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姣
摘要:肖邦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一位偉大的鋼琴作曲家,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鋼琴創作,在他眾多的音樂體裁中,即興曲這種音樂體裁的作品很少,只有四首,這篇文章就講述了肖邦四首即興曲中的一首《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也稱《即興幻想曲》。這首樂曲在肖邦生前并沒有發表出來,而是在肖邦去世六年時被馮達納整理出版。本文對樂曲的曲式結構和和聲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肖邦的創作風格與情感特征。
關鍵詞:肖邦 即興幻想曲 藝術特點
一、肖邦的生平和創作
1810年,有一個偉大的作曲家與鋼琴家出生在華沙以西約55公里處的熱拉佐瓦·沃拉,他的一生在世界音樂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肖邦。肖邦全名是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蘭最杰出的鋼琴家與作曲家,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重要的代表之一。在肖邦6歲正式開啟他的音樂生涯時,他在鋼琴領域的天賦為世人驚嘆,所以他當時被人們稱作音樂天才。
在肖邦短短的三十九年里,他創作了很多的鋼琴作品,和其他時期的作曲家相比,他是世界音樂史上僅有的一個只有鋼琴作品的作曲家,他對于鋼琴的專注創作使得他對于鋼琴的掌握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而他作為一名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他在鋼琴曲中加入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他把他所有的感情都寫在了樂曲里面,打造出了一個只屬于他的鋼琴世界,一個能表達人類所有情感的世界,所以肖邦才被后人稱之為“鋼琴詩人”。
二、《即興幻想曲》的藝術特點
(一)曲式結構
肖邦的這首《即興幻想曲》也稱《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是一個典型的三部曲式,可以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現段、尾聲。
第一部分為引子,1到4小節,這一部分為升C小調。樂曲的開頭為升C小調的屬音,之后在第三小節有升C小調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從而確定了樂曲的調性。
第二部分為呈示段,5到40小節,左右手不規律的快速伏動使聽者心潮澎湃、激情四射。而呈示段又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以a/b/c/d/區分。a部分是5到12小節,總共8小節,左手三連音搭配右手的十六分音符不規則彈奏,主旋律反反復復,突出熱情奔放的主題。升高六七級在旋律中跌宕起伏,不和諧的調外音符為旋律增加了一點律動性,顯得活潑靈動。結尾的屬和弦與b部分連接,與主旋律感覺一樣但是又有點不同,很明顯的情感過渡部分。b部分是13到24小節,總共為12小節,旋律中屬功能組的樂音不斷出現,用以引出與a部分相同的主旋律。c部分是25到34小節,總共為10小節,這一段音樂在旋律的表達上頗為激烈且宏大。d部分是35到40小節,總共為6小節,這是呈示段的最后一部分,旋律中想要表達的情感達到了一個沸騰點,之后緊接著半音階的出現與主和弦的不斷從高到低的反復,使得這激烈的情感得到紓解。
第三部分為中段,小節為41到82小節,這一部分不再是大起大落的激烈情緒,而是由升c小調轉為降D大調,改掉后的旋律很富有歌唱性,已進入主題,由上一段的激情轉化為柔美動聽。和呈示段一樣,中段也有四個樂句,第一樂句為43到50小節,第二樂句為51到62小節,第三樂句為63到74小節,第四樂句為75到82小節,在四個樂句當中,第三樂句重復第二樂句,第四樂句重復第一樂句,兩個樂句的重復突出了主題,使得中段部分的情感得到了深化。
第四部分為再現段,小節為83到118小節,完全再現呈示段的旋律,比中段還要激烈的情緒下再現呈示段,情感漸漸歸于平靜。
第五部分為尾聲,小節為119到138小節,采用中段的主題材料,旋律由高到低,低聲部旋律不斷反復,最后旋律漸漸結束。
曲式結構示意圖:
(二)和聲分析
1.和聲框架功能性的體現
肖邦樂曲為古典主義的音樂,那么在樂曲中古典主義特有的功能性和聲穿插了整個樂曲影響著樂曲的整體和聲框架。比如在幻想曲的引子部分,低聲部持續的屬音到主旋律的快速起伏確定了調性,導出了主題。而樂曲的結尾依然是屬音到主和弦的應用,使全曲漸漸的回歸到主和弦上,并且結束。
2.和弦外音的廣泛運用
肖邦作品中大量的和弦外音是受了當時意大利歌劇的影響,主要運用在樂曲中長音之間的連接,增加了花腔女高音般的聽覺效果。而樂曲中部的和弦外音使得樂曲更加流暢且富有詩意,充分體現了肖邦作為“音樂詩人”的內涵。在肖邦樂曲中大量的和弦外音也使得肖邦的創作風格獨具特色。
3.七和弦的靈活應用
在每一首樂曲中,七和弦的應用都是與眾不同的,而肖邦則是把七和弦的不完全協和性融入到《即興幻想曲》中,與起伏的高聲部形成了仿佛半音階的旋律,這樣的應用強化了旋律聲部的音樂特點和消弱了伴奏聲部的功效,充分的體現了肖邦對于古典音樂的領悟和和聲融合的手法。
4.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
我們直接從樂曲呈示部的中段開始,在中段當中的高聲部位置中,運用隱藏性的旋律美第一拍的開頭那個音被稱作旋律音。在樂句當中,第一樂句時肖邦升高了兩個音(升c小調的第三音和第七音,圖例第一小節),使樂曲從升c小調到升C大調,從而與呈示段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在此以后,又回到了樂曲的主調升c小調,所以此段的情感表現更為豐富多彩。
樂曲的中部旋律具有歌唱性,優美寬廣,平淡柔和,調性是降B大調,因呈示部為升c小調,所以樂曲的中部運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和聲手法,而表面上調號是一樣的,但其實在和聲色彩上是截然不同的,認真感悟的話會體會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
5.和聲小調與旋律小調的交替演繹
在樂曲的呈示段中,主題材料不斷反復的同時,樂曲中升高了升c和聲小調的第六級音,使得樂曲由和聲小調變成了旋律小調,使樂曲具有了短暫而急促的變化,這一手法在肖邦的作品中很常見,為肖邦常用的和聲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