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誼 曹祎
摘要:學校的精致化德育是追求卓越、精雕細刻的管理,是教育者本著“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原則,給學生時間,抓住教育機會,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保持“慢慢來”的心態,使“精細化”成為內在的一種品行,從而達到精致化管理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精致化;等待;教育藝術;契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7-0059-03
相信讀過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一書的人都會被序言中的故事所觸動: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笨拙但很認真地包扎一束玫瑰,換來的是老祖母粗聲的責罵,還被老祖母不耐煩地推了一把,一顆幼小的心靈就這樣被傷害了。龍應臺痛心地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母親的心是寬容的,是充滿了愛和耐心的。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面對急功近利的中國式教育,與其說“孩子你慢慢來”,不如大聲呼吁:“老師,您慢慢來!”這與精致化德育模式也是吻合的。因為,德育,需要精耕細作。
何為“精致化”?“精致化”是優質教育的管理理念。精致化德育就是對德育進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細致、精雕細刻。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德育的精致化管理應本著“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原則,細致扎實,注重細節、過程,重視德育管理的結果。
一、給段時間,慢慢觀察
【事件回放】吳飛是我班中最令人頭疼的一個學生。其實他資質不錯,人也還算清秀,可是作業拖拉,字跡潦草,有時還故意說謊,無非是為了逃避作業。為此,他沒少挨罵。作為班主任的我好說歹說,可任憑怎么絞盡腦汁曉之以理都不見效。
這不,暑假結束了,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我又正為此事犯愁呢!想如何在這學期的開頭來個“下馬威”或是出奇制勝的“絕招”。就在這時,班中轉來了幾名新同學,在課間的時候我重新安排了一下座位。巧了,吳飛和新同學夏夢坐在了一起!哎呀,可別帶壞了夏夢,該把他們拆開,換個懂事明理成績好一點的……哎,還是看看情況,過幾天再說吧。我暗暗思忖。
語文課結束了,照例,我讓大家做一篇讀書筆記——“新來的同學不知道格式就問一問同桌吧!”我隨口說道。等下午批作業的時候,我吃了一驚,發現吳飛的作業不僅交得及時,而且字跡比以前工整了許多,這是何道理?……隨后的幾天,我慢慢留意觀察了一下,當新同學對很多作業的要求和格式不明白時,熱心的吳飛就會一本正經比劃著:“是這樣……”看著他耐心周到的樣子,我心里一熱,看來這一次吳飛在新同學面前找到了自己的一點價值,他骨子里的助人為樂和剛剛找到的這點小小自信讓他不僅幫助了別人,也改變了自己,難怪他的作業奇跡般地發生了轉變!看來我的“隨意之舉”成了“無心插柳”,我暗暗欣喜,于是每次看到吳飛幫助別人,我就會投去贊許的微笑。他的轉變讓我茅塞頓開:當你對一個學生束手無策的時候,不妨多創設一些機會,多一些“隨意之舉”,讓他轉換一下自己的角色,從中找到一點自信,找到一點動力,或許很多難以改變的現狀會出現峰回路轉的局面。
【反思】吳飛這樣典型的“懶羊羊”式的學生,在每個班里總有幾個。空洞的說教越發使他麻木和反感,指責和批評更會使他缺乏動力,喪失信心。在班主任一時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時,不妨先慢慢觀察一段時間。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也許會有契機,也許會有驚喜,也許會出現一個不可思議的轉折。如果教者能夠因時制宜,以人為本,及時主動地進行引導和教育,或許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二、抓牢機會,慢慢實施
【事件回放】曾經接手過一個班,男孩子偏多,而且大多活躍、好勝、缺乏同情心,甚至在班里“拉幫結派”,連部分女生都受到了影響。我深知,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因此,我們在班內首先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新學期一開始,我們就重新民主選舉出班干部,并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定期開會,及時解決班級中出現的問題。與此同時,每周每天都有一名值日班長具體負責當天的衛生、路隊、早讀等。值日工作也具體分工到人,并有一定的賞罰制度,使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從而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接著,我讓一些有特長的孩子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幫派”之首沈力畫畫很出色,我就讓他擔任黑板報的版面策劃和設計工作。他設計出來的板報新穎,有立體感,色彩豐富,內容貼合,在學校黑板報評比活動中多次獲獎。英語手抄報、科普小報等都是他的強項,漸漸的,他變得很有責任感,原先的號召力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調皮男孩小侍成績較差,但是在體育方面有天賦。在友愛和溫暖的包圍中,小侍果然不負眾望,參加的項目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又讓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與后進生結成互幫小組,在信任和責任中,大家的成績都有了一定提高……
一段時間下來,班級學風有了明顯好轉,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許多。接著,我利用班隊課,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班級公約——“清晨早起床抓緊趕路,到校搞衛生毫不含糊。見到老師熱情打招呼,認真合作同學互幫助。做作業決不馬虎,遇困難決不服輸。日常行為規范牢牢記住,爭做優秀回報老師父母。”同時,我也竭力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北墻上“書卷飄香”的才藝展示欄異常醒目,“業精于勤荒于嬉”的學生書法作品總是在提醒我們,公告欄中同學們的榮譽也在昭示“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舉手發言,及時給予肯定、獎勵。班級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感受競爭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悅。我課外積極輔導,并與家長聯系,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我常對家長這樣說:“孩子和父母是天然的朋友,這血緣,這愛是無法代替的,為什么孩子常常表現出逆反呢?這是因為我們家長落后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沒有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
【反思】“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差異,因此在由幾十個學生組成的班級中也就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個體差異,不管是成績方面,還是行為方面,班級中總會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但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都有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和道義。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首先要了解、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待一些行為和思想上的后進生,不能操之過急,懷著偏見和敵視,對他們“施以亂刑,以暴制暴”,要注重教育的藝術。教師要學會循序漸進,對癥下藥,慢慢地使他們轉化。以精致化思想為指導的德育管理,重在圍繞學生的發展精心設計、精心安排、精心組織活動,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同樣,學校的精細化管理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和實踐。在匠心獨具的活動中,通過“疏”“導”“引”“訪”等多種方式,加強學校德育建設,從而使學生的行為逐步規范,良好行為習慣逐步養成,校紀校風,校園面貌,學生精神面貌等逐步改觀。
三、抓住資源,慢慢滲透
【事件回放】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牛郎織女》。對于牛郎和老牛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相依相伴的感情學生已通過字里行間體會到。當學生讀到“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說出來。其實也沒人聽他的,唯獨老牛咧開了嘴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時,我隨意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說牛郎會對老牛說些什么呢?”
生1:“要是哥哥嫂嫂對我好一些,我就不用吃剩飯、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
生2:“我多么希望早點過上好日子啊!”
生3:“老牛啊!我現在的日子真是苦啊,哥哥嫂子對我很不好,我吃不飽、穿不暖,什么時候能熬到頭哇!”
……
乍一聽,似乎都不錯。但我總覺得這都不像牛郎。于是,我略微嚴肅了一些,對大家說:“同學們,我聽了你們的答案,覺得大同小異,都是在向老牛發牢騷,發泄心中的苦悶。可是,你們覺得牛郎會是像你們一樣成天抱怨生活嗎?”
大家不約而同地搖起了頭。有一個女同學舉起了手,說:“不會的,因為牛郎心眼好。”另一位男生說:“我也覺得不會,我從他能周到地照看老牛中覺得他還是熱愛生活的。”
我微微頷首,顯然,這兩位同學的發言更得人心。“那么,誰再來說說牛郎會對老牛傾訴些什么呢?”我再一次問道。
一開始回答問題的那個小男生又舉起了手,認真地說道:“我覺得他會向老牛訴說心中的愿望。”“會是什么愿望呢?”“盼望著收成好一些,草兒更嫩些……”另一位同學說:“牛郎可能會說,老牛啊老牛,我的爹娘是什么樣的呢?你見過他們嗎?”“雖然我現在的日子挺苦,但有了你這個知心伙伴,我還是挺欣慰!”“上天給了我靈巧的雙手,我一定會用這雙手讓自己的生活好起來的!”……
沒想到隨意的一個問題,卻引來這樣一段小插曲,我為自己投下了一顆小石子引出的波瀾而興奮。或許在課堂上學生的答案是隨心的,教師也可以隨意地聽聽,但是我認為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一個人,體會故事中主人公的美好心靈,并讓那些“排斥”“埋怨”“狹隘”“自私”等遠離他們,這些都是不隨意的,也是不能隨意的。這個“隨意中的不隨意”成了我課堂中最美的一個音符,因為,“真、善、美”的種子又一次在他們心中萌芽了。
【反思】精致化是一種境界,一種理想,更是一種永止無境的追求。精致化德育必須“用心”,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但是,教育管理又是極其復雜的,特別是教育的問題往往是“非常規”的,是不按規則出牌的,精致化德育必須是面對“具體問題”的實踐創新活動。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利用除德育課程以外的資源,抓住契機,盡可能地滲透一些做人的道理,讓孩子獲得一些為人處世的教益。這將比孩子多做一道題目來得有意義得多。
總之,精致化德育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我們必須不斷改變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細”,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長期堅持就會出效果,成習慣。但需要說明的是,筆者所說的“慢慢來”不應作為教師“慢條斯理”“漫不經心”的理由和借口,這種“慢”,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和素養的體現。我們相信,當“精細化”成為每一個教育者內在的一種品行時,它將不只是一種管理體制,也不僅是一種思想方法,它必將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