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后進生”而言,每個班級都有一些所謂的“優生”,“優生”一般學習優秀,品行端正,在班上有較高的威信和凝聚力。筆者作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天天和學生在一起,自然明白手指有長短、學生有差異的簡單道理,但也發現部分教師對“優生”特別偏愛,很少批評,使其有了驕氣、嬌氣,畢業后,反而和教師不夠親近。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批評可以加深師生感情。尤其是一些優生,他們由于長期有家長“寵”著,老師“夸”著,同學“敬”著,或多或少產生了優越心理,只能表揚不能批評,教師一旦批評了他們,輕則流淚痛哭,重則茶飯不思。
“只有表揚不是完整的教育,不是真實的教育。”批評也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如果說表揚是撫慰心靈的陽光,那么批評就是照耀內心的鏡子,能讓人更加真實地認識自己。只要我們注意方法,不斷提升批評的技巧,不把批評當成簡單的數落和粗暴的訓斥,就可以有效地發揮批評的積極效應,更利于將優生這塊“璞玉”雕琢成器。
一、身教——無聲之批評
“優生”一般有較高的悟性,也有強烈的自尊心。有時優生出現錯誤,如果進行大量的言語說教或直接批評,往往會讓他們感覺老師不再信任自己,從而逐步與老師拉開心理距離。如果能用身教的形式進行婉轉的批評,讓他們感悟到無聲的教育力量,常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案例】“今天進你們班上課,黑板都沒擦。學生說今天上午已經兩節課沒人擦黑板了。”美術老師夾著一疊作業本氣沖沖地跟我說。我一怔,班級的擦黑板任務一直由值日班長負責安排,每次都很正常,從沒出過問題啊。
我馬上找來美術課代表了解情況。原來當天早上第一節數學課后,老師有一道課外作業寫在黑板上,這天輪值的小毛是班級的副班長,下課時沒有及時擦,過會就忘了。等第二節語文課鈴聲響后才急急匆匆想上去擦,被幾個同學說了一下,干脆不擦了,于是出現了第三節美術課黑板還沒有擦的情況。
此時正是第三和第四節的課間,我很想找小毛來面談。一看時間,離上課還有2分鐘不到,我走進了教室。教室瞬時安靜下來,我看向小毛,發現他很緊張,目光與我交接后馬上躲開。我知道這孩子心里很惶恐,怎么辦?回頭一看,美術課老師的板書還在黑板上呢。我靈機一動,走到講臺邊,拿起黑板擦,慢慢走到黑板前站定,準備自己擦黑板。這時前面的小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來吧。其他同學也紛紛表示要來擦黑板,小毛猛地一路小跑到我的面前:“老師,我來,今天是我值日,應該我為全班同學服務。上節課是我錯了,我來擦。”
案例分析: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教師的行為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批評方式。在上例中,如果找小毛同學談話,首先時間上來不及,影響下一節課學習,也很容易造成小毛的心理壓力,而且上節課的板書仍然留在黑板上,并沒有解決問題。我親自動手,其實就是在進行暗示,小毛同學終于主動上前擦了黑板,并鼓起勇氣承認了錯誤,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只要課后抽個時間再進行疏導就可以了。這樣的處理,不僅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和對立情緒,而且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關懷與愛護,從內心增加了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有時,教師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他們哪里做錯了,應該如何做,其實就是無聲的批評,這樣的方式對于“優生”而言,效果十分明顯。
二、真愛——溫情之批評
師德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而師愛是師德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林崇德先生認為: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飽含著對學生的愛。有些教師對于優生期望值很高,當他們犯錯后,在怒其不爭的心態驅動下,往往狠狠批評,有時態度過于嚴厲,用語近乎刻薄,這樣的方式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壓力和自責感,特別是個性強的學生,可能會出現逆反心理,頂撞老師,這樣的批評毫無效果。我們只有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從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在批評教育時,應把握火候,抓住要點,點到為止,既要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錯誤,并有切實的改進行動,同時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不是要批評自己而是在幫助自己。
【案例】小吳開朗大方,成績優異,可最近表現反常,上課一直打瞌睡,作業馬虎,搭班的英語老師也反映,小吳最近退步明顯,單詞默寫只有80多分。怎么回事?我決定找他談談。
坐在我身邊,他兩只眼睛眨巴眨巴望著我。我給他倒了杯水,問道:“最近身體不太好?”他一下子放松下來:“沒有,身體蠻好。”“老師發現你最近上課老是走神,以為你身體不好呢。晚上休息好嗎?是不是學習壓力大啊?”我繼續問。他遲疑了一下回答:“沒有。”然后就不說了,正好同事找我有事,我讓他先回教室,隨即打了個電話給他的父親,還沒等我講完,他父親就急急地說:“老師,我也正想打電話給你呢,這小子最近迷上打游戲,晚上不肯睡,半夜還偷偷起來,早上睡不醒,早飯也不吃就上學了。都怪我年底給他買了個電腦。”
原來是這么回事。第二天早讀課,我把他叫到辦公室,遞給他一個面包:“早飯還沒吃吧?”他一臉驚詫,我倒了杯溫水,讓他坐下,安靜地吃完后去上早讀。下課后,發現他靜靜地坐著。我跟他說:“你爸爸都告訴我了,他很著急,老師們也很著急。我們不反對假期休息期間玩一下益智游戲,但你如此廢寢忘食,不僅影響了學習,還糟蹋了正在生長發育的身體。”他垂下頭,靜靜地聽著。“老師知道,打游戲有癮,要克服需要有堅強的毅力。老師相信你行。”看著他熬夜通紅的眼睛,我一陣心疼,遞給他一瓶眼藥水。隨后又給他爸爸打了電話,讓他給電腦設置了密碼。幾天后,老師們反映,那個開朗聰慧的小吳又回來了。
案例分析:學生迷上游戲是老師最頭疼的事情之一。苦口婆心的勸說或者疾風暴雨的訓斥,收效往往甚微。如果我們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信任他們,指出錯誤,然后從精神上給以鼓勵,行動上給予指導,措施上加以落實,就可以讓充滿溫情充滿愛意的批評成為點石成金的魔戒,激發學生自尊要強的心理,使其從執迷不悟中豁然開朗,促使對錯誤行為自覺矯正。
三、激勵——寬容之批評
多年教育的實踐,我發現較前幾年相比,孩子的自尊心越來越強,敢于和老師“頂牛”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在批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自察自省。批評前應摸清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把握批評的尺度,選擇合適的批評方法。對于一些“優生”采用激勵式批評,并適度的寬容等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小玉是學習委員,每天的作業檢查歸她負責。一天有班級同學告訴我:小玉“受賄”,有一個沒有背完書的同學給了她一塊香味動物橡皮,背書就算通過了。放學前,小玉找到我,主動承認了錯誤,說自己一直想要這樣的橡皮,因此沒有經受住誘惑,開了“后門”,并要求我不要在班里批評她,保證以后再不犯這樣的錯誤。
幾天后的夕會課上,我總結了班級一周以來的情況,照例表揚了一些進步的同學和樂于為班級做貢獻的同學,然后每人發了一塊香味動物橡皮作為獎品,其中就有小玉,我夸她能做好老師的小助手,樂于為同學服務,希望今后更細致更負責。在領獎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小玉眼眶里晶瑩的淚光。
案例分析:一些教師在批評中很注意方法,在批評學生時先表揚,然后開始用轉折詞“但是”,好多學生“悟性”高,一聽“但是”就反感,認為教師前面的表揚是言不由衷,批評未奏效,反而連先前的表揚也被認為是虛情假意了。如果我們在批評學生時不用“但是”,甚至找出他們的優點,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寬容,主動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錯誤,這種激勵式批評往往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教育的效果更好。
四、暗示——智慧之批評
暗示是一種含蓄、間接的教育方法,不容易和學生產生對峙和排斥。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有時不方便對犯錯的優生進行直接的批評,如果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給予巧妙的批評,更容易為他們接受,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案例】新學期來了一位小營同學,從湖南跟隨打工的父母來到無錫,學習基礎差,每次的作業正確率都很低。但最近批閱他的家庭作業,發現正確率出乎意料的高,這讓我有些疑惑。一次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題,全班只有他和小陳同學做對,用的是同一種方法。小陳是數學尖子生,聯想到小營最近作業的反常情況,加上小營租住之處離小陳家很近,難道……我打了個電話給小陳的母親了解情況,她媽媽說,小營有時傍晚確實來過,把小陳的作業本帶回去,第二天一早又送過來,有時也打電話和小陳對答案。
放學后,我把小陳留下來,和她一起回家。在路上,我首先表揚了她最近的作業正確率高。然后問:我發現最近小營的作業正確率也很高,是你教的嗎?她一怔,隨即回答:是的。我心里一沉,這孩子不肯承認,估計還想蒙過,怎么辦?
我沒有繼續問她是怎么教小營的,也沒有把已經跟她媽媽通過電話了解了真相的事告訴她。一路十幾分鐘,我給小陳講述了從《少年文藝》上看到的故事:一個小伙伴一直抄襲同桌的作業,平時成績很好,由于兩人有“攻守同盟”,父母和老師一直沒有發現。一次考試時,他因為不會做,向同桌“求助”,同桌就把答案寫在紙上揉成一團扔給了他,被監考老師發覺,事情敗露。經調查,才發現了他們長期“合作”的事情,那個抄襲的同學的功課已經落下了一大截。講到這里,我發現小陳的頭更低了,眼睛一直盯著鞋尖。我接著說:“這件事中,那個提供“方便”的同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小陳,你知道那個同學錯在哪嗎?小陳倏地停下腳步,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說:“老師,我知道錯了,小營每次來問題目,我怕麻煩就直接把作業讓給他抄了。我應該教他,如果教不會,讓他向老師請教。”此后,小陳同學一直主動地幫助班級中數學困難的同學,還成立了數學學習小組,擔任組長,學期末被同學高票推選為“助人之星”。
案例分析: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進行自我教育,獲得道德認知的提升,這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責任。上述案例中,如果直接出示“證據”,給小陳扣“帽子”,然后進行批評,她很可能會拼命尋找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如同學反復的求情、自己開始的猶豫、已經進行過勸阻等等。我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闡明了其嚴重的后果,其實已經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優秀學生是老師們眼中的“寶”,過度的褒愛和苛刻的批評都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只有打磨掉璞玉身上的糟粕,才能煥發美玉真正的光彩。要給優生以真正的關愛,當他們犯錯時,采用合理恰當的方法進行批評,及時進行引導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批評的善意,在批評中得到啟發,在啟發后矯正言行,這樣的批評才是適切的。
(陳英,無錫市稻香實驗小學,214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