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穎
1.圓外角的概念
在講解這樣一個概念時,傳統教學觀念中,是比較沉悶的,教師生怕學生聽不明白,理解不了.因此本文中,教師實施一種創新的教學法,高效課堂師生活動式教學法.
首先,筆者列出3個圖,圖1-1,圖1-2,圖1-3.
圖1-1圖1-2圖1-3
從圖1-1,圖1-2和圖1-3可以看到三個角,分別是∠APB,∠CPD和∠QPS.
由此,我們可以很直觀地得出來圓外角的概念,通過提問,讓學生舉手,自己來回答圓外角的定義.圖1-1、圖1-2和圖1-3給出了圓外角的三種情況,即:圓的兩切線或一切線、一割線或兩割線,相交圓外所形成的角.
2.圓外角的性質
正如第一節所講,在教師的引路下,學生自我主動地求知,明白了圓外角的含義.那么圓外角有什么性質呢?
教師先給出一個詮釋,圓外角的弧度=所夾兩弧度數差的一半,為了更形象地直觀體現,我們依舊列圖如下(圖2-1、圖2-2、圖2-3):
圖2-1圖2-2圖2-3
在上面圖2-1、圖2-2和圖2-3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兩個不同顏色的弧度(黃色和藍色),其弧度差的一半就是圓外角的弧度值.
但是這樣說,學生還是不能理解,為什么就是大弧減去小弧的一半呢?
帶著這樣的問題,教師繪制了第三個圖.(圖2-4)
如圖2-4所示(兩條切線產生的情況),筆者把A點、B點連接作出一條輔助銜接線AB,把PA線延伸成為一個長切線.這樣就得出2個弦切角∠1,對應弧為AFB和∠ABP,對應弧為AB.
由于外切角等于所對弧度的一半,因此∠1=1[]2AFB,∠ABP=1[]2AB.
由于外切角等于兩內角之和,于是可以得出:
∠P=∠1-∠ABP=1[]2AFB-1[]2AB=1[]2(AFB-AB).
因此,得出圓外角兩條切線情況下的第一個性質:∠APB=1[]2(AFB-AB).
圖2-4圖2-5圖2-6
接著,我們繼續看圖2-5,為了更全面地得出圓外角的性質,教師列出了圖2-5(一條割線和一條切線產生的情況),圖2-5中C點和D點進行了銜接作一條輔助線CD,PC線進行了延伸成為了一個長切線.這樣我們得出來了兩個角,一個弦切角∠2,對應弧CD和一個圓周角∠CDE,對應弧為CE.
由于外切角等于所對弧度的一半,因此∠2=1[]2CD,∠CDE=1[]2CE.
再加上,由于外切角等于兩內角之和,于是可以得出:
∠P=∠2-∠CDE
=1[]2CD-1[]2CE
=1[]2(CD-CE).
因此,得出圓外角在一條切線和一條割線情況下的第二個性質:∠CPD=1[]2(CD-CE).
繼續看圖2-6,為了了解圓外角的第三個性質,教師列出了圖2-6(兩條割線產生的情況),圖2-6中R點、S點進行銜接,作出了一條輔助線RS,這樣就得出兩個角,一個圓周角∠3,對應弧QS和另一個圓周角∠4,對應弧RT.
由于外切角等于所對弧度的一半,則∠3=1[]2QS,∠4=1[]2RT.
另,由于外切角等于兩內角之和,于是可以得出:
∠P=∠3-∠4
=1[]2QS-1[]2RT
=1[]2(QS-RT).
因此,我們得出圓外角在兩條割線產生情況下的第三個性質:
∠QPS=1[]2(QS-RT).
3.圓外角三條性質師生互動挖掘教學的高效思考
本文所講的課程為初中課本圖形與圓的章節中的知識點,圓外角由于切線和割線的不同或出現的不同,導致的圓外角屬性的不同.首先我們在圖1-1\圖1-2和圖1-3中,我們都列出了三種情況下的圓外角,第一種就是出現兩條切線情況的圓外角∠APB,第二種就是出現一條切線和一條割線情況下的圓外角∠CPD,第三種就是兩條割線情況下的圓外角∠QPS.
這樣很形象,學生們都能找出來這三個圓外角,根據圖1-1、圖1-2,圖1-3.但是,當教師深入談到了這三個圓外角等于哪些弧度的差值時,學生們陷入了一片平靜.這個時候,教師通過多媒體現代教學設備在投影儀上列出了圖2-1、圖2-2和圖2-3.有部分同學根據教師所標注的弧顏色的不同,一下子探索起來,原來是這樣啊.
原來,圓外角的弧度數等于所夾兩條弧度差的一半,也就是圖2-1,圖2-2,圖2-3中,大弧減去小弧的一半啊,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怎么就知道它們的結果是這樣呢?學生一方面好似找到了答案,一方面又搞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
這樣的教學策略,以往來說,有教師也明白,也會去做,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不是講得太快,就是覺得這些僅僅是概念,學生背背就好了,不就針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接受能力的現狀,因此當教師自顧自地講時,學生連基礎的圓外角概念和屬性都不明白,又如何去訓練大量的考試習題,又如何去明白舉一反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