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鳳
摘要:民國教育家劉百川在實際辦學活動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行政學術化”為旨歸的學校管理思想。這一思想要求學校行政者用科學態度去研究學校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要求教師學生管理、學校行政系統組織、學校設備等工作,既要有學理依據,也要根據事實需要,力求“行政學術化”。
關鍵詞:劉百川;教育行政學術化;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7-0036-04
劉百川(1903-1971),原名劉于左,江蘇阜寧縣人,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一位不可被遺忘的平民教育家。先生早年從江蘇省第八師范學校畢業后,以“教育不已,闔棺乃止”的赤誠之心,積極投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先后擔任東海中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接辦大港教育實驗區、主持地方行政、步入高校講授教育學類課程,積累了豐富辦學經驗,并在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管理思想。
“教育行政學術化”是劉百川學校管理核心理念,早在《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一書中,劉百川便提到校長要做學術領袖,研究各項事務,將校務細化為具體的標準,作為學校行政的科學依據。在后來的《國民教育行政問題》中更是明確提出“教育行政學術化”理念,并認為這是教育行政的理想途徑。“教育行政最高理想,是要做到行政學術化,希望將一切教育行政的問題,都變成教育學術方面的問題,隨時加以研究改進,而教育行政人員,更要具有學者虛心研究的態度。”[1]綜觀劉百川先生的作品,無不顯現著他對學校管理的研究。他的思想并沒有太多的理論闡釋,相反,更多的是根據當校長、主持地方行政積累下來的經驗而提供給世人的方法論啟示。
一、校長是學校的學術領袖
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校長可謂事務繁多:處理學校行政事務,訓練兒童,指導教師,聯絡學生家庭……那么該如何從這些繁雜事務中脫身?劉百川認為“一個校長有一個校長應做的事,校長應做的事,是要設計、研究、做計劃、定辦法、指導教職員工作的方法、領導教職員進修、聯絡社會和家庭等,這樣便是學術上的一個領袖”[2]。校長要起到學術領袖的作用,便要以自己的研究態度和方式實施管理,對學校的每一項行政事務進行研究而后制定相應的計劃和標準,使學校事務都趨向規范化,如此才能有條理地管理學校。劉百川心中理想的校長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要有終身從事教育的信心;二要有健全的體格;三要有良好的品性;四要有豐富的學識和應用技能;五要注意兒童的研究;六要注意社會的考察。[3]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長自身素質關系到整個學校的發展,因此劉百川提出校長必須德才兼備。校長對內要負責領導和管理學校事務,對外要負責與社會各方面發生聯系。作為學校靈魂的校長,還要不斷深造學習,涵養自身職業素養。進修目的是要增進自己的智識以勝任校長工作,注意教育理論探討,研究切合管理實際的問題,提高問題研究能力,通過按時閱讀書報、定期外出參觀、參與各種教育研究會、記載每日工作日記、通訊研究教育問題等途徑來發現研究問題,不斷提升校長自身涵養。
校長要指導教師研究進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主動閱讀、和同事交流等方式來提高專業水平,向研究型教師的角色轉換。這種研究進修的核心是以教師自動研究學習為主,校長指導為輔。新教育要求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活動的指導者,從教材的講授者轉向教材開發者,需要教師在活動、生活中去研究、去反思。“教師工作很忙,怎樣抓緊時間進修,而且能持之以恒,的確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4]。結合自己之前做教師的經驗,他提出了很多創新性措施,如教師工作日記、教育經驗交流會、調查研究、星期研究會、教學批判會等。教師通過發掘工作生活中的教育問題,并在工作中通過上述途徑進行研究,謀求改進和解決。先生曾在《鄉村教育經驗》一書中提到了一種通訊輔導教員法,這是他在大港教育實驗區創造出來的方法。這種方法以書信為載體,校長通過與教師研究各種教育問題,而達到輔導教師的目的。實施過程是先由教師把自己一個月來的生活情感、工作心得或者是教學上的一些困惑,通過書信方式傳達給劉百川。通訊輔導法實施受到教師們的歡迎,“在他們來信當中,往往以不能直接共事和我當面研究為憾,他們表示很羨慕與我直接共事的教師們,以為可以直接受到我的指導”[5]。實踐中,校長和教師通過書信方式討論各種教育問題,輔導教師改善教學水平。
作為學術領袖,校長還要指導教師教學,教師能否取得良好成績,與校長的指導有很大關系。教學視察是校長最重要的任務,是對教師的一種善意指導。校長在視察教師課堂教學時,首先對視察對象和科目要有通盤計劃,在視察前要征得教師們同意,視察時多方比較教師的上課情形,如教學計劃、教學程序、教學結果、課堂管理、教學過程中特殊問題的處理等,而后綜合比較,全方位考查教師教學情況,并加以分析指導。校長在指導時要注意態度的溫和,表示同情的態度,優點固宜加以獎勵,缺點亦不可過于責備,處處為教師進步著想,如此才能使教師信服。
二、構建科學化的學校事務管理制度
學校校務紛繁復雜,非校長一人之力所能及,需要分部進行。劉百川在考察其他小學組織系統的基礎上,認為一些學校組織過于復雜、系統不嚴明,各部分職權常互相沖突,訂立組織系統沒有因地制宜,甚至完全照搬他校模式,一個學校特有精神全無表現。基于此況,他認為行政人員要制定合于自身學校條件的校務分掌制度。校務分掌要注意因事擇人,每人所任職務不宜過多,勞逸均等。同時要分工合作,學校事務由全體教師分掌,分配任務要集教職員之所長,充分發揮其才能,如喜歡撰文的人,以擔任編輯為宜。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他將校務分成了校務股、訓導股、體育股、事務股、會計股、文書股等部門。為了避免行政功能重復的弊病,各部分職權必須明確規定,如校務股應做的事為:“制定各科教學分量及各級教學時間表;編訂各科課程綱要、教材細目、最低限度等;選擇教科書,及主持審查自編教材;公布開課、休課、調課及教員請假等;主持成績考查及調級調組等。”[6]事務雖然分別擔任,但學校各部門間應隨時聯絡,以確保學校整體精神的統一。
組織的規定、學校行政事務的劃分,非有一定的規程作為準繩不可。規程厘定是使學校校務做到經濟、便利、劃一,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謂規程,就是處理學校行政事務的條文,也是行政實施的實際工具。“組織的規定、事權的劃分、各種工作進行的順序,各部分相互之關系,自然要在規程上定明白,工作才便利。”[7]規程制定以“繁簡適中,因地制宜”為準則,根據實際需要而制定,實際有什么需要,規程便怎么確定,所以每一學校的規程因實際需要不同而形式多樣,但至少都應包含:規程制定的根據及重要目的;規定各種組織及職權;規定事務范圍及負責的人員;執行事務之時期及執行之方法。就規程的種類,劉百川認為一所學校規程的制定應包含組織規程、教職員任用及待遇規程、訓育綱要及教學綱要、兒童自治指導規程、會議規程、學生學業成績考查規程等。如此厘定,學校事務便有了準繩。
“將若干學生編為一班,由教師來統一教學,謂之學級。”[8]班級授課制作為重要的班級組織形式,自清末民初傳入中國后,在經濟效率原則下,教師同一時間教授多個學生,采用團體生活砥礪兒童培養互助合作之精神,對于文化事業推廣和義務教育普及有很大的助力,遂在中國流行起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班級授課制漸露流弊,如難以適應兒童不同的能力和個性。基于此,劉百川經慎重考慮認為,班級制度仍不可廢除,但在班級制度基礎上可采用分組教學、學期升級制、復式和單級編制以補其不足。他在任東海中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時,將學校九個學級編為六個單式學級,都是秋季開學;另外編春季初級單級一級、春季高級復式一級,另一級為幼稚班。在實踐中采用何種學級編制,不是校長的主觀偏好,而是要研究學校的情況,根據學校的班級數量和學生人數而定。進行分班或分組時,還要以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身體發育狀況、年齡、性別等方面因素為參考依據。對于已編制好的班級,校長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還要詳加考查,出現問題需及時采取措施補救。
三、致力于學生身心發展為本位的學校管理舉措
1.致力于學生健康發展的衛生管理
教育目標是要造就健全的國民,強健身體的鍛煉是培養健全國民的最基本工作。學校衛生不僅關乎學生健康發展,而且與學生知識學習、德行熏陶都有很大關系,劉百川認為中國傳統私塾教育不注意衛生,近視眼的、駝背的多是私塾出身,然而現今很多新式學校依然如此。基于此,他特別注意衛生管理的研究,他將學校衛生分成環境衛生、個人衛生、運動游戲、公共衛生四個部分。具體來說,學校各種建筑作為環境衛生的一部分,為了合于學生健康,建筑物內的房間光線要充足,空氣要流通;食堂和水井作為學生平時飲食的地方,教育管理人員要特別嚴把衛生質量。個人衛生方面,管理人員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營養狀況,幫助家長設計改善飲食和營養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衛生習慣,定期對兒童進行體檢,明了兒童身體發育之狀況,注意研究統計以作學校衛生實施參考,矯治學生身體缺點;提倡通過體育課上的運動游戲來強身健體。學校公共衛生與清潔有很大的關系,清潔的保持需有專門事務員來管理,每天檢查全校的衛生,每周舉行一次小規模的清潔活動,每月舉行一次大掃除。
2.教室布置滿足兒童心理、生理的需要
教室是兒童日常生活的場所,是教師教學的重要陣地,其布置科學合理與否,關系到學生的成績與健康。良好的教室環境對學生有著潛在的教育影響,“有了良好的環境,由多方的暗示,即可引起多方的模仿與實踐,兒童精神覺得愉快,自然活潑而有生氣”[9]。教室環境作為一種“默默說話、默默育人”的真實存在,時刻與學生發生著雙向互動,亦即一方面環境所承載的教育影響對學生個體產生熏陶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個體對環境進行改變與創造。劉百川認為,教室環境布置首先要照顧到兒童的心理需要,空曠單調的教室與小小的孩童不調和,需要布置一個整體而有意義的環境。空中可懸掛學生在美術勞作課上創作出來的作品;墻壁裝飾宜選用淺淡色彩,張貼與訓育和教學有關的標語;教室走廊內可放置各種盆栽。簡而言之,教室環境布置要力求簡單清楚而不失教育意味,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與布置,以彰顯每個班級的特色和個性。其次,教室布置適合學生生理需要,在教室設備方面要力求科學。劉百川在對普通小學校學生身高做出統計的基礎上,認為黑板懸掛高度宜以兒童能在黑板上自由書寫為原則,幼稚園與一年級教室黑板與地板之間的距離是八十厘米,二、三、四年級略高,五、六年級是一米。在桌椅的排列上,認為應按照桌椅高矮順序縱向排列,兒童的桌位與黑板距離以八尺為準。
3.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滋養學生心靈
孟子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作為學校管理學生的手段,訓育采取各種活動,如時雨化之浸染學生道德,熏陶學生人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訓育的問題,實比教學復雜,而且難以收效,每個學校都需要做好研究,從學生中心出發,制定相應實施方案。劉百川特別反對訓育人員對學生施以簡單粗暴的消極懲罰,懲罰不僅無助于兒童心靈的滋養,反而會使學生養成怯弱的心理,傷害師生之間感情。新教育中教師不再是權威的象征,而是在與學生的共同生活中扮演指導者角色,訓育也是如此。劉百川強調師生的共同生活和活動,并在合作中發揮教師指導和示范作用。訓育標準是學校訓練兒童的依據,它的制定要“根據兒童生活教育的原理,搜求須加以訓練的事實,編為訓練的條文;根據家庭、學校、社會的實際生活,提出有價值的習慣,編為訓練的條文;分析人生習慣、態度、理想的種類,匯集須訓練的事實,編為訓練的條文”[10]。訓育標準也可叫做“好學生信條”,公布施行時要注意兒童的年齡差異和理解程度,在幼稚園和小學低年級采用口頭講解,逐日考查。小學中高年級宜將訓育標準條文刊印成小卡片,分發給每位兒童,或者公布在每間教室和走廊。在踐行訓育標準時,兒童可通過相互的活動以自省,亦可由教師講解條文意義和實踐的方法,讓兒童自己去反復練習以養成習慣。
劉百川一生跨越了民國、新中國兩個時段,在長達六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終奮斗在教育教學一線,堅持辦學實踐和學術研究。他的學校管理思想正是實踐和研究相結合的典范。他要求學校行政者用科學態度去研究學校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學校管理問題復雜多變,教師學生管理、學校行政系統組織、學校設備等工作,既要有學理依據,也要根據實際需要,力求“行政學術化”。在此基礎上,他要求學校管理人員,無論是校長、教師抑或是其他行政人員,首先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測量等各方面理論知識。他嚴格選聘羅致優秀人才來參與管理,強調校長教師通過研究進修來提升素養,提高問題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百川,沈慰霞.教育行政[M].中國教育研究社,1942:2.
[2][6][7][9][10]劉百川.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4.23.58.86.64.
[3]劉百川.小學校長與教師[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4-17.
[4]陳俠.開展教育經驗交流活動[J].師范教育,1988(12).
[5]劉百川.鄉村教育實施記(第2輯)[M].中國教育研究社,1936:78.
[8]李日剛.中學之學級編制問題[J].陜西教育,1936(2).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