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珍
數學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我認為要在課堂中體現生活中的數學,應從以下 “四個讓”著手:
一、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
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學習第一單元《快樂的校園》之前,我先帶領學生熟悉美麗如畫的校園和參與各種課內外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喜歡即將開始的校園生活. 教授信息窗2《老鷹捉小雞》這一課時,我把學生領到操場這個“大課堂”,實地做游戲組織教學活動. 通過學生非常熟悉喜愛的“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來學習1~10數的認識,在游戲中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小朋友參加游戲?”“男同學有幾人?”“女同學有幾人?”等等,在數扎長辮女孩子“排第幾”的過程中感知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 整節課,學生們“玩”得很開心,“大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動式課堂,每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學習中去,“學習”熱情很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任務. 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而且離得很近,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二、讓學生學會探索數學問題
學生的學前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是依賴于實際生活實踐,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和信心,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 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畫面,讓數學貼近生活,在組織學生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解決數學問題. 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組活動》的教學中,學生在解決紅點標示的問題“天上有幾架飛機?”時,引導學生看一看、數一數,讓學生充分利用情境圖中的信息體會1~10各數的意義,再聯系生活,廣泛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 如“我們的教室有幾扇窗?幾盞燈?教室門前有幾棵樹?”“你家里有幾口人?你有幾支鉛筆?”等等. 在教學中我注意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探索問題.
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學習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在第一單元《快樂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中,我帶學生到操場上做他們非常熟悉、喜歡的“拔河、老鷹捉小雞、小小運動會”等等游戲,讓他們邊玩邊數數“拔河比賽,左邊有幾個小朋友?右邊呢?運動會上,6號運動員排在第幾?第1名是幾號運動員?”等等,使學生在活躍的學習氛圍和有趣、喜愛的“玩”中學會了1~10各數的認識.
四、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能中學數學
許多孩子在上學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數100以內的數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一般5歲以后數學的思維能力才開始蒙發,上一年級的學生部分只能機械地數數,但對數的意義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熟悉的環境中尋找數. 如3個人、1支鉛筆、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數的概念,認識數的含義. 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得到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同時用生活經驗更好的為數學學習服務,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之,數學教學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在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過上學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們班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非常濃厚,改變了以往數學學習的枯燥乏味,學生在思想上有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和我喜歡學”的質的飛躍,學生變得喜歡學習數學. 我的教學工作也變得很順利,學生中沒了見了數學就頭疼的“老大難”,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 新《課標》也給我們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活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 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激發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