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劉詠蓮
【摘要】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民族音樂學的形成受到了許多學科的影響,時至今日,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發生了變化。文章旨在總結民族音樂學的形成與變更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與未來趨勢。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比較音樂學學科到民族音樂學科的發展歷程,第二個部分是介紹了民族音樂學學科在國內的興起及發展,第三部分通過對前文的總結表明了筆者對民族音樂學發展趨勢的觀點。
【關鍵詞】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發展;趨勢
前言
“民族音樂學”在形成之初就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它最早的學術名稱是“比較音樂學”,后經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發展變遷,“民族音樂學”這一學術名稱被廣泛接納和采用。這門學科在中國還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通過回顧民族音樂學的學科發展史,總結歸納其中的經驗,為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的發展尋求一條光明的道路。
一、從“比較音樂學”到“民族音樂學”
在“民族音樂學”這一學術稱謂被廣泛接納和采用之前,這門學科曾被命名為“比較音樂學”。比較音樂學學科的產生在歐洲的發展與科技的改革變新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18世紀初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發展到了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習慣了“歐洲文化中心論”的眾多學者開始接觸大量的非歐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當時的研究受到了文化進化論的影響,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認為人類社會的文化是按照自然界的進化規律由低級向高級而發展的。歐洲的音樂學家、歷史學家在面對這些前所未聞、完全不同于歐洲音樂的特殊音樂文化時,帶著獵奇的心理和攫取文化資料的目的,同時又不能完全擺脫“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文化偏見,可以說當時有一部分關于非歐音樂文化的觀點是主觀、片面的。
1885年,德國音樂學家阿德勒在其擬定的音樂學研究提綱《音樂學的范圍、方法和目標》中首次提出全新的分類方法——阿德勒體系。阿德勒體系的出現是近代音樂學學科體系的真正開端,標志著音樂學學科的正式成立。受比較解剖學中比較方法的啟示,阿德勒用比較的方法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比較音樂學,這是當時比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比較音樂學思想。同年,英國語言學家埃利斯出版《論諸民族的音階》中,埃利斯以物理學中聲學原理的“百分法”為基礎,使用測音分的方法,測定了平均律半音音程,首創了音程的計量體系——音分標記法。此書的出現推翻了文化進化論和歐洲文化中心論,使各國家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都被放在同一個水平,“比較音樂學”這一學科名稱也隨著這本著作的出版而正式確立。
之后,比較音樂學“柏林學派”的創建人之一施圖普夫以進化論思想為立場,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音樂現象。1909年在《音樂的起源》中試圖搜集所有文化音樂的音像資料,從音響心理學理論的角度出發,比較分析感官對這些音像資料感受的異同性。“柏林學派”的薩克斯,他主要研究領域在樂器學方面。1943年發表的《東西方古代世界的起源》中論述了東方高級文化音樂和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的音樂。以此證明世界上所有的音樂文化都要經歷相同的進化階段: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他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對今后研究非歐音樂的音樂學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至本世紀初,荷蘭音樂學家孔斯特在1950年出版了《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性質的研究,它的問題、方法及其代表性特點》中論述了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領域及其研究方法。在這本書中孔斯特首次提到了“民族音樂學”一詞,并且提出用這一詞替代“比較音樂學”。之后,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大多數音樂家的認可,于是,至今我們一直用著“民族音樂學”這一稱謂。
此外,美國的一些學者希望把二戰之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些音樂學術團體重新聚合起來,于是梅利亞姆、麥克阿勒斯特、西格等人發起組織的民族音樂學學會(SEM)于1955年在美國的費城成立,這標志著民族音樂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
二、“民族音樂學”在中國
中國對于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的研究是從五四運動之后興起的,當時這門學科被稱為“比較音樂學”。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王光祈是第一個提出“比較音樂學”這個概念的,并且他也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來指導人們去學習這一學科。
四十年代后,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嶄新的起點。1939年的三月,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發起的“民歌研究會”,由呂驥任職會長,這是國內音樂學界最早建立的民族音樂學的學術研討會。到了五十年代,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這時中國音樂學界明確的提出“比較音樂學或民族音樂學,是各國音樂學家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一門學科。”公認了這門學科在中國和世界上的地位。
三、“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未來之路
民族音樂學在中國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但它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在某些特殊時期出現停滯甚至是后退的狀態。原因在于民族音樂學傳入中國以來,雖結合了本土的音樂的特點,但是從它的整體看來還是由西方的比較音樂向著民族音樂學學科發展的,經過了數十年的摸索,中國的當代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對其他學科的研究也都是有所觸及的。
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中國民族音樂學從學科理論至研究方法等許多方面尚且薄弱。通過回顧這門學科的興起、變更、發展、融合,我們應該從“學說話”到“做自己”。一方面繼續對國外的民族音樂學著作進行翻譯、解析、吸收、借鑒,將其合理地運用于我國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當中,另一方面,在借鑒他人理論的基礎上,要開始進行自我認知和反思,認清自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構建適合我國音樂文化的“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學”。所以,尋求“自我”才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當下的根本任務,我們應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廣闊的胸襟,充分吸收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跨邊界廣泛交流,推動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尋求一條適合民族音樂學在國內發展的光明之路。
作者簡介:劉丹(1987-),女,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劉詠蓮(1972-),女,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