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信貸業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影子銀行在不同的金融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義。目前,我國的影子銀行和其他國家的影子銀行有著本質區別。流動性轉換和信用風險是我國影子銀行的重要特征,由于我國已將影子銀行納入正規的監管體系之中,所以,減少其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影子銀行的了解,對影子銀行的應用進行評估。
【關鍵詞】金融機構 影子銀行 系統性風險
前言
當前,我國的影子銀行的發展多體現在為金融機構的發展和融資多元化的進程之中。隨著國內銀行系統的理財產品不斷推出,影子銀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國際上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它與各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金融監管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一、影子銀行的含義
影子銀行,又稱為影子銀行系統。美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對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為:為常規銀行體系之外的主體與活動提供信用媒介的體系。中國特色影子銀行的范圍界定,一般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它是一種將投資活動替代銀行系統承擔的融資功能,使之成為一種銀行證券化活動。在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中,銀行仍然是核心,整個體系的資金來源和信用支撐靠的主要是銀行,因此可以認為是“銀行的影子體系”。隨著人們對信貸業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影子銀行的發展進程也不斷加快,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參與主體。由于影子銀行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導致影子銀行的監管體系發展不成熟,伴隨我國貸款業務量的不斷增加,經濟建設也不斷發展,使我國面臨較大的金融風險,要加強監管,疏堵并重,防患于未然。
二、影子銀行對完善融資結構和促進經濟轉型的作用
中國特色影子銀行作為金融抑制環境下的一種金融創新,通過倒逼機制推進了利率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宏觀調控對企業層面的負面沖擊,同時也損害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力。銀行理財業務實際就是對經濟市場的試驗,理財產品的收益與無風險資金相近,與銀行之間的借用利率保持水平狀態。金融市場完成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對吸收存款的方式進行自主定價,其他形式的金融創新產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理財產品。
當前,我國的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由兩成的理財產品、四成的信托產品,它們可以對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進行有效填補,讓儲蓄的功能轉變為對社會投資有利的方向。在我國的經濟領域中,間接融資情況所占的比重依舊較高,造成金融風險在銀行也形成大規模的集聚效應,使金融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配置。理財以及信托等影子銀行業務在發揮其自身作用的同時,也為社會中的諸多企業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投資形式,使得商業銀行在專業投資領域的專項管控功能得到切實體現,在市場化程度更深的情況下,資金被較深的市場化作用引導向更為自由的配置。
三、從防范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實施監管
(一)影子銀行是金融業務的創新
影子銀行的產生是金融發展、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在促進金融市場化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影子銀行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前社會的金融的特點是結構市場化和融資多元化,要從不同角度對金融創新進行規劃和引導,要在促進金融創新與規范市場秩序之間取得平衡,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還要根據實際的金融創新情況調整融資結構。
(二)對非傳統銀行的融資創新實施差別化管理
金融創新在優化金融配置和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時,也可能產生金融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要根據金融創新的主體內容和產生風險的特征對非傳統銀行也進行區分,對金融創新的功能及其具備的合理性進行分析。我國的金融結構是以銀行體系為主體,金融結構的創新也是以銀行業務為載體。隨著金融市場化與融資多元化不斷發展,我國金融體系中不斷出現各種試驗性的金融工具,對金融風險的把握和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將金融創新的內容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信用創造功能、高杠桿、規模性期限錯配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等風險要素。
(三)正確規劃非傳統銀行業務的監管
對非傳統銀行業務的監管要規范化,減少因管理不規范引發的金融緊縮和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沖擊,而金融創新對我國非傳統銀行業務具有非常明顯的逆監管周期效應。當社會宏觀調控和實體經濟產生經濟問題時,非傳統銀行業務的金融創新就會迅速發展。對非傳統銀行的監管要遵循逆周期性,減小金融風險的產生。在實體經濟緊張的融資多元化進程中,對傳統融資活動進行清理,貸款的投放不能相應擴張,融資渠道因清理嚴重導致的融資收縮,對實體經濟帶來沖擊,產生新的金融風險。對非銀行類機構的融資活動,應加強監管制度體系建設,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增設流動性備付和損失準備基金;對民間借貸行為應進行規范和疏導,在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的基礎上,逐步納入監管體系。
四、結論
總之,隨著影子銀行的多元化發展,對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風險特征和功能效率進行討論,對系統性風險進行防范促進金融結構的整體優化,使我國經濟能健康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冠,霍強.中國影子銀行的作用機制及治理路徑——基于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資產優化的視角[J].新金融,2013,8(12):17-21.
[2]陳繼勇,甄臻.后危機時代中美影子銀行形成機制、風險特征比較及對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5):90-96.
[3]梁濤.分業監管模式下影子銀行監管問題的進化博弈分析[J].發展研究,2013,9(8):51-55.
[4]周莉萍.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機制、效應和應對思路[J].金融評論,2011,4(12):37-53.
[5]陳鴻祥.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形成機理與監管邏輯[J].地方財政研究,2014,3(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