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卉
【摘要】 皮亞杰將知識分為物理知識、社會或習俗知識、數理邏輯知識. 數學是關于數的科學,它是體現數理邏輯知識的典型學科. 幼兒對數理邏輯知識的掌握,必須在操作、體驗、協調、內化過程中完成. 數學教育應當遵循這個規律.
【關鍵詞】 皮亞杰關于知識的分類說;數理邏輯知識;數學;操作式學習
著名的數學家柯朗與羅賓斯在他們合著的數學世界名著《數學是什么》中給數下了一個定義:“由人類智慧所創造的數,可用來數各種集合中的對象,……它不依賴這些對象的任何特殊性質,也不依賴于表示它們所采用的記號. ”簡單地講,數就是一個人造的符號系統. 而這個簡單系統一經創立,它可以與客觀事物相聯,可以進行各種運算,它自身又存在許多抽象的性質,形成了關于數的科學.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根據知識的最終來源和獲取方式不同,將知識劃分為三種類型:社會或習俗知識、物理知識和邏輯—數理知識. 社會知識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知識,如口頭和書面語言. 物理知識是外部現實中跟客體存在有關的知識,如蘋果的顏色、重量和味道. 邏輯—數理知識是有關事物間關系的知識,它不是某一事物自身獨立存在的屬性,是通過從先前發現的關系中產生出新的關系而建構起來的. 例如,A比B大這樣一種關系,它既不存在于A之中,也不存在于B之中. 只有當兒童親自得出了A和B的關系后,他頭腦里才能形成A大于B的認識.
數學知識就是一種典型的數理邏輯知識,數實際上是各種邏輯關系的集中體現. 數學知識中,既有對應關系,又有序列關系和包含關系等各種邏輯關系. 例如,“4”不是一個物體本身的特點,它是我們加在這個物體群上的一種關系. 幼兒如要確定物體的數量,就需要將每一個物體與自然數列里從“1”開始的自然數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而且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數到最后一個物體所對應的數就是物體的總數. 物體的總數是從具體的物體之間抽象出來的數量特征. 這種數量特征不屬于每一個物體,而是物體之間的一種數量關系.
從用具體的事物來代表數目,到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數目,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英國數學家羅素說過:“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人類才發現一對錦雞和兩天都是數字2”. 抽象符號的出現,是記數史上的一大飛躍. 同樣,幼兒擺脫事物的外部特點,體驗到事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一步.
皮亞杰指出:“數學關系是一種邏輯數理知識,它不存在于實際物體之中. 兒童獲得數理邏輯知識,不是從客體本身而是通過擺弄它們和在內心組織自己的動作獲得”,主要通過“操作式的學習”而獲得.
所謂“操作式的學習”,就是指兒童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學習,獲得數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的方法. 在具體的動作中,兒童可以積累豐富的邏輯經驗,可以獲得對應、多少等邏輯的經驗,這些邏輯經驗起初依賴于具體的、外在的動作,逐漸發展到擺脫具體的動作而成為一種內化的動作,也就是在頭腦中對這些物體的表象進行對應、比較等邏輯操作,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完全抽象的邏輯關系. 當然,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
所以,在兒童的數學學習中,讓兒童積累數理邏輯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兒童通過一系列動作的協調,具體說就是“點”的動作和“數”的動作之間的協調,把事物之間關系內化到自己的分類體系中去. 首先,他必須使手點的動作和口數的動作相對應. 其次是序的協調,他口中數的數應該是有序的,而點物的動作也應該是連續而有序的,既不能遺漏,也不能重復. 最后,他還要將所有的動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體的總數. 在無數次這類經驗的體驗及反思抽象過程中,兒童把相關經驗內化,他在掌握“數的概念”,也在形成自己的數理邏輯知識體系.
那么,如何讓幼兒積累數理邏輯經驗呢?很顯然,它不是教會幼兒背數字、寫算式、認識1、2、3的符號特征那么簡單.
第一,邏輯觀念的重要性遠甚于數字的記憶. 不必擔心幼兒不會數數、不會計算,這都是由于他們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 一些老師、家長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 如配對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對應觀念,排序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序列觀念,分類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包含觀念,等等. 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礎.
第二,立足具體經驗,指向抽象概念. 數學的本質在于抽象. 但是幼兒的抽象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 所以不要急于讓幼兒進行抽象的符號化的數學運算,而要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幼兒獲取數學經驗. 當幼兒有了豐富的數學經驗之后,即便大人不教,他們也會舉一反三. 如幼兒經常有平分物體的經驗(分蛋糕、分糖塊、分蘋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數學中的“二等分”的概念. 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他也會主動遷移自己的知識. 在幼兒階段,不應強求計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給幼兒豐富的經驗.
第三,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 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于他的實際生活. 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 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理解有關數理邏輯知識的特點,掌握幼兒形成數理邏輯知識的特定方式,有助于克服家長、幼兒園在幼兒教育中過分注重符號灌輸,忽略幼兒主動探究的弊端,也有助于家長、教師更科學地為幼兒學數學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廷宇.幼兒數學的策略[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2]原晉霞.皮亞杰知識分類理論對幼兒園教學的啟示[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2(1).
[3]郭熙漢.數學知識探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