能主要是激勵和鼓勵區域內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區域精神表述內容和提煉、培育方式方法
據統計,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以及省會(首府)所在市再加上15個副省級城市共有67個,目前明確提出區域精神的已有53個,還有5個正在征集中。其表述語中文字最長的是青海(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干精神,“大愛同心、堅韌不拔、挑戰極限、感恩奮進”的玉樹抗震救災精神),最短的是濟南(誠信、創新、和諧)。
1.有關區域精神表述內容的相關研究和論述。作為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區域精神,各地在表述語方面也不盡相同。浙江精神的表述語為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規律、崇尚科學。“務實”就是尊重實際、注重實干、講求實效。“誠信”就是重規則、守契約、講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和諧”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開放”就是全球意識、世界胸襟,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圖強”就是勇于拼搏、奔競不息,奮發進取、走在前列 〔9 〕。北京精神的表述語為“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廣西精神的表述語為“團結和諧、愛國奉獻、開放包容、創新爭先”,山西精神的表述語為“信義、堅韌、創新、圖強”,南京精神的表述語為“開明開放、誠樸誠信、博愛博雅、創業創新”。筆者在對研究范圍內的區域精神進行分析時發現,具有宏觀指導性的文字或詞語出現的頻率較高,出現最高的詞語是和諧,共20 次,接下來依次是開放(14次)、誠信(14次)、和諧(13次)、包容(11次),出現5次以上的詞語還有務實、愛國、團結、卓越等。這也是區域精神研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現象。
2.有關區域精神培育、提煉方式方法的相關研究和論述。本文對53個明確提出區域精神的省市區的提煉、培育方式方法和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研究,發現各地也是有所不同,從產生時間上看,有的歷時七八年,有的出現在一夜之間,更有甚者是領導人的一句話突然就變成了當地的區域精神;從提煉過程看,有的經歷了專家論證、群眾參與、社會公示等環節,有的則是領導干部的一時動議;從提煉主體看,有的是宣傳部門,有的是外宣部門,還有的是政協機關。可以說,在區域精神培育、提煉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著區域不同、主體不同,產生方式和過程也不同的情況。
龔超、柏萍、周仲高提出,新時期“廣東精神”的提煉經過了群眾討論、專家論證、領導決策的程序,省委宣傳部利用兩年時間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五輪新時期“廣東精神”的征集討論活動 〔10 〕 (P5 )。北京精神的提煉培育工作首先是面向群眾征集表述語,其次是專家研討,然后是征求意見,第四是投票評選,第五是征詢意見,第六是最終發布 〔11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李中元在對山西精神提煉過程的總結中,提出經歷了社會征集、專家初評、群眾投票、征求意見、完善提煉和黨委研究六個過程。
專家學者對區域精神的提煉、培育方式方法和過程的研究不是很多,但對如何培育和凝練、應當堅持哪些基本原則等有一些獨到的論述。孫文營提出,科學凝練地域精神,應該盡可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緊密聯系地域經濟發展實際并努力實現對現實的超越,得到本地域多元主體和其他地域民眾的廣泛認同,體現地域特色并處理好與其他地域精神的關系 〔2 〕。朱訓義提出,提煉城市精神要注重傳承性,不能割斷歷史;要注重根本性,不能浮于表面;要注重群眾性,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特質性,不能千城一面 〔12 〕。趙紹敏提出,提煉地域精神,關鍵在于依據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現實需求,認真加以整理和集中,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精神 〔7 〕。夏重偉提出,概括黑河區域精神應當成立征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發動全市人民上下結合、反復討論,最后通過一定程序或一定的形式予以確認。一是發動群眾、集思廣益,把征集過程作為全市人民自我教育的過程;二是上下結合、干群結合;三是集中概括、提煉升華,形成符合黑河實際的黑河精神詞 〔1 〕。此外,吳艷玲、陳柳欽、池慧靈等也在論文中提出全體公民共同參與、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注重本土化和以人為本原則、強調化育城市精神和把握市民行為與市民精神的關系等觀點,還有專家學者提出要培育和倡導地方共同價值觀,這些都對培育和提煉區域精神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由此可見,培育和提煉區域精神應當遵循的原則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黨委政府倡導,這是前提條件;二是全體民眾參與,這是力量基礎;三是專家咨詢論證,這是關鍵要素;四是廣泛征求意見,這是實踐要求;五是堅持公開公示,這是科學本質;六是領導集體決策,這是必然選擇。
三、區域精神的弘揚和踐行
任何一種區域精神都承載著一個區域內的文化形態和價值取向,并且體現著不同的表述方式。區域精神的弘揚和踐行,實際上也是核心價值體系弘揚和踐行的過程。因此,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是培育和提煉區域精神的終極目標,只有深層次、廣領域、寬范圍、持久性的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才能發揮好區域精神的功能和作用,從而實現區域精神的最終目的和實踐效能。尹天五提出,要以高度的自覺、科學的理念、系統的思維和堅定的立場弘揚踐行山西精神,及時發現人民群眾中弘揚踐行山西精神的先進典型,并給予科學總結、廣泛推廣,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對象,創新途徑、方法和手段,形式多樣地宣傳普及山西精神 〔13 〕。黃杰提出,弘揚地方精神要立足于如何以更開放的姿態去迎接挑戰,加快當地經濟發展;站在當今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更寬容的態度進行改革,有所創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 〕。丁根林提出,弘揚踐行“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一要通過榜樣示范引領,增強公信力;二要注重家庭教育,拓展輻射面;三要創新文化代碼,塑造親和力;四要挖掘民俗底蘊,彰顯民族性 〔14 〕。此外,諶貽琴、婁海波、王海濱等也提出在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中要發揮領導干部表率作用、新聞文藝工作者以身作則、廣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借助民族傳統習俗活動、開展和諧共建、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由此可見,弘揚和踐行區域精神,必須堅持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要把求真務實作為弘揚和踐行實踐區域精神的基本立場,反對搞形式主義或走過場;二是要致力于宣傳弘揚,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讓區域精神在當地乃至周邊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三是要在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過程中踐行區域精神,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四是要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這是貫徹黨的宗旨和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本要求;五是要把典型引路作為弘揚踐行區精神的有效辦法,培育典型,弘揚典型,促進整體推進;六是要大力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把區域精神的核心內容分成若干主題逐一開展各類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掀起弘揚踐行區域精神的新高潮;七是總結經驗,注重長效機制建設,把各方面探索和實踐中形成的新制度、新做法持之以恒的鞏固傳播下去。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的思路創新
關于區域精神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有些熱點問題還引起社會關切和官方回應。但總體上看,目前研究在理論視角、研究深度和針對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研究視角和領域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拓展。目前基礎理論研究較為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特別是經濟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方面的關聯性研究不多,對區域精神的機理和內涵進行系統研究的著述很少,系統論述區域精神的專著基本上沒有。二是在研究深度方面還應進一步挖掘。目前的研究存在時政性、零散性和碎片化傾向,學理性和抽象性研究不夠,特別是總結提煉區域精神科學方法的深層次研究成果不多。三是在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上要進一步加強。區域精神的研究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把區域精神的理論研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與踐行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區域精神服務現實、促進發展的強大力量。
針對區域精神在實踐中存在的內容上同質化傾向、程序上主觀性傾向和踐行上一陣風傾向,進一步拓展思路,對區域精神進行深度研究,為培育和提煉區域精神提出科學化程序和方法,為弘揚踐行區域精神規劃更多現實路徑,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區域精神的表述內容要更多賦予區域獨特性特征。對區域精神的表述內容應當更多地注重當地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避免區域精神的“普世”觀傾向,諸如“開放”“創新”“和諧”“包容”等放之四海而皆準,并不能體現當地區域特色。要注重對區域獨特性特征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努力實現核心價值觀與當地區域特色的完美有機結合。
注重提高區域精神提煉過程的科學化水平。科學化水平主要體現在科學的理論指導、科學的程序和科學的技術方法上,作為一項戰略性公共決策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完善體制機制,規范專家咨詢論證、社會公示、集體決策、社會聽證、群眾參與等具體制度,以實現區域精神表述語提煉過程的民主化、公開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學化。
踐行區域精神要注重發揮其系統性和綜合性功能。必須注重踐行區域精神的整體規劃和全盤推進,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力求做到系統性、綜合性、長效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區域精神踐行過程同步成為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夏重偉.關于區域精神的重要意義和提煉黑河精神的思考〔J〕.黑河學刊,1997(1).
〔2〕孫文營.如何科學凝練地域精神〔J〕 .理論探索,2013(2).
〔3〕黃 杰.弘揚地方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商業現代化,2010(3):下.
〔4〕任吉東.理性思考 綜合定位:“城市精神”辨析〔J〕.城市,2012(2).
〔5〕程 萍.城市精神提煉:個性如何彰顯〔J〕.人民論壇,2012(5)上.
〔6〕陳柳欽.“城市精神”五大特征〔N〕.北京日報,2011-09-26.
〔7〕趙紹敏.地域精神的本質、特征和塑造〔N〕.云南日報,2012-06-18.
〔8〕吳潛濤,張新橋.城市精神的內涵、時代價值及其弘揚和培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2(5).
〔9〕習近平.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N〕.浙江日報,2006-02-05.
〔10〕龔 超,柏 萍,周仲高.廣東精神讀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11〕童曙泉,金 可.北京精神誕生記〔N〕.北京日報,2011-11-04.
〔12〕朱訓義.如何提煉城市精神〔J〕.時事報告,2012(2).
〔13〕尹天五.站在全局戰略高度弘揚踐行山西精神〔N〕.山西日報,2013-02-26.
〔14〕丁根林.略論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弘揚踐行的實效路徑——基于儒家倫理普及教化歷史經驗的視角 〔J〕.觀察與思考,2013(1).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