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文章所寫的景美,蘊含的情美,文字寫作上更美,是一篇值得引領學生欣賞、玩味的好文章。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真真切切感悟美,并從語言文字學習運用上習得、受益,實現從“學閱讀”到“學作文”的華美轉身呢?我思索著,嘗試著,體驗著。
一、可以教什么:基于“指向寫作”閱讀教學的理解
通常教學這篇課文,老師們會采用朗讀感悟的方式,先幫助學生梳理從幾方面寫的,再逐個內容賞析,美在哪里,用哪些方式寫出美的。從內容到言語方式,似乎也無可挑剔。然而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新理念的沖擊,始終覺得這樣的教學應該有所突破。管建剛老師提出“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似乎頗有道理,是否可以在這一課教學上有所嘗試呢?
那么,從“指向寫作”閱讀教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材,可以教的有哪些呢?細細研讀,課文采用的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起筆交代了時間和地點,雖只一句話,卻干凈利落。接著從三方面描寫了北大荒的景色:先寫天空,寫天空的云;次寫小河,寫小河的清澈;再寫原野,寫原野的熱鬧。然后用一句俗語“大豆搖鈴千里金”概述北大荒的物產豐富。最后呼應開頭,贊美北大荒的秋天。顯然,在這篇課文中,蘊含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寫作因子”,如典型的構段、構篇方式等,只是孩子們能發現領悟其中的奧妙嗎?
剛接這個班時,翻閱孩子的暑假“寫話本”,多則八九“篇”少至一兩“篇”的“寫話”作業還是把我驚呆了:論“篇”,多數孩子真稱不上,頂多算一“段”吧。像樣些的,幾乎都得到了父母的幫助;有的即便有好幾“段”組成,那也是率性的,想在哪兒換一行空兩格就是了;就是一“段”中,不通順的、標點不正確的語句比比皆是;更要命的是,自言自語的、匯報交代的、不知所云的、前言不搭后語的、意識流般的“童言童語”,看得人啼笑皆非。
為什么孩子們在兩年的學習進程中認讀了,朗讀了,背誦了那么多篇經典的課文,卻一點“段”“篇”的感覺都沒有呢?管建剛老師“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還真的是一針見血:我們的閱讀教學太強調“字詞之妙”,引導學生積累感悟的只是片言只語,而沒有科學地引領學生去探知段的、篇的架構上的奧妙。倘若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適時介入段感、篇感的培養,是否能實現從低年級“把句子寫具體、連貫地寫句群”向中年級“運用一定的構段方式,有條理地具體地寫好自然段、初步運用文體構篇規律選材立意,布局謀篇,安排重點”的輕松過渡呢?
基于“指向寫作”閱讀教學的理解,我重新在課文中尋找著可以教學的點:構篇組段的特點、順序安排的巧點、內容選擇的亮點、言語表達的妙點,以便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閱讀”中孕育“習作”的種子,在原點上走向更具生長力的遠方。
二、應該教什么:基于“走向遠方”學情現狀的把握
學生在識記生字、認讀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方面并無多大障礙,但另一個事實顯而易見:他們對作者怎么寫出來的,幾乎不關注。而這,正是學生言不達意、習作困難的癥結所在。閱讀教學中,文章的內容是明擺在那兒的,而表達的方式是隱含在文本背后的,學生不容易發現,基于“走向遠方”學情現狀的把握,教學中尤其要突出以下幾個“點”:
1.構篇組段的“特點”。要讓孩子們發現,為了表達一定的意思、一個鮮明的主題,是要選取合適的內容有序布局,合理構段的,這樣才會組合成一個完整而和諧的整體。就像文中為了表現北大荒秋天的美,從“天空、小河、原野”等方面細致地描寫;為了表現“原野的熱鬧非凡”,從“豆莢、高粱、榛樹葉子”這幾方面具體描寫,這就是“布局”,這就是“謀篇”。當然,給學生講述時不能這么專業化,得用他們理解的語言與方式。
2.順序安排的“巧點”。要讓孩子們知道,寫文章也是要有方法的,像導游帶領游客那樣,既不走回頭路,又清楚地看到所有美麗的風景。你看作者,介紹北大荒秋天的美,從天寫到地,先重點描述(天空、小河、原野)再概述(大豆搖鈴千里金),按著順序,有條不紊,娓娓道來。只有這樣,才會讓人讀后一目了然。
3.內容選擇的“亮點”。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寫文章的時候要選擇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讓作者最有感觸的、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內容寫,就像原野上的“豆莢、高粱、榛樹葉子”, 是“人無我有”、那個地方“唯其特有”的東西,才更有寫的價值意義,才更能表現那個地方秋天獨有的美。如果在我們這兒“魚米之鄉”,選擇的事物則是其他的了。
4.言語表現的“妙點”。選好了內容,排好了順序,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獨特的語言”來表現事物的特點,才會更讓人怦然心動。正是那些巧妙的比喻,生動的擬人,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仿佛能親眼目睹那清澈見底如同藍綢子的小河,那成片的大豆、高粱豐收的景象,領悟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語言文字表達技巧,才會讓美深深扎根心底。
既然明確了方向,那么我們就要理解它,正視它,豐富它,發展它,教學的意義與價值也在于此。
三、到底怎么教:基于“段感篇感”意識培養的實踐
怎么帶著學生慢慢領悟作者的意圖,一步一步地逼近表達的真義,并有意識地往寫作能力培養上遷移,使閱讀能力轉換成說、寫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能,實現學以致用呢?斟酌再三后,我決定采用“一段突破,帶出一篇”的策略。
比較重點描寫的三段,最經典的莫過于第四自然段,且從預習呈現看,很多學生也都特別喜歡這段。那么,切入點就從第四自然段開始:
師:我們已經知道,作者主要是從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來介紹北大荒的秋天的,從段落“長短”來看,哪部分寫的字數最多一些?
生:(逐行數過)寫原野比天空多了幾個字,比小河多了兩行。
師:為什么要把原野寫得最具體呢?對照地名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生:哦,那兒叫北大荒,老師介紹過以前那里是荒無人煙的,原野上都是些沼澤地、荒草,可現在成為“北大倉”了。
師:變化最大的,當然要寫得最具體,讓我們不了解的人知道得更清楚!(追問)原野變得怎樣了呢?
生:(幾乎齊答)熱鬧非凡!
師:你們怎么找得這么準,又這么快呢?
生:因為這一段第一句就寫“原野熱鬧非凡。”
師:這樣的句子真好!一下子就讓我們一目了然地知道這一段寫什么,這樣的句子叫“總起句”,也叫“中心句”。那后面的兩句句子就該圍繞這一點具體寫原野怎么“熱鬧非凡”了,作者又找到了原野上的哪些事物呢?
生:豆莢、高粱、榛樹葉子。
師:哦,這三樣事物呀,為什么不是我們這兒的稻子呢?
生:那是北大荒的原野上獨有的,北大荒不是我們這兒,我們這兒也不是北大荒。高粱我們這兒很少見的,豆子也不會成片種。只有那里才會。
師:真厲害!一下子就說出了真理。選擇內容就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事物。那么,就這三樣東西,作者是想到哪樣就寫哪樣的嗎?
生:我從課文插圖里感覺作者是站在那里看,先看到了近處的大豆高粱,再寫遠處的榛樹葉子的。
師:是的,作者這樣從近到遠,寫得很有條理,我們也隨著這樣順序再來看一遍。這三樣東西在作者的筆下讓你們感受到“熱鬧非凡”了嗎?理由呢?
生1:因為很多——大豆是成片的,榛樹葉子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都是。
生2:它們的顏色給人熱鬧的感覺:大豆金黃色的,高粱黑紅黑紅的,榛樹葉子全都紅了。
生3:它們還會發出聲音,就更加熱鬧了。
師:那老師如果改成:“成片的大豆一片金黃。成熟的高粱黑紅黑紅的。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你覺得熱鬧嗎?
生:老師改的句子不熱鬧。因為課文里的句子寫大豆搖動時發出了“嘩啦啦”的笑聲,高粱在演唱,用了擬人的寫法;榛樹葉子紅得像一團團火,用了比喻,讓我們感覺很熱鬧。
師:是呀,作者用擬人、比喻的寫法,讓句子變得生動了,讓我們感到熱鬧了,這樣的寫法有妙用啊!我們再回顧一下這第四自然段,作者先用一句總起句寫“原野熱鬧非凡”,后兩句從豆莢、高粱、榛樹葉子三樣事物圍繞這個意思寫明了“熱鬧非凡”的具體景象,這就叫“總分結構”。我們寫一段話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
一步步的引導追問,學生漸漸看到了“段”的存在,找到“段”的寫法。段可以這么寫出來,先總述一下,把自己想說的中心表明,再圍繞這個中心,選一些特有的事物,用一些特別的語文表現手法,一方面一方面細細描寫。
接下來由“段”帶出“篇”,則從以下幾個環節引導思考:
1.還有的兩個方面“天空、小河”,和第四自然段的寫法類似嗎?
2.寫天空、小河、原野,作者安排這樣的順序,段落次序能不能調換調換?
3.第五自然段還寫了什么?為什么跟在第四自然段后面?能不能放前面?
4.開頭和最后一段能去掉嗎?
盡管討論中學生不時語出驚人,或陷入僵局,但在老師慢慢滲透引導下,大部分學生還是能有所認識和感悟的。記得吳立崗老師曾言,閱讀中之所以形成篇感,是讀者在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進程中,超越了一個又一個的局部而使閱讀不斷地疊加與豐厚,才最終將文本內容、文本結構、局部詞語、敘述角度、敘述方式以完整的印象存留于腦海之中。或許,這不是一次最成功的嘗試,但我想,在三年級的起始階段,就注重“段感篇感”意識培養,有意地在“閱讀”中孕育“作文”的種子,指向寫作能力的培養,勢必會改變學生在以往閱讀教學課上形成的“善讀”不“擅寫”的局面。
(李娟,無錫市蕩口實驗小學,21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