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觀強
【摘要】技術應用型本科生的培養,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實踐教學,而實踐教學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通過對技術應用型實驗室管理模式的研究,探索從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創新等方面,找到一條既能增強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又能最大程度的落實技術應用性本科辦學方略的新模式。
【關鍵詞】技術應用型 實驗室管理 研究
【基金項目】上海電機學院重點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3JYJG-07;上海市高校實驗隊伍建設項目,項目編號:E3-13SY14;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32-02
技術應用型的本科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起點和重要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實踐教學,實驗教學是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實驗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實驗室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現在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雖然對技術應用型的體系與模式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對于實驗室管理模式,尤其是對于技術應用型實驗室管理模式,相關專家、學者還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或研究甚少。現在很多技術應用型的院校,實驗室的管理模式還照搬研究性或研究教學型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新升本科類院校,除了沿襲其他本科院校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外,還殘留著老專科甚至老中專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本文結合上海電機學院實驗室管理模式的工作實際,探討技術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實驗室管理創新模式。
1.技術應用型實驗室存在的問題
當今很多技術應用型的本科在辦學理念上深受各位專家的好評,而與之形成明顯的反差的辦學定位的深入與落實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在于實驗室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原因,總結主要以下幾點:
1.1規模較小。各個實驗室規模偏小,尤其是各個學院下屬各個系部,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綜合優勢,各分散的實驗室都自成體系、自我完整,實驗室在數量上不斷膨脹,由于資金短缺,各實驗室無力購買較高級的大型儀器設備,小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實驗室整體裝備差,功能單一,陳舊、過時的設備無力更新,無法形成較大規模,不能形成教學、科研上的綜合優勢。在新形勢下,難以滿足面向社會、面向科技和人才市場的需求[1]。
1.2從上到下不重視實驗室專業技術隊伍建設。長期以來,實驗技術人員的進修和業務培訓得不到應有重視,致使實驗技術人員總體水平下降,跟不上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實驗技術人員地位低、職稱低,工作崗位缺乏激勵機制,不安心工作,高學歷、高職稱人員不愿到實驗室任職,實驗室本身人員也想轉入其他編制,長期以往,會流失嚴重。就上海電機學院來說,各個二級學院的專職實驗人員偏少,往往一個人干幾個人的工作,正常的實驗教學都不能保證,根本不可能開展技術應用型教學的研究與探索[2]。
1.3實驗室對外開放和交流少。一方面,由于實驗室受人員限制,實驗室不能做到全天候開放,較難讓學生在實驗室里人人動手,設計和開發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項目;另一方面,受實驗室服務單一課程條件的制約,很難接納高水平的學者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因而學科建設、學術領域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時引入學生的實驗教學[3]。
1.4不利于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學生對實驗設備了解不充分、不熟悉,整個實驗過程離不開實驗老師的指導。每次實驗前教師都要做細致的準備,而在實驗過程中,又難免出現錯誤操作,有時稍不留心還會損壞元件設備,這樣長期以往教師就不放心學生動手,尤其在設備套數少,缺乏備品,實驗本身又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更不放心,經常不得不由實驗老師操作,學生看表演,或手把手教,這樣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很難得到提高。高舉技術應用型的本科教育旗幟,其實都是一些演示性實驗,本科辦學理念很難落到實處[4]。
2.技術應用型實驗室管理模式創新理念
通過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充分調動教師、實驗教師對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設備效益,增強對學生智能、科學作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科學管理水平,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新實驗體制,更好更快地落實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實現學校超常規發展戰略目標。本著“六個有利于”的原則:有利于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學、科研、科技服務三結合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投資效益;有利于建立結構合理的實驗技術人員梯隊,調動實驗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構筑面向21 世紀實驗教學新體系;有利于實驗室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加速實驗室建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徹底的落實本科辦學方略[5]。
3.技術應用型實驗室管理模式探討
3.1 實驗室模式與體制改革的探討
當今高校實驗室管理體制,一般沿用院(系)二級管理模式,在行政體制上與教研室平級, 設有實驗室(中心)主任或正、副主任[6]。這種行政體系的實驗用房、儀器設備、實驗人員等集中由學院(系)統一管理,實驗教學課程單獨設課,自成體系,克服了實驗室歸教研室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實驗室(中心)由于隸屬院(系)二級學院,自成體系,其實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1)各個院(系)二級學院實驗室(中心)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現象。例如上海電機學院電腦配置,生均2.5臺,但是排學校計算機考試,竟然無計算機房可排。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每個二級學院重復建設機房,計算機屬于電子產品,折舊率很高,這樣就造成大規模浪費現象。(2)學校難以指導二級學院實驗室(中心)的建設。學校每次開實驗室主任會議,都強調要實驗室主任對實驗室建設把關,這存在嚴重誤區,實驗室主任是二級學院任命的,他的職責對二級學院院長或副院長負責的,所以把關的時候,就不能通盤考慮整個學校的規劃,也就造成了學院的內部把關與學校的規劃相矛盾的原因。(3)由于實驗室主任屬于和二級學院的教研室平級,本身是一個執行部門,對實驗室的日常管理與建設,話語權不強,但是實驗室主任一般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日常管理與實驗室建設都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話語權不強,往往成了應聲筒,常常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實驗室建設很難具有自己的特色[7]。
對于技術應用型的本科教育來說,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課程設置上,要求實踐課程達到總課時的30%以上,有些甚至達到50%以上。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就要突破一些老本科或研究型大學的實驗室管理體制,可以給予實驗室主任更高的級別,而中國高校是一個講究級別的地方,例如上海交大為副部級,而一般學校為廳(局)級,級別越高話語權越多。實驗室主任的行政級別往往為副科級,可以提高為正科級,和二級學院副院長一級,那樣就可以突破以上難關,在實驗室建設上,可以更好地把好關。
3.2 實驗室隊伍建設的探討
隨著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實驗室人員職責不明,由于大部分教師不承擔實驗教學任務,實驗室技術人員既負責實驗準備、實驗教學,又負責實驗室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身多責,造成高水平人員不愿承擔低層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員無力承擔高層次的工作,導致工作質量降低,這種現象在新升本科院校尤為突出。實驗員是實驗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為教學、科研工作作出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高校對實驗員崗位定位不明確,缺乏合理的考評機制,造成實驗員長期承擔大而且繁重的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認可,這必然挫傷實驗員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實驗員隊伍的穩定,阻礙實踐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實驗室隊伍的薄弱,這是多年來高校忽略實驗室隊伍建設造成的[8][9]。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認為,在實驗室隊伍中包括教學、管理、技術支撐隊伍,都必須給以重視。對于實驗室隊伍的地位、待遇, 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給以保證。在教師崗位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強化管理、提高素質的原則下, 應大幅度提高實驗室骨干教師待遇, 大力推進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的改革。北京理工大學任命了一批實驗室主任, 實行實驗室主任責任制, 明確實驗室主任責權利。并規定:擔任基礎課教學實驗室主任的人員比相同職稱人員享受高一級的崗位津貼[10]。
對于技術應用型的本科教育來說,實驗室隊伍的穩定尤為重要。要切實的提高實驗室隊伍的待遇,這是實驗室隊伍的建設關鍵性問題,這也是很多領導回避的問題。要做好技術應用型的本科教育來說,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才能有效的落實本科辦學定位問題。對于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孫逢春的提議,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其實對于單單提高實驗室主任的待遇還遠遠不夠,要提高所有在實驗室教學一線的實驗教師的待遇問題,那樣才能造成人人都想到實驗室任職的想法,那實驗室隊伍建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3 實驗室開放與信息化改革的探討
高校實驗室開放與信息化建設落后于發達國家,在新升本科院校和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尤為嚴重。各個實驗室幾乎都沒有自己的網站,實驗室網上預約與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不少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和維護沒有專職人員負責, 網絡平臺建設成了空架子, 失去了開放實驗室信息發布的意義。真正的實驗室網絡平臺的建設一直止步不前。實驗室設備管理需要網絡化, 需要平臺及時發布實驗設施的使用情況及設備空閑時間, 需要提供論壇空間供全校師生留言, 收集師生們推薦購置新設備的需求信息。與兄弟學校進行平臺聯合,實現實驗設備與信息共享, 盡可能避開設備重復購置, 造成不必要的浪費[11]。
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絕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主干網絡達到100MB甚至1000MB,信息化的內容建設逐年豐富, 但開放的實驗室的網絡平臺建設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在每個實驗室(中心)應設有專職的網絡管理人員,建立實驗室網頁,達成信息的交互共享[12]。
3.4 實驗室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
高等教育大眾化,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需要我們拓寬教育支撐的基礎,改革在學科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當今科技發展,其顯著特點是在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綜合,要求各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并不斷開辟的研究領域。對高校培養人才而言,要把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有機地融合于一體。所以應強調淡化專業,加強學科建設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加強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而現有體制下的實驗室,以課程設置,學科單一,實驗課程之間非常獨立,缺乏學科間融合交叉和滲透。實驗先由實驗教師準備好,學生只是到實驗室驗證實驗,實驗內容也僅是圍繞本門課程設置, 使學生養成了依賴性,缺乏獨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13]。
針對這種現象,需要設置固定實驗項目與開放創新實驗項目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對于傳統的經典的實驗項目,應該做到精細化、標準化、模塊化,易于學習與考核。開放實驗室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設計需要思維的機動靈活,個性的充分發揚。一味地循規蹈矩很難迸發出創造的靈感。開放實驗室就是要讓學員打破舊有的思想束縛,鼓勵他們推陳出新。因此,讓學生將創新設計的課題帶進實驗室,根據自己的創新題目和興趣愛好自行設計新的實驗方式,通過實際操作搭接來驗證機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提出改進意見,再進一步完善當初的創意。這樣就對學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管是他們的創新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伴隨科學的發展、辦學規模的擴大,現行的技術應用型本科實驗教學模式與管理模式,并沒有改變或者優化,已經跟不上日趨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本文從實驗室模式與體制改革、實驗室隊伍建設、實驗室開放與信息化改革、實驗室教學方法改革四個方面,對技術應用型本科實驗教學與管理模式進行了初步探討,并提出解決方案,可以為技術應用型本科實驗室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水林.地方性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體制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2): 92-95.
[2]劉霞. 從隊伍建設看高校實驗室管理的理念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2:108.
[3]郭偉鋒,雷勇,林麗琳.高校實驗室管理的制度變遷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8):165-168.
[4]韓春田.高等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 189-191.
[5]蔡小忠,金貴朝,費驥慧.高校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3): 277-279,288.
[6]趙輝,楊光.高校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的建設與管理[J].發展,2008, 6:118-119.
[7]劉昭,蔡海燕.以團隊化發展為方向提高實驗室組織績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 6: 155-157.
[8]崔華,熊小濤,薛潤東,孫建材.新時期如何做好高校實驗室工作初探[J].China?蒺s Foreign Trade,2010,(10):232.
[9]張雙才,王友明,羅聯社.優化結構完善機制建設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6): 116-118.
[10]孫逢春.發揮實驗室管理部門的作用提高實驗室地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5): 545-546.
[11]劉莉,顧鳳歧,李德才.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共享機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 7: 336-338.
[12]顧艷紅,劉曉鴻,蔡曉君,劉占民.借鑒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實驗室管理經驗加快我國開放實驗室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10):187-190.
[13]譚孝翠, 毛縫銀, 張利.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促進資源有效利用[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6):77-7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