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彤
【摘要】《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是一本全面描述和探討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發展和表現形態的專著。所謂“民族器樂”(簡稱“民樂”),即供“民族樂器”(中國樂器)演奏的音樂,包括“中國傳統器樂”(中國古代器樂及其當代遺存)和“中國現代民族器樂”(“五四”以后為中國樂器創作的新音樂)。該書論述了遠古先秦、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諸代器樂藝術的歷史發展;中國古代器樂藝術在近代的延伸及中國傳統器樂在西方音樂影響下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后60年來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及民樂創作。
【關鍵詞】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形態;文化精神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著重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器樂的各種樣式及其形態特征。這主要包括:琴樂、琵琶曲、箏曲、二胡音樂等器樂獨奏形式的歷史文獻(樂譜)和音樂形態;絲竹樂、鼓吹樂、吹打樂等民間傳統樂種的藝術特征及歷史文化背景;現代民族器樂重奏、民族管弦樂、民樂協奏曲的創作及其風格特征。該書不僅探討了不同音樂形式的個性和特點,而且還探討了作為共性的中國民族器樂的文化精神、物質基礎、形態特征。本書由緒論和三章組成,全書22萬字(另有圖表、譜例若干)。
緒論
“民族器樂作為一種審美文化形式,無疑是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一個符號,洋溢著中國藝術精神,顯露出中國藝術的審美風格。”作者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世俗文化、宗教文化、宮廷文化、文人文化、現代文化7個層面探討民族器樂的文化精神;對民族器樂的生存語境、歷史發展進行剖析,解讀歷史與文化視野下的民族器樂。
一,中國古代器樂藝術
本章勾勒出了中國古代器樂的歷史軌跡。這主要涉及:器樂的發端及其來自考古發掘(如骨笛的出土)的證明;夏商周三代的樂器與器樂、曾侯乙編鐘的藝術成就及對音樂史學研究的意義;漢魏時期的鼓吹樂、琴樂的初步發展、相和歌和清商樂的伴奏及相和大曲、清商大曲中的器樂;隋唐宮廷燕樂中的器樂、唐代琵琶藝術、古琴藝術及漢魏鼓吹在隋唐時期的發展;宋元明清諸代的琴派及琴樂、琵琶藝術和民間器樂合奏。
二.中國近代民族器樂
本章從民族器樂獨奏、合奏兩個方面闡述了鴉片戰爭后100年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發展。其中,作為獨奏的民族器樂包括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等琴派及其琴樂;江蘇無錫派、上海浦東派、浙江平湖派、江蘇崇明派、上海汪昱庭派的琵琶藝術;河南箏曲、山東箏曲、潮州箏曲、客家箏曲、浙江箏曲;揚琴音樂;劉天華和阿炳的二胡音樂。作為合奏的民族器樂包括絲竹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潮州弦詩)、鼓吹樂(河北吹歌、山西八大套、魯西南鼓吹樂、遼南鼓吹等)、吹打樂(十番鑼鼓、浙東鑼鼓、潮州鑼鼓、西安鼓樂)及現代器樂合奏的發端(“大同樂會”及其樂隊、“百代國樂隊”、“中國管弦樂團”等)。
三.中國當代民族器樂
本章主要闡述新中國成立后60年來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其重心是新中國的民族器樂創作。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為獨奏的民族器樂”,主要介紹為笛子、笙、嗩吶、管子創作的吹管樂獨奏曲;為琵琶、箏、揚琴等樂器創作的彈弦樂獨奏曲;為二胡、高胡、馬頭琴等樂器創作的拉弦樂獨奏曲以及民族打擊樂獨奏曲。第二部分是“作為重奏音樂的民族器樂”,主要介紹笛子二重奏、古箏三重奏、絲弦五重奏、阮重奏曲等傳統風格的重奏曲;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現代風格重奏曲(“新潮”民樂);第三部分是“作為樂隊音樂的民族器樂”,主要闡述為民族管弦樂隊創作的管弦樂和協奏曲。
四,觀點及研究方法
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態。中國民族器樂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而且還是一種文化形式,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化精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體而言,中國民族器樂是地域文化、世俗文化、宗教文化、宮廷文化、文人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的一種體現方式。從音樂形式上看,無論是中國傳統器樂還是中國現代民族器樂,都具有與西方器樂所不同的形態特征,具有基于中國文化的特性和風格。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的寫作總體上采用了史論結合的方法,體現出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既有歷史描述,又有論的推演。這就在于,該書對2000年中國民族器樂藝術進行了一種“歷時”的描述,同時又對中國民族器樂進行了“共時”的探討(主要是對器樂的表現形式和音樂語言進行了分析)。具體地說,該書體現出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同時也運用了音樂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具體方法,如民族音樂學、音樂分析的方法。
五,學術價值及創新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首次對自遠古先秦以來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歷史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歷史表述。在緒論部分,首次探討了民族器樂的文化精神,尤其是探討了民族器樂的地域文化特征、宗教文化特征、文人文化特征。第一章首次梳理出了古代器樂的諸種形態;第二章則梳理出了主要樂種及其文化傳承關系;第三章則首次全面探討了新中國成立后60年來中國民族器樂的表現形態及其風格特征。總之,該書克服了既有同類研究單純探討其形態特征而忽視縱向歷史發展及其文化傳承研究的弊端,從而完整描述出了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脈絡。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作為中國迄今第一部從歷史角度全面闡述中國民族器樂的專著,填補了中國民族器樂宏觀歷史研究的空白。本書將為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研究開辟一些新的領域,如民族器樂與中國地域文化、民族器樂與宗教文化、民族器樂與文人文化等,為中國民族器樂歷史發展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及展開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問題框架。本書也可以作為高等音樂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同時也能滿足一般讀者了解中國民族器樂歷史發展的需要。
六,存在的問題
第一章在描述古代器樂時需要提供更多的音樂文獻,應盡可能地找到一些相關的音樂形態并進行分析,努力克服古代音樂文獻(樂譜)帶來嚴重缺陷的不利因素。緒論中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的探討需要進一步展開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