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琪
【摘要】費朗西斯·培根的變形自畫像等現代藝術作品的出現,顛覆了以往人們對于美的印象,開啟了人們追求自由的理念。當代藝術是現今社會的產物,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影響著美術的教育。青少年的視覺比較敏銳,對于當代藝術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與日俱增,研究將現代藝術融入到當代中學美術當中的實際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現代藝術 中學美術 教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07-02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的革新,藝術也變得更加的多樣化。分析現代藝術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就美術而言,旨在促進學生認識復雜的美術現狀,同時能夠評判優劣、辨識美丑;就教育而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讓學生增強鑒別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形成獨立的人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心理學中有著這樣的解釋:人們強烈希望認識某種事物或者參與某項活動的意識,他表現為對于某項事物或者某種活動的積極情緒和選擇態度。興趣的產生來自于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并不是一種功利性的需要,而是渴望的、積極地心理傾向,這種需要體現在學習中就表現為求知欲,即一種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影響下,學生就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那么這種好奇心又怎么來呢?心理學家波爾林認為,人有種“認識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由于遇到的新知識和原來的知識之間的不同而引發的觀念沖突。波爾林的理論被運用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用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說,當學習對象包含了某種具有新鮮度和陌生感的東西時,就會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所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依賴于教師呈現一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問題情境。
當代藝術具有新異性,其與傳統繪畫藝術的不同之處在于:從表面的內容來看,當代的藝術關注現實的生活,其表現、傳達和傳播的價值觀念或者是生活事件都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從造型來說,當代藝術追求的不再是韻律和節奏、統一和多樣或者均衡和對稱等等,而是重組和置換、重復和擴大、挪用和拼貼;從藝術的創作材質來說,它不是傳統的顏料、畫布、紙張等等,而是多種多樣,一張老照片、一件破衣服、一匹馬……甚至是我們的行為,由于當代藝術的新異特性,它能夠給學生造成一種問題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產生想要了解的沖動。在好奇心影響下,興趣就能轉化為學習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當代藝術的文化內涵和造型語言等等。
二、培養學生的現代文化心態
“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美術課程改革中倡導的重要理念。新課改認為,通過美術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文化知識,還能形成人文精神,涵養人文情感。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美術課程中以前的經典美術作品是經過歷史選擇的,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積極地態度、高尚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是,作為學習文化知識的美術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美術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應當將當代藝術展現的現代文化加以學習和研究。
毫無疑問,我們今日的生活不同往日,如果說文化表現的是人們的生存方式,那么文化模式就是一個包含著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審美趣味的綜合體,我們正在接受新文化的沐浴。生活中充滿了數字電影、衛星電視、網絡傳媒等等新名詞,這些魔方般的事物組合成了我們的生活,它們包括了人類的思想意識、物質、制度、風俗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變革。
轉而觀之,當代藝術的價值主要在于其“當代性”,它根植在我們的時代文化中,反映了我們的時代經驗。范迪安認為,當代藝術不僅具有現代性,還包含著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藝術家生活在現實的文化生活環境中,面對現實的生活,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必然反映了時代特征。學生要想理解當代藝術,必須將其放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這樣才能深入認識。而當代藝術的內容融入到中學的美術教育中,也將有助于學生借此來窺探現代文化的整體風貌。同時,當代藝術的出現和創作時間的距離較近,所以說盡管比經典藝術缺乏時間的檢驗,但是也正因為如此,當代藝術所展現和傳播的生活事件或者價值觀念和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貼近。相比之下,傳統的美術教育,由于傳統教學內容的經典性,人們更加容易了解到其要表現的題材、風格和形式,還有一些有關于藝術家的故事,但是其創作時間比較久遠,這些經典的作品已經脫離了時代的經驗和藝術家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容易片面的重視時代背景的講述,而忽視了學生的時代體驗和個人感受,傳統的藝術作品雖然經典,卻同樣因此而顯得陌生。
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十世紀末,科技的發展導致了信息革命的深化,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文字不再是唯一的載體,網絡、電視、電影等可視化的影像媒體成為了當今重要的社會信息傳播媒介。但是,科技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圖像也在影響著人們對文化的選擇,其中不乏有一些負面影響,對圖像的惡搞就是其中之一,課本的插圖、經典的名著都紛紛被惡搞和瘋傳,這種情況就是沒有思考和批判,只是單純的粗俗消遣,對此,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涵養美感、陶冶情操、傳承文化,同時也要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思維起于問題止于答案,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這依賴于我們對以往教學內容的改革,賦予一定彈性空間,減少定論,增加問題。教師應當讓學生有機會和空間進行獨立的思考,而不是進行權威的定論,然而,我們傳統的美術教材中有太多的確定性內容,確定性太強,學生只記住了知識,卻沒有太多的思考。
當代藝術具有不確定性因素,這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載體,這和美術館中的精致藝術不同,藝術的價值意義和形式都不具有規范性,對于“什么是藝術”“藝術的價值”等等本質的話題,學生在欣賞當代藝術的同時,可以進行個性化和多角度的詮釋,而不限于確定的觀點。由于沒有教科書的認識,沒有教師的介紹。建立開放的空間,學生更容易觀察和思考,分析并批判。
當代藝術其最大特點在于現代性,由于當代藝術比較新鮮,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利用當代藝術這種手段,可以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藝術發展狀態,從而了解藝術現狀;當代藝術是載體,學生可由此培養批判性思維,呈現獨立人格。
參考文獻:
[1]李怡蕾.談中學美術教學中的當代藝術教育[J]. 藝海. 2011(07)
[2]石藍.當代藝術融入中學美術教育的探討[J]. 文學界(理論版). 2011(01)
[3]許曉華.論當今素質教育中的美術教育[J]. 美術教育研究.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