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師眼里,我的專業發展之路是一條快車道:
工作第7年,被評為吳江市學科帶頭人;
工作第10年,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
工作第17年,被評為江蘇省第十批特級教師。
“質量過硬、業務全面”、“捷足先登、追求完美”……其實在教師專業發展充滿贊譽的道路上,我也有過迷茫、困頓,甚至停滯。
在拔節中迷失自我
2008年初,我被推薦申報江蘇省特級教師。對照評審條件,我發現自己的教科研成果相對薄弱,所提交的論文在數量上沒有優勢。這期間,教育局人事科請專家為我們幾個特級后備人員指導論文。點評中,專家大大肯定了我所提交的一篇論文,認為這篇論文在理念、結構和推廣上很有價值,只是實踐操作上稍顯落伍,需略作修改;而當專家翻看到文末所署的寫作時間是“2001年”時,他很驚訝,“這是你7年前寫的文章?看來你不是落伍了,而是超前了。”聯系到自己申報特級時論文的短缺,我不免深深自責:7年前可以寫出讓今天的專家認可的文章,那這幾年自己都在做什么?
是啊,這幾年因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的獲評和高級職稱的破格晉升,讓33歲的我超速地達到了學校專業發展的較高平臺。雖然校長說,要把目標指向“特級教師”,但我把這一鼓勵理解為論資排輩的等待,因為我印象中的特級教師是鶴發慈藹的老教師,我應該還早了吧。自那以后,我幾乎沒有寫就一篇像樣的教學論文,雖然有幾篇文章發表,那也是之前寫成的。我把研究重點放到教材分析上,且得心應手、小有成績。今天看來,雖然知識的結構化和系統化也是學科教師的研究領域,但作為一個大市學科帶頭人,應該把重點提升到對教學實踐經驗反思的高度。那時的我還沾沾自喜于我驕人的高考歷史成績,為學生的升學作了很大的貢獻。“高枕無憂”“自得其樂”的狀態,終于被這次的特級申報和論文點評打破了。
和團隊一起奔跑
回首這長達5年的停滯,我無盡慨嘆。2008年我僥幸獲評為第十批特級教師。那年我40歲,算是一個年輕的特級教師。我再也不敢懈怠,因為我知道,自己雖然頭頂著“特級”的光環,卻欠缺著“特級”的功力。我沒有絲毫優越感,我告訴自己,“特級教師”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我以“先進性與模范性、專業性與學術性”來提升自我,尤其對于教育科研,我將之與歷史教學全面對接,更新教育理念,充實教學內容,形成獨到見解,2008年以來,在國家級學科主流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教學論文。同時,我將研究了20年的“探究-建構”教學進行系統整理、理性反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想,被收錄進《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一書;并結合知識更新趨勢和教改發展前沿,開展教育研究,主持的學科課題被立項為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由于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推廣價值,我自己多次被邀赴陜西、甘肅、上海、山東等地開課、交流。
作為一名特級教師,還應該具備指導學科骨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根據上級要求,我成立了名師工作室,擔任歷史學科中心的負責人,承擔指導青年教師的任務,幫助他們在專業成長的跑道上行進。
2010年暑期,全國中學歷史教師第四屆學術會議在南京召開,我受邀帶著我的工作室參加。晚上的學術沙龍座無虛席,兩位主持人分別是陜師大中教社的任鵬杰社長和我省著名特級教師王雄教授,他們規定自由發言不得超過5分鐘。場面熱烈而踴躍,“搶”到話筒的老師紛紛闡述自己對當下歷史教育的見解。坐在我們斜對面的一位小青年終于得到了發言機會,他自報家門,來自蘇州新海中學,幾句慷慨陳詞后,他指出——
“當今歷史教育盡管存在諸多弊病,但是,歷史教師不該只是抱怨。我們蘇州有個吳江高級中學”,聽到對面的小伙提及我校,我們幾個面面相覷,他會說我們什么呢?
“這個學校的歷史老師勇于作為,他們在一位女校長的帶領下,扎實有效地開展教學研究……”好感動啊,我悄悄地問工作室成員,“認識嗎?”大家搖搖頭,“那他認識我們嗎?”大家還是搖搖頭。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女校長,已經是個老太太了,還對歷史教育抱著這么大的熱情,編輯歷史教學刊物,創辦主題教研活動,創造機會幫助老師成長……”老太太?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兩位主持人壞壞地笑著,時間已經超過了5分鐘,卻不提出中斷;發言的老師越講越激動,同時又很嚴肅地看著我們幾個笑得有點過分的人。
主持人終于忍俊不禁,“小伙子,你認識這位老太太嗎?”“沒有見過,但是我去過他們學校,觀摩過他們的教研,看過他們辦的雜志。”另一個主持人哈哈大笑,“這位老師,你闖禍啰!”“我說的是真的。”“這位老太太就在你對面啊。”這時,全場都把目光定格在我們這里,找尋著他所說的“老太太”。任社長笑呵呵地把話筒遞給我,并向全場介紹,“‘老太太就是這位唐老師啊。唐老師,你逃不過了,作個回應吧,沒有時間限制。”盡管我之前多次推卻發言機會,卻不想竟然以“老旦”的角色亮相。在全場的期待中,我首先感謝這位老師對我們的高度關注及隆重推介,并簡單介紹了我們開展學科建設、促進專業成長的情況。我這個“老太太”,以及“唐秦工作室”這樣一個教學團隊,就這樣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歷史教學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探微索跡、踐履成長,我們感受著歷史的愉悅,成就小學科的大作為。除了創設條件、組織參加高端學術會議外,我利用自身資源,邀請省內外歷史教學名家,讓老師們在與專家的互動、對話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我們以“問史,指向學生的發展”為主題,以“時代價值取向”和“學術性課堂”為路徑,開展“積養學識、豐厚課堂”的系列活動,教研范式被《中學歷史教學》推介,主題研究被《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用7個版面報道,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這兩年,蘇州市歷史學科的基本功和評優課兩項選拔賽的第一名,均為我工作室的成員,這在本市乃至全省都是罕見的。我校歷史教師在蘇州市歷史年會上獲獎論文之多,被稱為“吳江高級中學現象”。歷史雖然是小學科,但在全區中小學16個工作室考核中,我們歷史工作室名列第一;在高中14個學科中心考核中,我們歷史學科名列第一;在全區跨行業“創優爭先”征文活動中,我們團隊的征文名列第一。工作室成立以來,培養了8位學科帶頭人,隨著每個個體的脫穎而出,“唐秦工作室”已經成為在專業發展上抱成一團的整體了,更多的老師在走向“特級”,這讓我的“特級”之路越走越寬,也讓我的特級名號更具質感。
規劃引領成長
如果說學科上我是帶著一支小分隊在行軍,那么分管學校教師隊伍,則是我在領跑著大部隊的長征。
“難怪你們學校每屆都產生特級教師,你們老師目標意識特別強,缺什么、補什么,清清楚楚。”一位專家在和我校骨干教師交流后說出了這樣的感覺。這位專家所說的,正是我2009年分管教師隊伍后開始啟動的“規劃成長”隊伍建設工程。
作為一個辦學只有十多年的高中,學校發展靠什么?我們靠教師成長發展學校!我們有著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良的中青年教師隊伍,其中骨干教師的數量和比例在全區首屈一指。然而,當年意氣風發的小青年,如今高級職稱毫無懸念地到位了,專業發展也達到一定的高度,人生感悟更說得頭頭是道,不再為站穩講臺、考試壓力而焦慮,不經意間,教學成為一種缺乏創造性的重復,職業倦怠漸漸蔓延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管教師隊伍,站在這樣一個更寬闊的平臺上,我感到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讓老師們保持旺盛的、持續的進取心,在認識中定位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我是當務之急——我充滿著前行的興奮。
在我的建議下,學校發放了《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設計》等書籍,讓老師們了解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同時,我將新秀、能手、帶頭人、名教師、特級教師的評審條件,按照“綜合”“教學”“業務”“論文”“課題”“帶培”等項目分別羅列匯總,讓每個層面的老師對照條件,發現“我的優勢有哪些”“我的不足在哪里”,從而清楚地看到再上一層樓的臺階近在咫尺。認識落實到行動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我制定印發校本性的《教師規劃成長研修手冊》,要求全體骨干教師和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從“讀書生活”“課題研究”“論文寫作”“課程開發”“繼續教育”“行動研究”“成長足跡”積累成長資本,制定“三年規劃”,確定成長目標;并將規劃從“教學”、“科研”“帶培”“輻射”四個方面分解細化為年度計劃。
剛開始,老師們不以為然,以為只是一種應付檢查的臺賬,卻不想學校動真格的了,正如趙芳老師所說的,“領導的執著超出了我的想象。”為了幫助老師完善個性化的成長方案,我組織幾位校內名師,一對一、面對面審閱修改每一份成長規劃。人往往動情于被重視,談心交流不一定能解決全部問題,但能使老師們體會到被關心重視,所謂的問題也就在談笑風生中消散了。如若老師確實面臨自身無能為力的困難,我們就主動出手;缺課,就與教研員溝通,創設錘煉技能的條件;缺文章,就請雜志社編輯分學科指導論文,提出修改意見,提高發表機率和檔次;唐彩琴等三位老師各方面表現優秀,下一年將要申報學科帶頭人,我了解到他們缺綜合榮譽,便向校長室提議年度考核向他們傾斜,在第二年帶頭人獲評名單中,三位老師榜上有名。
為成長作規劃,拾級而上,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十年大發展。“不待揚鞭自奮蹄”,老師們的成長意識由外加到內生,規劃成長成為了我校走“名特教師自我培養之路”的法寶。
享受著老師們的進步成長,我不忘記自己也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我也得和大家一樣,為超越自我積聚資本。雖然,我的超越要比其他老師更難,但我不能懈怠,因為我是走在隊伍前面的人;同時,我期待被超越,有更多的老師去領跑這支隊伍。“特級”的意義不在于獨行,而在于和老師們的共同成長,并使成長成為工作的習慣、生活的方式、價值的取向,這樣,“特級”才能彰顯其厚重的質感。
(唐琴,吳江高級中學,2152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