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實訓教學是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能夠在畢業后工作實現“零距離”對接的關鍵所在。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高職會計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文章指出了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會計實訓教學
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從供需情況看,表面上會計人才是供大于求,事實上,許多高職會計畢業生專業知識不全面,崗位技能水平低,遠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由此看來,高職會計實訓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實訓教學教學理念落后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是他們今后參加工作參與競爭最重要的資本,這就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會計專業實訓。目前,雖然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都有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訓一般在校內實驗室進行。而在校內進行會計實訓,普遍采用的是“驗證型”實訓教學模式。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會計基本理論和實務后.采模擬一個實驗單位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由學生用手工計算法或電算化完成對該實驗的經濟業務核算。這種“驗證型”實訓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職業能力無法得到真正地提高。其結果是導致學生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時連如何建賬都不會。
(二)會計實訓教學內容設置的不合理
會計實訓教學是會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這些能力是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的。會計實訓課應通過會計崗位實訓教學,使學生對于會計各個崗位有所了解。而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會計實訓教學內容,無論是基礎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或是會計綜合模擬實訓.都基本把重點放在“憑證一賬簿一報表”這一賬務處理流程上。實訓教學中缺乏具體的會計崗位分工。而對于計查賬和用賬的技能訓練,會計實訓教學更是忽視,一般較少涉及。而現實狀況是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往往只是從事某一個具體崗位的會計工作,需要學生對會計各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和權限等內容熟悉了解。因此,上述現象的存在不能不說是會計實訓教學內容設置的缺陷。
(三)會計實訓教學的實訓軟件單一
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僅僅配備單機版的財務軟件實訓軟件。由于學生只操作過一種財務軟件,所以對于其他種類財務軟件的結構就一無所知。加之會計電算化軟件若不及時升級更新,教師長期使用一個版本的財務軟件,就導致學生缺乏對其他財務軟件的認識,學習,適應能力比較弱,這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實訓教師實踐經歷缺乏
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教師,基本處于從學校到學校,其優勢是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是實踐環節卻非常薄弱。再者,雖然有些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拿到了職業技能證書,但是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會計教學工作任務繁重,精力時間受到限制,致使教師下企業并沒有落實到實處。這些無疑會使會計崗位實訓教學的效果受到影響,從而降低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二、完善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調整教學理念
會計實訓教學模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應把過去單純理論“驗證型”實訓模式變為能力提高型的技能設計型實訓模式。新型的教學方式應“以能力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會計實訓教學過程以專業實訓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技能為目標,采用“討論式”、“案例式”、“模擬式”等教學方法,開展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模式下,應注重樹立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著重于“引導”,運用有效方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以教授學習方法為最終目的,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會計制度的設計。選擇的會計主體可以是工廠、商店、公司等。然后針對不同的會計主體進行會計制度的設計。具體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流程的設計,賬簿資料的設計;會計核算崗位及分工設計;財務管理的融資、投資方案設計;稅收籌劃設計。整個會計制度設計的流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對多個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進行設計、評審、討論、實施.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深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會計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安排設計實驗單元
在教學內容方面,應針對不同會計工作崗位安排設計實驗單元,讓學生深刻理解各會計崗位的劃分,各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和權限。具體包括:出納、薪資、固定資產、應收款、應付款、存貨,總賬報表等崗位,讓學生從中了解各崗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部門內部各崗位間的關系。實訓方式建議單人操作模式與小組協作模式交互進行。也可以把全過程綜合實訓分解,進行分崗輪換操作。所謂單人操作模式是指單人全過程綜合實訓,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從建賬到報表整個過程。小組協作模式是以小組為單位,成員每人擔任一個會計崗位,如出納、記賬員、主管等幾個崗位。同時進行輪崗,使組內每一個學生適應不同的會計崗位。激發了學生的協作性與參與性,提高了學生會計查賬用賬的技能。
(三)建立多層次的會計實訓室
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在財務軟件的使用上應至少向學生提供兩種通用的財務軟件。教師對其中一種進行詳細的講解和演示,學生進行系統的軟件操作。在學生掌握一種會計軟件的前提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其他財務軟件的操作,并引導學生從中進行分析比較,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增強學生對多種財務軟件的操作能力和適應能力。
(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讓校內教師走出去。各高職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到會計師事務所去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從而提高會計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
二是讓校外人才走進來。各高職院校可聘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財務人員、注冊會計師等作為兼職教師,進行會計實訓教學工作指導,對實訓教學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兼職教師,高職院校能進一步增強與企業、市場的聯系和交流,將學生學什么和社會需要什么進行掛鉤,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反饋到教學環節中,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孔嫻.近六年我國高職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的綜述[J]商場現代化,2010(31).
[2]鄭利群,趙建軍.高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07(07).
[3]陳向青,申春峰.關于我國現階段高職會計實訓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30).
作者簡介:姜璟(1976-),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會計專業(任職于)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