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別,是中國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國內農村城鎮化有三種典型模式,這三種模式有其成功的原因。通過分析湖南省衡陽市農村城鎮化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農村城鎮化典型模式成功的啟示,提出了促進該市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企求對衡陽市推進農村城鎮化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 典型模式 衡陽市
一、引言
2014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托。從長遠來看,農村城鎮化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村城鎮化是指各種要素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農村城鎮數量和人口不斷增多,城鎮規模不斷增大,城鎮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
馮云廷(2006)運用實證分析法研究了浙江省農村城鎮化模式,發現浙江農村城鎮化經歷了基于鄉鎮工業化的城鎮化模式和基于產業集群的城市化模式兩個階段。黃向梅、何署子(2011)根據城鎮化推進主體的不同,可將城鎮化模式劃分為政府主動型和市場型兩大類。孔祥云、王小龍(2013)依據是否以農民向城市遷移為必要條件,是否進行經濟開發以及經濟開發的主導力量為標準,將城鎮化模式分為自發遷移型城鎮化、強制遷移型城鎮化、開發式非遷移型城鎮化、投入式非遷移型城鎮化四種類型。
學者們從理論上依據不同的標準對農村城鎮化模式進行不同的分類,標準不同,分類就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因此,對城鎮化的模式進行分類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無論從哪一個標準來說都是成立的。因此,本文將從國內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樣板地區的實踐做法來分析農村城鎮化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啟示,更具有現實可操作性。
二、國內農村城鎮化三大典型模式
(一)蘇南模式
蘇南模式是對江蘇南部包括蘇州、無錫、常州3市及所轄的12市縣的農村地區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從蘇南城鎮化的發展經歷可以總結出其城鎮化模式成功的原因: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期,依托臨近上海的區位優勢,蘇南村社自力更生興辦起各類工業企業,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農業勞動中脫離出來,鄉鎮企業成為蘇南經濟的半壁江山,創造了區域經濟率先發展的“蘇南模式”。統計數據顯示,1980~1987年,蘇錫常地區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年均遞增14.65個百分點,從115.21萬人增至300.03萬人,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的勞動力達227.2萬人,年均轉移18.9萬人。
2.抓住外部機遇,提升小城鎮功能。1990年代后期,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蘇南人拋棄工業偏好的傳統思維,交通、通訊、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務業蓬勃發展,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同期,中央提出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小城鎮的城鎮發展戰略方針的實施,在鄉鎮企業支持下的蘇南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和提高。
蘇南地區抓住浦東發展時機,積極發揮區域優勢,依托各級各類開發區,調整產業結構,積聚鄉鎮工業,推動小鎮在新形勢下發展。如我國第一個由縣級自費建立的國家級開發區——昆山市開發區,到2000年已有來自美國、日本、法國等近40家著名跨國公司進入園區,園內三資企業達243家,三資利潤達6.52億元,自營出口達20.12億美元,園區內已有近10個鎮建成的12個較強配套協作能力和特色的開發配套小區,有力的帶動了昆山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是指是對溫州地區獨特經濟發展格局的一種理論概括。曾經有人把溫州模式概括為“以家庭工業為基礎,以市場化為導向,以購銷員隊伍為骨干,以小城鎮為依托,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特色”。溫州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以市場化帶動農村工業化。改革開放以來,溫州農村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小城鎮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全市建制鎮從1978年的18個發展到目前的146個。建制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6.5%,集鎮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
2.形成了專業化市場為基礎的專業鎮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溫州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溫州各地相繼出現各自特色的專業市場,逐步形成了以同類產業區域性集聚為特征的“塊狀經濟”格局,使得區域內部產生了相對集中的產業群落或產業集群,以及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專業型城鎮。據統計,溫州市的11個縣(市、區)146個建制鎮中,特色產業(產品)產值超過10億元的就達30多個,鞋類、塑料、服裝、電器等特色產業(產品)的產值超過300億元,其經濟總量占全市的70%以上。在專業鎮的形成過程中,生產與經營同類的或相關的行業產品的商貿型企業和生產型企業紛紛向專業產業區或者工商園區集聚,引發了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和人才流等要素的匯聚和擴散,提高了城鎮化水平。
(三)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和城鎮化模式,它是一種引進外資型的工業化、城鎮化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業商品經濟發展為工業化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珠三角農村實行了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改革,不斷解放部分農業勞動力,為城鎮規模的擴大提供了人源。
農業的發展不僅間接擴大了城市人口規模,還由于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以及農業商品率的提高,為城鎮發展加工業提供原料,為發展交換和貿易提供貨源。1978~1990年,廣東省農業商品率從43.7%提高到67%,而珠三角則提高到80%以上。這說明珠江三角洲在當時初步形成了貿工農型的產業結構。
2.鄉鎮企業的興起為城鎮化提供動力。在發展農業商品經濟的過程中,鄉鎮企業成為農村商品生產的重要支柱。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的興起,標志著中國農村工業化的起點,而且由于其外向化、市場化的特征,鄉鎮企業已經成為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和地方財政收入及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3.承接境外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在1980年代,以香港制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憑借其與珠三角的地緣和人文優勢快速地向珠江三角洲轉移,形成了“前店后廠”的地域勞動分工模式。隨后,臺灣的IT產業、歐美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也看重珠三角的成本優勢,紛紛在這里投資辦廠。外資企業在珠三角的投資建廠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以不同形式轉移到城鎮務工。
三、衡陽市的農村城鎮化
(一)城鎮數量較多,但集聚能力不高
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當城鎮人口規模達到2萬人時,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小城鎮的集聚效應開始形成;當城鎮人口規模達到5萬人以上時,鎮區人口才能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可以對周邊發展起到帶動作用;當達到10萬人以上時,公共基礎設施功能才能有效利用。2012年,衡陽市轄111個鎮,全市平均每個鎮常住人口數為3.8萬人,這說明衡陽市目前大多數建制鎮還處在城鎮人口規模的第一個階段,屬集聚階段,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還較弱。有些小城鎮的城鎮功能還不完善,存在建成區不集中,供排水、供熱、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不健全,公共服務和文化體育配套設施欠缺等等問題。這些因素綜合作用,致使小城鎮功能不全,勞動力、物流、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力不強。而工業需要有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公共產業和社會服務體系支持,要求相對集中、連片發展。規模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使得鄉鎮工業布局分散,目前衡陽市有11325家鄉鎮企業,其中80%分散在行政村和自然村。
(二)人口流動活躍,但人口素質不高
隨著衡陽市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人口流動的頻率加快,推動了衡陽市城鎮化進程。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市流動人口154.23萬人,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21.58%,而全國流動人口2.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7%,衡陽市比全國要高出4.58個百分點,說明衡陽市的人口流動更為活躍一些。這些流動人口中絕大部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且多數進入城鎮務工經商,是衡陽市城鎮人口增長的主要源頭。在這些轉移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勞動力素質不高,轉移后的農村勞動力大多也只能從事服務行業或技能要求不高的職業,不能滿足衡陽市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勞動力市場需求。
(三)小城鎮產業特色不突出
衡陽市小城鎮普遍缺乏主導產業,國家級或省級的龍頭企業少,現有產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低,新產品開發少,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這已成為制約衡陽市小城鎮經濟發展的瓶頸。據調查,衡陽市183個農村鄉鎮,經濟欠發展的達40多個,占18%以上,而其GDP占全市鄉鎮GDP總量比重不到5%。
四、典型模式對衡陽市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啟示
(一)抓住機遇,實現鄉村工業化,提升小城鎮凝聚力
當前在全國處于奮力趕先的進行全面建設的時期,衡陽作為湖南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面臨著許多發展利好的機遇,2011年衡陽與湘南另外兩個城市被確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也是中國第4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上衡陽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立體式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衡陽已經成為湖南對外開放充滿活力、富有吸引力、頗具競爭力的先導區。2013年衡陽成立了全國第十八家國家級綜合保稅區、中部第三家綜合保稅區、湖南省第一家綜合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將給外向型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為加快衡陽形成大物流、大通關、大開放體系,加速湖南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發揮衡陽城市名片效應,大力招商選資,推進衡陽工業化進程。
(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小城鎮競爭力
從發達國家和中國發達地區的經驗看,工業是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力剩余的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工業發展水平是促進城鎮化的關鍵因素。
1.重點推進城鎮信息化。城鎮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緩解環境壓力,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就業結構,提高城鎮競爭力。衡陽市要提高綜合競爭力,一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提高信息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二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將信息流成為城市經濟最重要的要素流。三是通過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以增加信息流來減少城市人流和物流,減輕城市環境壓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進一步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從2012年數據看,衡陽市作為國家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仍略顯不足,產業規模上小于二產業,增長速度沒有與二產業拉開差距,產業結構偏向傳統服務業等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第三產業,不僅有利于調整與優化總體產業結構,還能夠切實有效地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進城就業,促進城鎮化進程。
3.發展壯大科技型產業。應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生產要素,依托已有的產業基礎,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在信息、電子等科技產業上求突破,把科技型產業與傳統支撐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產業的內在活力和實力。
(三)加強新型農民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教育投入水平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水平。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在教育中,堅持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不僅要培訓農業生產、信息、生物和環保等方面的現代實用技術,而且還要傳授市場營銷和非農產業的務工經商技能,增加農民進城的就業機會。同時,要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回來,成為城鎮化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馮云廷.從城鎮化到城市化:農村城鎮化模式的轉換[J].中國農村經濟,2006(4).
[2]黃向梅,何署子.轉型時期我國農村城鎮化模式研究[J].調研世界,2011(8).
[3]孔祥云,王小龍.略論我國農村城鎮化模式的選擇[J].農村經濟,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