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華
對于教師,我們要練就自己的內功,要能夠洞穿教材,超越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研究教材思想之深邃,大膽探索,執著求真.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循循善誘,微言大義,指點迷津,才能夠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
對于學生,書本永遠是我們學習的主陣地,書本應該成為學生探究知識奧秘的圣地,是學生與知識直接對話的摯友.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或探索者. 那么,書本就必定是孩子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索新知的地方.
一、自學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
自學教材是一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鑰匙,也是打開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學生才能邁進數學知識殿堂. 傳統的教育,不管學生愿不愿意,都要按照老師規定的要求進行活動,在老師既定的教案中行走,不得越雷池半步.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這句話告誡我們應該大膽讓學生先學,從書本里學. 上課時,做到“三不教”:即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學生能自主探究的不教,學生能夠合作交流得到解決的不教.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時,課本上給我們呈現了四種作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如何借助于教材,讓學生自主嘗試模仿課本作平行四邊形,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材呈現的方法之外,學生能否自主創作,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所以,課前我布置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動手作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如下是課堂展示中孩子們呈現出來的方法:
生1:我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圍的時候,我注意上下兩條邊和左右兩條邊一樣長.
生2:我在田字格本上畫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畫的時候,我注意到相對的邊不僅相等而且平行.
生3:我找來了相等的四根小棒,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的時候需要注意連接要緊密.
生4:我用紙折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他用一張長方形紙演示給我們看).
生5: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我的第一步和第二名同學的一樣,然后我把它剪下來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6:我從家里帶來一個晾衣架(木質晾衣架),這個上面有好多平行四邊形,后來我通過預習課本“你知道嗎”了解到,設計成平行四邊形的目的就是方便伸縮.
生7:我用鐵絲彎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接口處沒處理好,不是封閉的平行四邊形(展示做好的平行四邊形).
生8:我用兩個一樣的三角板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
如果沒有借助于教材,學生便不能得到嘗試,更加不可能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教材所呈現的方法是專家們經過反復揣摩的,讓孩子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結合生活經驗,創作出學習的素材. 這樣開放的教學帶給孩子們的是輕松愉快的經歷,是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是實實在在得到發展的機會.
二、研究教材,練就教師開發利用教材的功力
教材是靜態呈現數學知識.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 每一節數學課堂,教師都要深刻鉆研教材,研讀文本外的思維價值,抓住數學知識的生長點,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探索適合兒童的教學活動. 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律”一課時,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 教材并不因為是計算教學就單純教學計算,而是創設商店買衣服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這樣乘法分配律教學便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三、依托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
教師需要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需要創建可持續發展的數學課堂,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后勁與長效,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和前行的每個腳印. 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教材,研究教材,把準教材脈絡,明晰教材的體系,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實踐.
1. 培養學生勇于發現,敢于質疑,善于思辨的精神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若“疑能自決,是非能辨”,則標志著數學學習已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標志著學生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而傳統的課堂都是在教師設定好的路線中行走,教案是指揮棒,教學流程就是課堂的枷鎖,學習的動車在教師的軌道上行駛,堅決不能有絲毫的“出軌”. 在孩子的眼里,教師就是權威,教師的觀點便是真理. 其實并不是孩子們缺乏爭辯的精神,也不是他們沒有思辨的能力,而是孩子們缺少爭辯的底氣.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于一個新的知識,孩子們從沒接觸,從沒思考,哪來思辨的勇氣. 所以,自學課本給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給學生提供了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的機會,給學生提供了發表自我觀點和辯論同學觀點的機會,也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解決問題以及和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
2. 促進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抽象的過程、預測的過程、推理和反思的過程,獲取豐富的過程性知識,最終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讓數學活動前置化、自主化,更加能促進學生體驗這幾種過程,并獲得成功的經驗. 而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 在學生與書本對話過程中重點是關注情緒體驗,而情緒體驗是指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的成功體驗. 現在蘇教版教材絕大多數課例都注重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比如,從四年級開始每一冊書上的“找規律”,教材都力求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擺一擺、畫一畫,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尋找數學的規律,積累數學的思想. 而教師的教學更加要注意讓學生參與活動,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來.
其實,教材是指揮棒,是施工圖,是劇本. 教材給予的是知識,是思想,是活動,是經驗. 所以更加需要教師積極地研究教材,開發教材,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