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我國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本文利用模型分析方法,實證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會對人民銀行資產負債科目產生影響,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 中央銀行 資產負債
存款準備金最原始的作用是保證金融機構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但目前已演變成一項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在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發揮宏觀調控效果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也受到一定影響。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資產負債影響的實證分析
為了進一步加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影響的分析,驗證影響結果,我們以人民銀行某某中心支行數據為例,采取實證的方法進行檢驗。我們使用向量自回歸(Vector Auto-Regressive)模型,簡稱為VAR模型。
(一)模型樣本的選取
如上圖:一是給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一個正沖擊,金融機構貸款(FL)會有所降低,并在第2期降低到數據最低點,而后開始回升,逐步恢復穩定。
二是給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一個正沖擊,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FD)數據波動較劇烈,前3期數據明顯上升,并在第3期達到最高點。而后劇烈下降,在第4期降低到最低點,第5其再次上升到高點,第6期再次下降,并開始逐步恢復穩定。
三是給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一個正沖擊,貨幣凈投放(CT)前4期波動較劇烈,第2期達到最高點,而后開始下降,第3期達到對低點,從第4期開始逐步恢復穩定。
四是給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一個正沖擊,本年收益(YE)數據起伏較大,曲線波動較劇烈,第2期達到數據最低點,第3期又達到數據最高點,第4期數據再次下降到低點,第5期、第6期持續提高,第7期再次降低,最終逐步恢復穩定。
二、結論
(一)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會對中央銀行“貨幣凈投放”科目產生影響
依據上述貨幣凈投放(CT)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可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貨幣凈投放因果關系,呈正向相關。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時,金融機構流動資金受到凍結,信貸額度受到調控,為了加強流動性管理,保證日常現金收付業務平衡,金融機構會通過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支取現金等方式,減少超額存款準備金,最終引起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貨幣凈投放”科目有所增加。
(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能夠對中央銀行財務收支產生影響
依據上述本年收益(YE)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幅度(R)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可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本年收益因果關系,呈逆向相關。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時,會直接引起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大幅增加,間接引起超額存款準備金有一定幅度降低,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遠高于超額準備金利率,最終會引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利息支出增加,收益減少。
(三)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能夠有效沖減外匯占款對貨幣供給產生的影響
統計顯示:2007年至2012年是我國外匯儲備資產增長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頻率最高,增長幅度較大的時期。外匯儲備資產增長最快時期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最頻繁時期重合,這應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應該是一項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能有效沖減外匯儲備資產增加引起的流動性過剩情況,對調控貨幣供應量和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通脹率。
(四)存款準備金計息政策對貨幣政策效果存在一定影響
我國一直以來都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計付利息。目前,超額存款準備金年利率為0.72%,法定存款準備金年利率為1.62%,而金融機構活期存款利率為0.35%。相對全國來說,法定存款準備金利息支出金額一定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利息支出是中央財政資金流入到地方的一個直接、且不可避免的方式。因此,存款準備金計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效果,影響金融機構經營狀況。
三、相關建議
(一)加強與財政政策有機結合
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能夠促進發行基金投放,導致貨幣凈投放增加。增加貨幣投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能夠引起地方消費方式發生變化。貨幣凈投放情況與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建議在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加強與財政政策的有機結合,以保證貨幣政策效果充分。
(二)參考外匯儲備資產變動情況
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有效發展的“三駕馬車”。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仍然以出口貿易為主,內部消費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出口貿易順差必然會導致外匯儲備資產增加,引起貨幣供應量增加。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能夠有效凍結流動資金,調節金融機構信貸規模,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降低通脹率。因此,建議在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參考外匯儲備資產變動等情況。
(三)采取多樣的貨幣政策組合
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能增加中央銀行財務負擔,一定程度上降低貨幣政策效果。并且由于地域差異,金融機構規模不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各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的影響效果不一。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建議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減少單一的準備金率調整,采取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和利率政策等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保證貨幣政策效果充分。
(四)調整存款準備金計息政策
目前,在存款準備金計息方面,部分國外中央銀行只對法定存款準備金計付利息,部分國外中央銀行對所有的存款準備金均不計付利息。而我國對超額和法定存款準備金均計付利息,而且利率較高,超額存款準備金年利率高于活期存款0.37個百分點,法定存款準備金年利率高于活期存款1.27個百分點。由于存款準備金計息政策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機構經營存在一定不利因素。為此,建議降低存款準備金利率,或者取消其計付利息政策。
參考文獻
[1]朱芳,李俊.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變動分析[J].金融與保險,2009,(10).
[2]雷學軍.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演變及對中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2013,(3).
作者簡介:朱海生(1969-),男,吉林榆樹人,本科,會計師,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榆樹市支行,研究方向:金融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