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恰當地創設對話互動情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互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為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情境 對話互動 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研究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數學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YQJK227)。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23-02
課堂引導作為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一個精彩的對話互動環節,往往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不僅迅速地挑動學生的數學神經,使學生把學習數學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輕松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新知的情境。課堂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恰當的對話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誘發求知欲,為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如果能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巧妙地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學習的知識上,必定能夠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對話互動情境的設計:
一、創設對話互動情境引導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
情境的任務就是要展示學生的初始想法,幫助學生回憶已有知識。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有什么樣的生活經驗,接觸過什么樣的事物,等等。
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倒數》一課時,直接出示8組乘積是1的分數乘法算式,讓學生先計算,再仔細觀察,能發現什么?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再在全班交流;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學習興趣,通過尋找規律,理解了倒數的含義,并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創設對話互動情境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整理信息,從而理解互為倒數這一現象。
學習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一種基于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最近發展區”,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于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學生的已有基礎,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導入情境尤為重要。
二、創設對話互動情境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情境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和成長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學生的參與性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引導必須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到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中來。
如在外出交流學習中,我聽到一節《商不變的性質》的課例,教師用這樣一個童話導入新課:【花果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里住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給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說:“給你6個桃子,平均分給你們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個桃子,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師繼續講:“好吧,給你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只小候,怎么樣? ”小猴子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那好吧,給你6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只小猴,總該滿意了吧?”小猴聽到猴王要給600個桃子,開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同學們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這時老師話鋒一轉:“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一個“猴王分桃子”的童話故事令孩子們笑得前俯后仰。笑聲過后,帶給孩子們的是更深層面的理性思考:“為什么桃子的數量發生了變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個桃子呢?難道這里有什么秘密嗎?”這時,教師創設對話互動情境:被除數、除數、商的變化有何規律?先計算,后比較觀察,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最后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
小組1:被除數、除數都擴大10倍,商不變仍然是2。
小組2:被除數、除數都擴大100倍,商不變仍然是2。
小組3:我組還發現,被除數、除數都擴大3、5倍或相同的倍數,商不變仍然是2。
小組4:我組同意第1、2組的觀點,我組還發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最后大家明白猴王笑的原因了。
這樣,教師稍加以引導,學生不難發現和總結出商不變的性質。
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數學規律變得有趣而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情境,從而使他們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一個“童話”,就拉近了學生研究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在愉快的體驗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并不是離我們那么遙遠,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同時,適時適當創設對話互動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生的探究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三、創設對話互動情境要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情境的創設要具挑戰性、問題性。要能引發學生的思維卷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時,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投籃的教學情境。(如下圖)我們班要選一人參加投籃比賽,結果有三人報名。請同學們根據他們平時的訓練情況,認為選誰更合適呢?
甲生:我覺得誰沒投中的次數最少,就該讓誰去參加比賽。笑笑沒投中3次,淘氣沒投中1次,歡歡沒投中2次,所以讓淘氣去合適。
乙生:按這樣的說法,我只投過一次球,可是沒投中。那我的失球數是1-0=1,最少,那這次比賽是不是該我去?
學生的質疑,讓大家遇到了“認知沖突”,立即產生想一探究竟的要求,究竟選誰去更合適?現在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討論、探究、交流,然后各組代表在全班上交流。
小組1:誰去更合適?先應轉化為分數,投中的個數是投球個數的幾分之幾?然后進行異分母比較大小來確定誰去合適。笑笑投中的個數占投球個數的■,淘氣投中的個數占投球個數的■,歡歡投中的個數占投球個數的■,把分數■、■、■,兩個兩個進行比較大小,■與■比較大小,■=■,■=■,因為■<■,所以■<■;■與■比較大小,因為■=■,■=■,所以■<■,因此,■<■<■,從分數比較大小可知:我組認為“歡歡”去更合適。
小組2:選誰去合適,我組經過討論認為,應先把投中個數與投球總數轉化為分數,后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來確定誰去合適。把3個數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進行比較大小,■=■,■=■,■=■。因為■<■<■,所以■<■<■,因此,“歡歡”去合適。
小組3:我組的想法與第2組相同,并且我組認為第2組方法簡單,3個分數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容易比較大小。
……
這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認識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師通過營造生動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的對話互動情境引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由對問題的自然想法開始探索,積極思考。
四、創設對話互動情境要促進學生概念的構建
小學生主要以“混合思維”和“復合思維”的經驗為主,教師要讓他們在體驗的基礎上探求知識。有效的對話互動情境,應該引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在學生對事物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思維和多種科學探究活動,建構準確的、科學的概念。
我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創設了如下一個教學情境:課前由學生自愿組成活動小組并進行分工:一把剪子,幾張硬紙片,記錄本,測量工具。上課了,按照活動小組就坐,我導課后,學生進入實際操作。首先每個小組剪出一個三角形紙板,然后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并將三個頂點重合,相鄰的兩個角的一條邊重合。結果發現了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度。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人人動手,不時交流,不成功的可以重復做幾次,然后讓學生到黑板展示操作成果。在這個教學情境中,學生都愿意參與到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當他們發現實踐的結果與定理一致時,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設計這樣的情境引導,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對新知識進行探索,既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原有的知識,又促進學生建構新的知識概念。
總之,對話互動情境的設計不能機械化,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來靈活處理。一定要隨機應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和培養探究能力,從而構建出和諧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作者簡介:
彭亮華,廣東茂名人,男,本科學歷,小學副高級職稱,茂名市茂南區鎮盛中心二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