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控制活動,通過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目標。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的投資者和經營者也逐步認識到企業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內部審計制度成為眾多企業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內部審計 控制 管理
《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對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在促進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防止錯弊的產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隨著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內部審計也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一、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并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內部審計的作用是內部審計職能的外在表現。內部審計的作用隨著內部審計的內容、范圍、職能的演變逐漸增強,內部審計既要對部門、單位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促使其合法合規,又要對部門、單位的領導負責,促進其加強經營管理。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
有效的內部審計能發現經濟活動財務資料的誤差和舞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真實、正確、及時、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實,能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有利于投資人基于真實的財務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也有利于政府對資金市場的監控,促使各企業的經濟活動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二)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
內部審計通過對財產物資和財務資料的經常性監督、檢查,可以有效及時地及時發現經營中存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企業顯現的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和報告,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合理評價經營業績,總結經濟活動的規律,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降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和企業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內部審計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檢查和評價,既能促進企業的經濟活動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同時還能促進企業制度計劃的落實,進而針對經營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見和方案,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科學評價經營成果,優化資源配置,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決策,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二、我國內部審計的現狀
(一)內部審計性質認定模糊
西方國家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由來已久,在財產所有權與管理經營權相分離的模式下,已建立起有效的內部審計。但長期以來在我國現代內部審計的產生卻是一個行政命令的產物,是片面強調外向性服務及作為國家審計基礎而存在的內部審計模式,時至今日,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仍游離與于其整體經營管理之外,內部審計工作很難有效開展,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內向性服務的作用。
(二)內部審計定位設定模糊
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內部審計是在政府的幫扶下借助于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一直以來我國內部審計主要側重于揭露財務會計事項的錯誤和舞弊行為,對非財務審計事項有關的業務審計、管理審計、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審計、投資效益審計等方面重視不夠,不能從整體上對企業經濟效益、經濟責任等進行全方位的審計監督。
(三)內部審計工作范圍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機構起源于行政命令,設立的背景特殊,多數企業的領導人員對內部審計及其獨立性本質特征認識不足,片面地認為審計就是查賬,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重心僅局限于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規性審計。長期以來內部審計突出了“監督”職能,忽視了“服務”職能,內部審計很少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發展,很少觸及經營管理等其他領域,導致內部審計工作僅局限于企業財務會計方面,難以融入企業的整體經營管理之中。
(四)內部審計作用發揮有限
一直以來我國部分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始終存在,客觀上有由于會計人員知識水平、業務素質和企業為了小團體利益因素而導致的,但更多的是因為監管不力、查處不嚴而造成的,審計的威懾作用在管理中不能充分發揮。根據內部審計獨立性原則,獨立性是內部審計區別于企業內部其他職能部門的重要標志,審計一旦離開獨立性結果可想而知。
(五)內部審計策略消極被動
長期以來,我國內部審計的工作顯得較為被動,總是懷著對被審計單位不信任的態度開展工作,在審計中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又缺乏良好的溝通,非常容易形成一種對立的局面,于是就有了“防火、防盜、防審計”的說法,審計人員在基層不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這種情況下,內部審計要起到為公司管理層服務的作用就成為了空談。
(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不高
審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審計能否客觀、公正及權威。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存在兼職現象。合格的審計人員不僅應具備審計、財務、企業管理、法律等專業知識,還應有足夠的經驗和良好的審計職業道德。現階段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大都只掌握了基本的財務會計知識,缺乏審計的實踐經驗,對現代審計技術手段掌握不夠,這就大大降低了審計工作的科學、嚴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
(七)內部審計動向把握不準
一直以來我國的內部審計工作都是由單位的財會人員兼任,部分財務人員缺乏能勝任審計工作所需的綜合知識和能力,已有的知識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內部審計工作的需要。要求從事會計的人員同時具備工程技術、企業管理、法律以及計算機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很多企業來講不太現實,單個企業如果要配備齊全這樣的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支付較高的人力資源成本。
(八)內部審計參與決策不夠
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工程項目的招投標、重要合同的簽訂、企業的投資決策、資金使用的安排、財務規劃的確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離不開內部審計的支持與服務,但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卻未能發揮應有的職責,內部審計在強化內部管理、參與決策方面的作用未被充分認知或未被正確認識,內部審計很多時候被排除在決策之外。
三、完善內部審計的對策
(一)厘清內部審計的性質
明確內部審計性質的對內部審計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要改變認為內部審計只有監督性質的片面認識,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服務本單位的作用,要明確內部審計的性質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監督性質,另一方是服務性質。在實際工作中既要發揮內部審計代表政府進行監督的作用,還要發揮內部審計維護本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實現企業內部審計為企業增加市場價值和改進經營活動的目標。
(二)明確企業內部審計的定位
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處于極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企業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而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管理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的領導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要形成從領導到企業相關人員都要充分認識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的氛圍,在企業內部積極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管理過程,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幫助企業實現設定的短期或長期目標的作用。
(三)擴大內部審計的范圍
原國家審計署李金華審計長曾指出:“內部審計的定位應該是四個字,就是管理、效益。內部審計也有監督,但監督的著眼點一定要放在促進部門加強管理,加強內部控制和提高經濟效益上。”內部審計的范圍要由單純的監督職能向經濟監督、評價、鑒證職能發展,要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當中。內部審計的職能要從單純審查財務、經營活動擴展到管理領域,對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既要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督查,更要注重組織管理、風險管理,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分析風險因素、預測經濟前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四)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企業管理者要提高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是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要注重加強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設和完善,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促使企業不斷完善間接控制,加強內部調控,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確保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五)完善內部審計的策略
認真貫徹落實《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制定標準規范的內部審計章程,提升被審單位對審計部門的信任度,雙方共同討論論審計目標、審計內容、計劃采取某些審計程序和方法的理由,共同解決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而提出可行性的改進行措施,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贏得被審單位的認可。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審計、投資效益審計、市場景氣狀況審計、研究與開發審計、人力資源管理審計等審計工作。
(六)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
內審工作能否得到重視,內審職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最終取決于人員的素質,高素質內部審計人員是內部審計有效性的根本保證。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審計項目質量的好壞和審計風險的大小。一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內審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操作技能、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內部審計人員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溝通協調的能力,能較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工作局面;二要加強內審人員政治素質教育教育,樹立內部審計人員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使其具備與其工作相適應的責任心,高度的事業心、良好的職業素養,激發其愛崗敬業的熱情。
(七)把握內部審計的動向
審計人員在知識構成上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不僅要精通熟悉會計、審計、法律、稅務、外貿、金融、基建、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還應非常熟悉經營管理、工程技術、工藝流程、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目前,在國外已經出現了企業將內部審計職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給外部單位或相關的專業人員來實施的新動向,即所謂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外部化、職業化和國際化將成為企業內部審計的新動向。企業之所以選擇外部審計人員從事內部審計業務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為企業節約財務預算開支,而且外部審計人員的審計服務更規范專業,審計技術先進,能夠為企業提供更高效、優質的內部審計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自身管理的需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八)創新內部審計的方法
內部審計的目的就在于協助本單位完善內部控制、防范風險、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事前審計要比事中、事后審計更能發現問題,因此要企業要積極加強溝通,由被動式的事后審計轉為參與式的事前控制,即應將審計工作的重點由事后審計向事前審計轉移,盡早參與到事前決策中去,提高審計效果。同時要積極采用引入現代審計技術和方法,改變審計方向,梳理出企業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中的薄弱環節和主要問題,運用統計抽樣、數理統計、數學模型等手段,借助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采用風險導向等審計技術,有重點地開展經營審計和風險管理審計,促進企業優化資源配置。
總之,內部審計是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它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企業管理者要正確認識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科學組建合理的內部審計結構,促使內部審計由傳統的“財務審計”向“服務導向型”轉變,不斷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使內部審計適應企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許天祥.如何做好內部審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8.
[2]秦飛.淺議內部審計報告質量管理.現代企業文化.2010.2期.
[3]孫曉輝.孫曉珍.電力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及風險防范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11.9.
[4]閆青.試論電力企業內部審計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中國電力教育.2010.12.
[5]王大友.淺議企業內部審計防范衍生金融風險的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06).
作者資料:魏萍(1968-),女,漢族,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