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況,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 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 ”教學實踐讓我深刻地理解了這一真諦. 在“有趣的拼搭”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哪一種物體更容易堆積起來,我讓學生用積木充分地搭一搭,這樣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以生活體驗樂趣
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進行教學時,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活生生的數學,強化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意識,深化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學習過程,形成初步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如:我在設計“觀察物體”這一課時,教材中是讓學生觀察紫砂壺. 紫砂壺在生活中還不是常見的,于是用學生熟悉的、貼近他們生活的灑水壺來替代紫砂壺,將數學與生活拉得更近,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既培養了學生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又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認識人民幣”這一課中,我將生活中的小商店搬進了教室,讓學生自己購買喜歡的物品,在購物中讓學生充分學會如何使用人民幣.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以游戲體驗樂趣
小學生天真活潑,好玩好動,喜歡游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創設愉快的游戲情景,寓教于樂,寓教于戲. 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如: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這樣導入:“今天任老師給大家帶來個小魔術. ”頓時,全班同學都興奮起來,都以期待的目光注視著我. 我接著說:“瞧,我的左右手各有10張卡片,每張上面都寫了一個分數,請一名同學來,從我左手中任抽一張,讓大家看一下上面的分數(我看不到). ”然后將這張卡片放進右手的卡片,再重新調整一下位置,最后由我來尋找這張卡片,我一下就找出來了. 學生很驚訝. 我順勢說:“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 我把這些卡片都貼在黑板上,學生看了恍然大悟:原來右手卡片上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左手上都是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的分數. 我趁機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接著板書課題:真分數和假分數. 又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寫出自己家的電話號碼,看看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你想怎樣調整,才能讓它能被3整除?學生做的不亦樂乎. 再比如,在教學“10的分成”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拿一個5角的硬幣,往上一拋,落在桌上后,用手一捂,然后讓學生猜一猜是正面還是反面. 學生興趣盎然. 猜3次后,順勢提問:如果老師連續往上拋10次,可能會出現幾次正面,幾次反面呢?學生暢所欲言. 又例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后,我設計了這樣的游戲:老師心里先想一個10的分成,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是把10分成幾和幾?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很感興趣. 在“分一分”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請8個小朋友上臺來,讓大家把他們分一分,學生想的方法非常多. 讓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
三、以整合體驗樂趣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育要與其他學科有機地整合. 數學教育不應是單純的學科教育,合理地與相關學科進行必要聯系. 教材又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 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 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將語文與數學整合在一起,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你能用剛學過的百分數表示下面的成語嗎?百發百中( ),十拿九穩( ),百里挑一( ),大海撈針( ),你認為大海撈針指找到某樣東西的可能性為( ). 又比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課時,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將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引入到數學課堂,讓學生找一找這首詩中哪幾句是描寫從不同位置來觀賞廬山的,接著讓他們欣賞橫看成嶺和側成峰的兩張圖片. 讓學生充分領略到: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賞到它不同的美. 從而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去尋找美,發現美. 課的尾聲不是以句號結束,而是以省略號延伸了全課. 又如,在“認識圖形”這一課的最后,讓學生用各種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四、以情感體驗樂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更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要善于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的和個性的東西. 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嘗試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寬暢的思維空間中展開多角度思維,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發展,使學生的創新天性得到開發和培育,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 在數學課堂中,只有再現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才能擴大數學教學的信息量,才能使數學課堂更富有生氣!讓學生在玩中學,趣中學,在活動中求知,在喜悅中探索,最終達到精神愉悅與自由發展. 這就是我們數學應該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