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音樂文化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支,從人們對音樂文化不斷追求和探索的道路上可以體現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文章就從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的角度來剖析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并探索了民族器樂的發展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族樂器;傳統音樂文化;文化傳承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已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種類繁多的各式樂器。《戰國策》中所說的“臨淄甚實而富,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說明當時民間器樂的演奏活動何等活躍。就以琵琶為例來說,在隋唐時期,琵琶是“大曲”樂隊中的主奏樂器之一,且琵琶名家迭出,技藝高超,新調繁興。唐代詩圣白居易,在他寫的《琵琶行》一詩中,對琵琶音樂做了極其生動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文字生動優美,令人恍如親耳聆聽,回味悠長。回顧中國音樂歷史長河,民族器樂始終伴隨著人民的生活,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神廟會等習俗中,歷代的宮廷、官府的禮儀及宗教活動中,都有著大量的器樂演奏活動。同時在歌舞、說唱、戲曲等姐妹藝術中,器樂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建國后,我國民族器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發展新的表演形式、整理改編傳統曲目和創作新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并且民族樂器的發展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更是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世人所矚目。
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分支。什么是傳統?《辭海》里這樣解釋:“由歷史沿傳而來的一定階級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這里的“歷史沿傳而來”,指的是經歷了時間、空間的歷練,歲月的積淀所留下的歷史的印記和時代的精華。
“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靈魂。音樂不僅是音的流動,它還蘊含著民族的文化、哲理、風俗、語言、藝術趣味和欣賞習慣等等。”專家學者認為,音樂起源于勞動,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音樂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服務于社會,同時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傳統的音樂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及研究價值。民族樂器是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起源、發展至今,歷經歷史的沉淀,流傳至現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樂器,是人類物質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中國的樂器發展過程,也是中國從古至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標桿,是現代學者競相研究的話題之一。民族樂器的發展史也是人類進步的歷史,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歷程,人們從野蠻到文明的凈化過程。這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個體現方面。每個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環境,文化氛圍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文化結構、思想內涵等會衍生出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音樂屬于“上層建筑”,更具有民族精神和氣節。樂器則屬于音樂的重要部分,下面就三個角度來淺析民族器樂的發展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作用。
一、民族樂器發展的歷史進程及現狀
樂器是音樂表現的工具和手段,遠古時期的樂器都是由勞動生產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演變發展而來的。最早出土的樂器骨笛、骨哨、塤都是距今6000~8000年的樂器,是中國最早的樂器,這些樂器的共同特點是:它們制作材料都取材于生活中的。這可以反映出當時勞動人們的思想不僅僅局限于最原始的形式,這也是樂器在中國最初的起源。1978年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音律之準讓人驚嘆。在感嘆古人的創造思想,對音樂的研究及創新之余,也可以看出當時戰國國力的強盛。編鐘是當時宮廷音樂所用樂器,這樣龐大的樂器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它所演奏出的氣勢恢宏的宮廷音樂。隨后出現得最早的擊弦樂器——筑;最早的彈撥樂器——琴著、瑟;秦國時民間流行的琴箏相繼出現,都為后來民族樂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替、信仰的變化、文化的發展、對外交流的逐漸頻繁,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產生了更多種類的樂器,同時通過對外的交流也有很多外來樂器的傳入。人們學習樂器演奏,欣賞音樂,將外來樂器融入中國的因素,傳承發展至今,形成了中國的民族樂器的體系。
在當下,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主要有以下幾類: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吹管樂器、打擊樂器等。人們最常見到主要有琵琶、古箏、揚琴、二胡、古琴、竹笛等。“中國音樂以講究‘韻而著稱,而樂音升華的最高形態,是中國音樂的靈魂。中國樂器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至韻手法。每種樂器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致韻手法是其立于不敗之地的生命與靈魂。”這正是傳統音樂的靈魂之所在。正是由于傳統文化對于音樂的影響,使得傳統樂器在不斷變化傳承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在此體現。
二、民族樂器的發展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傳統是一條歷史長河。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動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在創造音樂的同時,也必然進行著音樂的傳播行為。沒有人的音樂傳播活動,就沒有社會音樂生活,也更說不上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由此可以說:音樂傳播,是傳統音樂文化動態發展、充滿內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主要動力之一。”正是由于音樂的傳播,傳統文化才能得以保留與傳承下來。民族樂器的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的體現。我們以古琴為例,分析民族樂器發展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甚至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性。
古琴是中國眾多傳統樂器中的一種。中國古琴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由樂器可以規劃到文化的道路上。古琴的音樂文化所體現的審美思想、哲學思想,可以為后人所借鑒,它吸收了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中國古琴音樂文化蘊涵的儒家哲學思想是指‘樂教思想,是以‘道德為首出的音樂教育思想,主要培養人的文化內涵與氣質,重視人品教育,使之具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古琴音樂文化蘊涵的儒家哲學思想是指“樂教”思想,是以“道德”為首出的音樂教育思想,主要培養人的文化內涵與氣質,重視人品教育,使之具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人生觀、價值觀。古琴音樂文化蘊涵的道家哲學思想是指道學思想。這種道學思想是“氣”、“韻”、“象”和諧統一的審美思想。古琴音樂一直流行著“氣韻”、“神韻”的審美觀,這正是老莊“道學”思想的滲透。這些思想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華所在,是值得傳承的文化思想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歷盡了幾千年的傳承與沉淀,對傳統音樂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對未來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展望
“一種事物發展的成功與否,其特質的升華與消融是其重要標志之一。”這是唐樸林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進入21世界國際大舞臺,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在交流、交融,中國的音樂文化更要加強其自身的音樂特質,不斷完善自我,在突破中尋求自我,才能找到一席之地。發展的同時也不忘本,遵循傳統,把祖先留給我的閃光的知識精華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唐樸林.繼承傳統與揚長避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唐樸林.大小并舉 以小為主——談民族器樂發展之道[J].音樂周報,2005,(44).
[3]趙志安.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武漢音樂學報,2003,(3).
[4]張計.論古琴音樂文化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作用[J].學術交流,2007,(9).
作者簡介:孫雁雁,女,江蘇淮安人,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琵琶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