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肖琦
【摘要】農業機械化水平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重要標志之一。吉林省在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經驗,但也面臨一些問題。本文從農業集約化發展現狀入手,分析吉林省農業集約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集約化 現代農業 集約化
一、吉林省農業集約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吉林省圍繞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優化配套服務,通過行政推動、項目拉動、品牌帶動、科技促動,推動高效農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在高效農業建設方面,明確了“集群、集聚、集約”的原則和“市場運作、科技立園、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的建設思路模化每年擴大5%以上,全市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達百萬畝,使農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促進農業增加值每年增長4%以上。到2010年,全市要實現5個年產值超10億元以上的高效優勢特色產業,35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00家以上各類高效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50萬戶,高效農業規模化達50%以上,優勢農產品產量要占總量的90%以上,水利有效灌溉面積達95%,節水設施控。
二、吉林省農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投入不足,農業科技的基礎條件差
中國農業科技取得重大進展,但仍需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差,一些關鍵領域和重大技術還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農業科技與生產應用脫節,農業技術推廣滯后等。由于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不夠,目前,吉林省大部分基地區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還不夠理想,配套設施和生產機械等物質裝備水平還很低不少地區的農業生產設施停留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水平。
(二)村民觀念落后,農業集約化經營意識淡薄
許多村干部和農民觀念落后,未意識到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向,不主動去學習和思考農業集約化經營的內涵。即使是正在走集約化經營之路的農民也沒有意識到集約化經營是有自己增加收益的必由之路。還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總是墨守成規,不愿在解決集約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下工夫。
(三)農業集約化經營規模小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成長,吉林省農村已經出現許多集約化經營組織。但是其經濟實力弱,規模尚小,產業鏈短,產品質量不高。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大多停留在對產品的初加工階段,加工能力差,其獲得的效益基本停留在生產環節,與加工環節、流通環節無關。這種狀況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想存在較大距離,無法滿足吉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四)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夠完善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吉林省多地區迄今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農業科技機制和社會化服務系統。總體服務水平較低,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服務管理不夠規范,特別是農業技術、信息、金融和保險服務缺乏,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三、農業集約化經營的主要對策
(一)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吉林省扶持農業集約化發展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還較小,省級財政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資金仍不足。因此,建議省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設立財政補償機制,參照其他地區的做法,對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集約化農業給予一定補助;同時,對吉林省惠民24條規定的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跟蹤落實到位,進一步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
(二)加大發展集約化農業的宣傳引導力度
通過宣傳引導,提高村民對土地流轉、發展集約化農業重要性認識,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摒棄“搞土地流轉就是搞土地私有化、搞資本主義”等不正確觀念,牢固樹立發展觀念、創新觀念、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盤活更多的農村土地資源,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三)擴大農業集約化規模
集約化規模對農業生產的約束作用越來越顯著,對農業的規模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監督起到了阻礙作用。農業集約化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努力提高農戶集約化經營水平,擴大農業集約化規模,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盡快通過立法和修訂相應法律法規,放松對土地轉讓、兼并的限制,實現土地使用權轉讓的規范化和法制化,使得土地向部分種植大戶轉移集中,以擴大農業集約化規模化。
(四)完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系統
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完善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加強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積極支持以科技情報信息機構、成果管理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為基礎的公共科技信息平臺建設。為各類創新主體和要素市場建立緊密聯系,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重要的支撐性服務,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四、結束語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及合作社在科技創新和推廣以及規模化高效農業等方面應予以較多支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促進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高效結合。集體經濟不僅和合作經濟及其他企業經濟一樣,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營銷能力、完善服務體系、減少市場風險和科技利用風險,而且更能使弱勢群體置身于集體保障之下,有利于消除貧困、化解矛盾,縮小貧富差距。
參考文獻
[1]劉桂環.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區農業發展模式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2,05:5-18.
[2]彭世獎.從中國農業發展史看未來的農業與環境[A].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06:6-45.
[3]謝克儉.都市里的現代化農業工廠[N].福建科技報:2000,06:1-20.
[4]郭月爭.農業現代化中的若干辯證法問題[J].江淮論壇:1980,09:3-23.
[5]徐秀麗.舊中國農業近代化的嘗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0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