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瀟
【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國也是一個五十六個民族共榮的大家庭,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民間音樂種類繁多,并且這些傳統民族聲樂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以供有關人士參考借鑒。
【關鍵詞】傳統;民族聲樂;文化;內涵
傳統民族聲樂是閃耀著中華優良文化燦爛光華的演唱藝術,在音樂舞臺上展示了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深深的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喜愛,是我國音樂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以它特有的審美品格和絢麗多姿的動人形象獨領風騷,在中國人民的審美文化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國民族聲樂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然后在經過將近一百多年的穩步發展,民族聲樂漸漸成為了具有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成為了音樂舞臺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傳統民族聲樂
我國傳統的聲樂藝術是指以在我國特有的民族化語言和民族化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行腔韻味,能夠與表演者形體渾然一體的一種各種技藝術。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在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后,中華傳統民族聲樂獲得了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傳統民族聲樂思想。
二、傳統民族聲樂的文化淵源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因此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文化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遠古時期。在我國傳統文化剛剛起步階段就出現了傳統民族聲樂的影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在我國傳統文化形成初期就被烙上了傳統民族聲樂的烙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這時傳統民族聲樂文化也發生了突破性的發展,例如在周朝時期,周朝皇帝便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培養了大批具有音樂人才,這時的歌曲主要是根據民間的曲調而配詞的,并且描寫的都是那些貴族生活場面和宣揚封建禮教。到了春秋戰國前期,傳統民族聲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隨著國家之間的不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聲樂的發展。到了漢朝時期,傳統民族聲樂迎來了繁榮發展時期,形成了很多音樂藝術形式,如漢樂府、歌謠雜曲、郊廟歌、琴歌、相和歌、鐃歌等。到了唐朝時期,傳統民族聲樂在以前的基礎之上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曲、說唱以及參軍戲等聲樂藝術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傳統民族聲樂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形成了民歌、說唱、戲曲、器樂以及歌舞等五大音樂體系。
在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我國一直是一個日本侵華、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但是在這個混亂的時期,民族聲樂依然在民間傳播,例如在這個時期,我國民間出現了許多民間小調,這些歌調主要是以自由幸福、發憤圖強等為題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給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些音樂家開始做出國門,開始重視西方歌唱藝術的借鑒,并且將這種歌唱藝術與民族文化想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傳統聲樂文化的不斷發展。
三、傳統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
從傳統民族聲樂的發展來看,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成就了傳統民族聲樂,傳統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靈魂,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傳統民族聲樂的身上承載了許多的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不僅僅融合了各民族的語言、情感,同時還融合了審美觀念、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是以漢語言為基礎,民族感情為主線,例如我國民族傳統聲樂十分強調描繪和表現作品意境,在民族聲樂唱法方面,民族聲樂要求音色必須要圓、亮,聲音要求自然、圓滑。同時,中國傳統聲樂還重點強調“字”在演唱過程中的首要地位,必須要將精、氣、神、韻等具備人文精神蘊含到演唱過程中,鼓勵即興性與個人創造性。
如果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傳統民族聲樂,傳統民族聲樂文化在發展中與當時所處的社會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系,在經過幾千年的穩步發展,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不僅僅完成了歌、舞、詩與樂的有效融合,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文化的基本內涵與模式。很多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感悟寫成了優美的詩詞,而那些音樂人才又將這些極具文化色彩的詩詞譜寫成了賞心悅目的歌曲,然后傳統聲樂文化演唱者通過一定的聲樂歌唱技巧將聲樂歌曲中蘊含的文化特色傳遞給廣大聽眾,致使聲樂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在眾多的群體中得以傳播。
四、結束語
我國傳統民族聲樂在漫長的發展中,通過不斷的繼承、借鑒、吸收和發展,已逐漸形成了一套有豐富的演唱形式、優秀的藝術作品,在我國音樂領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技巧、技術理以及創作手法等方面日臻成熟,同時蘊含的文化底蘊也越來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音樂體系,在音樂舞臺上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施淑靜.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淵源與內涵[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10年01期
[2]馬迪.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J].電影評介,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