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要: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繪本時,往往較多地關注文本內(nèi)容所承載的思想內(nèi)涵,更多強調(diào)的是情感上的熏陶。事實上,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形式,學會合理的想象,重視細節(jié)的呈現(xiàn)。繪本《彩虹的盡頭》的教學,揭示了充分利用繪本的方式:匠心獨具,強化鞏固常見的概念;獨具慧眼,開發(fā)可供遷移的語言;關注細節(jié),學習用好常見的標點。
關鍵詞:繪本;語言形式;小學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7-0074-03
繪本之所以能夠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愛、教師的重視,不僅僅因為它具有絢麗多彩的畫面,淺顯易懂的文字,還因為這些簡單的小故事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
筆者發(fā)現(xiàn):在小學低年級的繪本教學中,對繪本的教育價值挖掘過少。大部分教師較多地關注文本思想內(nèi)涵、更多強調(diào)的是情感上的熏陶……而這些教育價值僅僅是繪本的一個方面。翻開繪本的另一面,我們發(fā)現(xiàn),繪本教學還可以和寫話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關注文本的形式,學會合理的想象,重視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本文以繪本《彩虹的盡頭》的教學為例,試著從低年級寫話教學的角度,抓住繪本形式上的一些特點,談談如何用好繪本。
一、匠心獨具,強化鞏固常見的概念
《彩虹的盡頭》主要講了獾和狐貍去彩虹的盡頭尋找寶貝,一路上,它們遇到了小松鼠、鴨媽媽和兔爺爺,知道了它們的寶貝分別是橡果、小鴨子和回憶。最后獾和狐貍明白了自己就是對方的寶貝,懂得了寶貝不是金的也不是銀的,而是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
低年級學生的寫話,如果能做到觀點明確、條理清晰、描寫細膩,當然是值得稱道的。但筆者認為,在寫話的初始階段,學會用規(guī)范的格式表達特別重要。針對學生平時寫話中不重視、不區(qū)分自然段的情況,筆者在教學中作了如下設計:
師:先來聽故事。
(精美課件、動情講述把學生引入繪本世界。故事講到兔爺爺那一段后,教師稍作停頓。)
師:故事聽到這兒,我們來回憶一下。1.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們?nèi)ジ墒裁矗?.一路上,它們都遇到了誰?它們的寶貝分別是什么呢?
(學生們很快有了答案。)
(根據(jù)回答,教師出示幾句話:獾和狐貍去彩虹的盡頭尋找寶貝。它們先遇到了松鼠,它的寶貝是橡果。接著遇到了鴨媽媽,它的寶貝是小鴨子。最后遇到了兔爺爺,它的寶貝是回憶。)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用動態(tài)的方式連接在了一起,在投影上呈現(xiàn)出來。)
師:把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不是就是一個自然段了?
(有些學生一開始點頭稱是,但馬上有學生否定了他們的想法。最后,大家都明白了:不是幾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最重要的標記應該是最前面空兩格。)
(教師出示了句子,幫助學生強化印象。)
【思考】每個自然段開始要空兩格,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格式,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曾不厭其煩地反復叮囑,但收效甚微。學生們是真的不懂嗎?未必!更多的是對這個知識點不重視。當學習被動接受時,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1]繪本正是學生打開獨立探究之門的鑰匙,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繪本作為特殊的教學載體,比起語文課文,更讓他們感到新穎和興奮。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一切學習內(nèi)容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我們就是要抓住學生這種心理,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意識。這時課堂里的腦力勞動不再是教師的要求,而是學生的自覺行為,這樣的課堂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獨具慧眼,開發(fā)可供遷移的語言
在課前研究繪本時,筆者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的可利用之處有以下幾點:1.每一個小動物出現(xiàn)的場景都符合人物特定的生活習慣。如:松鼠是在松林里,鴨媽媽是在小河邊,兔爺爺是在山坡上。2.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以對話為主。如何用好繪本的這些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呢?筆者作了以下嘗試:
1.關注環(huán)境,知道小動物出場地點各不相同
出示文中句子,讓孩子們猜一猜誰出場了
(1)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 ,他正坐在一堆橡果前面。
(2)很快,獾和狐貍來到了一條小河邊。在草叢中,他們看到了 。
(3)他們急急忙忙爬上一個小山坡,看見 坐在那兒。
通過交流,孩子們明白了獾和狐貍遇見的小動物要符合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創(chuàng)編故事的時候,他們很自然的把青蛙安排在小河里,蝴蝶在花叢中,小鳥在樹枝上……這就為故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合理的環(huán)境。
【思考】想象力之于小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無需再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2]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不是越奇越好,合理應該成為想象的前提。
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的時候,我們有責任為他們插上翅膀,更有責任引領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飛翔。上面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根想象的拐杖,在這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想象、表達。教師是主導,利用繪本呈現(xiàn)的語言,給學生想象的天空筑上一道安全的圍欄。
2.關注語言,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句表達
接下來,筆者作了如下設計:
師:既然知道這些小動物在哪里出現(xiàn)了,那老師就這樣寫——(出示)
(1)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小白兔,他正坐在一堆蘑菇前。
(2)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小猴子,他正在大樹上摘桃子。
(3)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蝴蝶,他正在花園里翩翩起舞。
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語言重復,一點也不吸引人。所以,不光小動物出場的地點有講究,語言也要有變化才行。筆者又出示了以下內(nèi)容,告訴學生可以模仿,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1)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 ,他正在 。
(2)很快,獾和狐貍來到了 。在 ,他們看到了 。
(3)他們急急忙忙來到 ,看見 。
……
【思考】李吉林老師在《為兒童的學習》一書中曾這樣說道:“發(fā)展兒童的語言,對兒童掌握語文工具,促進個性發(fā)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小學兒童正處在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需及早地加以培養(yǎng)訓練。”[3]
為了促進低年級學生語言的發(fā)展,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在說話寫話的過程中做到語言生動。到底什么才是生動呢?筆者認為語言生動的要點之一就是多樣化的表達。如果沒有直觀的呈現(xiàn),低年級的學生很難領悟什么是“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語言是需要慢慢學習、不斷積累的,語言的形式同樣也是值得關注的。這樣學習的價值也許并不在于這節(jié)課能編出怎樣生動的故事,而在于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推開另一扇窗戶——在關注文本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也要關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因為那里,有別樣的精彩。
三、關注細節(jié),學習用好常見的標點
這里所說的細節(jié),指在寫話教學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一些小地方,比如標點。這個故事的特點之一就是對話特別多,所以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故事、完成寫話,必須關注標點的規(guī)范使用。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逗號和句號比較常見,大部分人能比較正確地使用。而對話中涉及到的冒號和引號的用法就是難點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作了如下設計:
師:老師也編了一個故事,想看嗎?(出示)
師:老師寫得比較急,有些地方忘記加標點了,你們愿意幫幫忙嗎?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校對。)
這段對話中,除了涉及到冒號和引號的用法,還涉及了怎樣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加標點。通過引導、討論,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以下兩點:
(1)一行最后一個字后面加標點的話,要和這個字擠在一個格子里。
(2)前引號和后引號是好朋友,它們總是成雙成對,形影不離。
根據(jù)繪本的特點,針對學生們平時使用時錯誤較多的標點,在眾多標點使用的注意點中,筆者只選擇了以上兩點進行鞏固,重點突出,易于學生掌握。
【思考】寫話的訓練,教師常常專注于指導學生立意選材、謀篇布局,很少重視看似不起眼的標點符號。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寫作的啟蒙階段,標點符號使用的指導特別重要。我們要善于借用繪本讓學生學會規(guī)范使用標點。
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jīng)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收者被動學習,而是能與教師一樣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帶著自己的興趣、需要與客觀世界對話,從而使學習與研究統(tǒng)一。[4]
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文學形式,繪本是“兒童文化的呈現(xiàn)”,是兒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那些優(yōu)秀繪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在充滿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間與圖片中徜徉時,學生能豐富語言、開闊眼界、強大內(nèi)心、健全人格。但是,一堂以說話寫話為主要宗旨的繪本閱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只是在一路思考、一路嘗試,我們相信,繪本的另一面定然有我們期待已久的別樣風景。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5.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3]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225.
[4]曹新勝.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習方式轉變[J].中國科學教育創(chuàng)新導刊,2007(3).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