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祥
【摘要】所謂環境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為基礎依托和核心內容,以解決生活實際中會面臨的問題為線索開展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的參與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歷史與社會教學與環境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不僅是提高現階段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實現學科課程標準的必要途徑。本文主要圍繞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從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展開論述,并就其有效措施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程 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7-01
自從課程教育改革推行以來,課程標準就成為課程教育改革進程中的綱要性文件。歷史與社會是在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開設的綜合文科課程,它不僅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有效培養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精神、鑄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環境教育融入到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對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踐行,也是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為其今后發展創造有利空間和條件的關鍵措施。
一、從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來看環境教育融入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必要性
自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以來,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歷史與社會課程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綜合課程之一,因此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類社會必須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存與發展,環境教育在現階段課程改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什么是環境教育?澳大利亞教育家亞瑟·盧卡斯認為: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和為了環境的教育”。也就是說,環境教育是指以環境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為內容,以教育為手段,以達到認識環境、保護環境為目標的教育,它的終極目標是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從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來看,對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環境教育進行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呢?
(一)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關人士曾經呼吁:“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應從中小學生抓起,讓環境教育走進課堂,使孩子們從小就培養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我們不難看出環境教育在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根據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要深入推進教學改革。融入環境教育,不僅是對現階段素質教育以及學生能力培養的貫徹和落實,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人才需求的滿足。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對環境教育進行有效的應用,必然會引起一系列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措施的改革,從而打開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新局面。
(二)能有效促進課程資源的建設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較為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課程資源的有效建設,而就環境教育的基礎和支撐來看,是大量的社會信息。開展環境教育,必然會帶來相關信息量的有效擴充和吸取,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滿足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還能極大地提升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課堂張力,通過豐富的信息量來激發學生對具體教學過程的參與興趣,“幫助學生更為理性、更有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的環境”。
二、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通過上文的相關敘述,我們已經了解到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融入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現階段歷史與社會的教學現狀,我們究竟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來提升本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呢?
(一)結合教材,合理吸取社會熱點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的開展,教材內容是基礎中的基礎,所有的教材內容都是根據相關的課程標準進行編纂的。所以,這些內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的最為重要的內容,這也是為什么要“結合教材內容”的根本原因;在了解教材內容設置以及環境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以及世界范圍內,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事件發生,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適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具體教學過程,因此在篩選信息時,我們還應注意“合理”的原則。所謂合理,是指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具體發展特點以及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合理的選擇。在教學《失去平衡的環境》時,教師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可以結合2013年冬季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嚴重霧霾天氣等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啟發教育,從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讀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挖掘教材,適時進行環境教育
充分利用歷史與社會教材,挖掘其中較好的材料,適時滲透環境教育往往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教材中只要有合適的題材,教師就可以開展環境教育。這樣不費時費事且效果好。如在教學人類早期的生活時,可以指出:適誼的氣候、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人類早期文明產生與發展的先決條件;在教學《共和國的風雨歷程》時,讓學生明確:土法煉鋼鐵違背了生產規律,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引發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利于新中國的建設。
(三)情景教學手法的有效應用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情景教學法與其他綜合課程的教學方式不一樣,就一般課程的情景教學來說,通常是教師設定一個特定的情景,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作出相關的回答。而歷史與社會學科環境教育中的情景教學,可以讓學生來發現問題,并且結合所學的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有效的點評。如教學“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在融入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對情景教學方式進行有效運用,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各省市的具體情況(包括地理、自然、民俗等),通過互聯網平臺去收集一些易于教學的視頻或者動畫資料,在環境教育中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何謂一方水土,如何去影響一方人。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環境教育在歷史與社會課程中的有效融入,不僅是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落實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更是提升國民環境意識的重要渠道。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在環境教育中啟發和引導的重要功能,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美麗家園,達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韓震,朱明光主編.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席丙堯. 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3]宋丙秀.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楊建忠. 淺談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 環境教育,2013,Z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