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福 默麗欣 趙春紅 賈志欣 李娟 杜霞
【摘要】新形勢下國家對人才的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全國各高校紛紛開始了對專業改革的調整,由按專業招生調整為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了對專業認識不清帶來的各種問題。目前,我校實施大類招生已有四年,在四年中不斷地進行探究和改革。本文就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改革培養模式。
【關鍵詞】大類招生 化學 改革
【基金項目】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2010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53-02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各大高校對于本科招生的培養問題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焦點和熱點。結合國外高校和國內高校的辦學來看,越來越多的學校傾向于通識教育的做法[1],2001年北京大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實施“元培計劃”。之后,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都相應地做出了調整。作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學校的中心任務和要求,專業設置覆蓋面廣。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需求,我校于2010年開始實施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其中,化學、物理學、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四個專業為自然科學類進行統一招生。
經過四年的試點,在學生的專業培養、教學理念、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研究將以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為例,討論在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的培養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一、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
我校作為依托河北師范大學成立的本科院校,在具備師范類專業特點的基礎上,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按照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思路,對化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形成“通識模塊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學生在入學第一學期期末按照個人志愿進行專業分流,按照大類招生所轄專業進行分流,之后學期進入所選專業進行學習。
“通識模塊課”即學生入學初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自然科學類學生在第一學期學習如:化學導論、物理學導論和生物導論等通識類課程,使學生在接受專業初步教育和引導的同時,對專業形成直觀的認知和理解,有助于學生對未來職業形成定位,降低了高考填報志愿的風險[2]。
“專業必修課”是學生在專業分流之后進入專業學習階段開設的課程,在學生對專業有整體認識之后,進入到細化學習的階段。
“專業選修課”是在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上,輔助開設對學生有益的實踐性課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相對接,更好地將知識用到未來的工作中去。
“公共選修課”是全校開設的選修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通過“通識模塊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對化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形成了有利的支撐,摒棄了原來的直接進入專業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形成整體認識后再學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課程設置的變化,調整后的教學計劃專業課學時數明顯下降,對于任課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大力推進探究性研究教學的實施。所謂的探究性研究教學是指教師依據專業發展需要和學科特點,從自然、社會和生活實踐中選擇和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性教學,同時激發學生自主性地對學科知識的探索和思考的教學過程[3]。
化學專業作為實驗性學科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探究性研究教學的實施打破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通過幾年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在探究性研究教學的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要求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構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實習實踐環節的改革
我校化學專業為師范類專業,主要的培養目標是中小學校的師資,在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教學能力素質的培養。根據河北省教育廳和河北師范大學的安排,我校學生參加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實踐活動,即由原來的實習九周延長至實習一個學期,這樣實習實踐環節的變化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中小學教學一線情況的把握,同時受到廣大中小學校的歡迎,自2010級開始參加頂崗實習學生數已突破600余人,80%以上的學生在實習結束后被評定為實習優秀,通過這個數據可以很明確地說明加強實習實踐環節后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帶來的可喜效果。
四、化學專業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隨著化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對學生的考核和考查相應地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我校逐步實施學分制管理改革,自2009級開始逐步過渡為學分制考核管理模式,學生畢業的要求是155學分。
學生在入學初即通過四個課程模塊了解自己在未來的四年中學習的課程情況,學校開設的必修課程約占60%,其余40%為輔助學生增長知識的選修課程。對于必修課程的考核在沿用傳統的閉卷考核的基礎上,探索性地增加了設計性的考核內容:即需要學生結合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來提交一定的作業,老師通過綜合考核給出成績。選修課程基本采用非閉卷的方式,更多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四年來對化學專業大類招生的不斷探索和改進,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點和特色的教育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實習實踐方法和考核考查都逐步完善和成型。通過對教學改革的不斷探索和發展,真正把大類招生模式下化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發揮出優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祃海霞、周增慧.大類招生條件下本科專業層次培養教育體系研究[J].院校改革與發展,2011,(2):43-45
[2]鐘慶平.大類招生對學生專業培養影響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9(7):236-237
[3]李萍.論高校的研究型教學[J].黑龍江教育,2008,(5):11-12
作者簡介:
郭紹福(1981-),男,河北省臨西縣人,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