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和 曹士忠
【摘 要】淮海戲是發源于海州地區的一個戲種,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淮海戲蘊藏了大量海州地區的戲曲、音樂、民俗、美學元素。新時代,隨著網絡等新興媒體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淮海戲面臨著生存危機,本文以連云港市淮海劇團為本體,闡述淮海戲面臨的時代困局及破局對策。
【關鍵詞】淮海戲 困局 破局
一、淮海戲是連云港的一張文化名片
淮海戲,源出于海州一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稱“三刮調”。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淮海戲以演唱民間故事 “打門頭詞”的形式出現。道光十年(1830)后,藝人自由結班發展成為打地攤演出的小戲,光緒六年(1880)后,淮海戲與徽劇、京劇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上述劇種的營養,借鑒劇目,革新唱腔,逐步形成了旦、生、丑三個主要行當,表演也逐漸豐富,如丑角脫胎于農村生活的“雞刨塘”、“豬吊腰”、“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角形成了“耍扇子”、“推衫”等表演技巧。光緒二十六年(1900)后,女藝人的出現,推進了淮海戲聲腔和表演的發展,女藝人王大娘更是改女腔《二泛子》為《嗨嗨調》,深受群眾喜愛。這一時期的小戲班迅猛發展,僅在海州一帶就有一百多個,從藝人員多達千人。⑴
民國年間,淮海戲演出盛行于淮海地區,各種堂戲、集市戲、廟會戲、婚喪戲也應運而生,劇目從原始的“篇子”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淮海戲自身特色的傳統劇目,行內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之說——《罵雞》、《罵燈》、《大葵花》、《小葵花》、《大金鐲》、《小金鐲》、《大書館》、《小書館》、《鑰匙記》、《金鎖記》……都是淮海戲傳統劇目經典代表。1940年,淮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抗日政權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內戰》等現代戲。1951年,成立了灌云縣大眾(淮海戲)劇團,從此淮海戲正式搬上舞臺,1954年江蘇省文化局正式將“淮海戲”定名。淮海戲進入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泗陽、灌南、漣水、宿遷、濱海、連云港等十多個縣、市相繼成立了專業劇團。⑵
淮海戲是蘇北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載著蘇北地區從古到今多方面的歷史文化信息,演繹著流傳民間的歷史文化故事,展現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態,充滿了蘇北地區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二、新時期淮海戲面臨的時代困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受體制、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媒體的沖擊諸多因素影響,淮海戲發展面臨著困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劇團發展舉步維艱。
連云港市淮海劇團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新海連市戲劇學校,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是連云港市成立最早的專業戲曲表演團體。改革開放以后,社會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淮海劇團面臨著娛樂方式多元化、戲曲觀眾不斷被分流的狀況,戲曲演出市場呈現不斷萎靡態勢,經營收入遠遠不能滿足費用支出。2000年左右,淮海劇團演職人員每月工資支出6萬余元,其它費用4萬元左右,按當時演出收費每場2000元計,每月演出30場才能維持演職人員的工資。當時財政撥款仍然按照八十年代的標準,因劇團是差額事業單位,只有預算的百分之七十。財政投入不足,演出市場萎縮,1990年代淮海劇團演職員平均工資390元 ,2006年以前演職員平均工資只有450元③。工資不足,人心浮動,導致很多演職員離崗謀生,跑人載、賣魚、織毛衣、賣小鳥……雖還有相當人員選擇了堅守,但在一定層面生影響了淮海劇團戲的發展。
(二)、人才青黃不接,缺乏藝術領軍型人才。
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因多年來忽視對戲曲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導致目前淮海劇團人才青黃不接,團內挑大梁的演員仍是八十年代市藝術學校培養的那批學員,平均年齡接近五十歲(截至去年淮海班二十余名新學員的加入才改變一點現狀)。且不說當年以楊云發、大小花褂、小綠鞋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淮海戲演員在海屬地區有相當影響力,就是五十年代以灌云縣大眾劇團為班底組建的江蘇省淮海劇團也有數名“梅花獎”(全國戲曲最高獎項)得主,但目前市淮海劇團很難有拿得出手的“領軍型”人物。“領軍型”人物的缺失,不但影響了淮海劇團的發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市淮海劇團在全國戲劇界的影響。
(三)、新興媒體的發展,觀眾群體老化,低齡觀眾流失嚴重。
三十年前,當電視機還是普通人家的夢想,看一場電影還是奢侈享受時,悄然之間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微博、微信、網絡……各種新興媒體高速發展,令人目不暇接,但淮海戲的現狀卻是作品陳舊、新人匱乏、舞美老套,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目前淮海戲的觀眾群以中老年為主,低齡觀眾流失嚴重,這也是形勢下淮海戲發展面臨的又一個困難。
(四)、狹窄的劇團發展空間,也制約著淮海戲的發展
年齡偏大的演員、缺少拴心留人的環境、較低的報酬(現狀有所改觀)、流動性強的演員、專業編導人員的缺失、創新能力的削弱,導致劇團發展空間日益狹窄,也在一定層面上制約了淮海劇團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淮海戲遇到的發展困難非以上四點所能概括,但解決好以上四條,卻是破解淮海戲面臨時代發展困局的“牛鼻子”。
三、破解淮海戲面臨時代發展困局的對策
結合淮海劇團實際情況及整個大的時代環境,破解淮海戲時代發展的困局,主要要做好幾個“新”和“老”(舊)的結合
(一)、除“舊”革“新”,創建新的、適應新形勢的淮海團發展體制
創建新的、適應新形勢的淮海團發展體制,是解決淮海戲(團)面臨時代困局的先決問題。單純的依靠財政撥款將劇團養起來,或是單純的將劇團市場化,都是不可取的。擔負著全市淮海戲演出、研究、傳承等重任的專業院團,淮海劇團與淮海戲的興衰密不可分。數十年前,淮海劇團也進行過數次改革——與話劇團合并、由歌舞劇院代管、市場化、“養戲不養人”……但效果并不理想,每一次改革的不成功,對劇團的發展就是一次損害。
目前淮海劇團實行的是集團化與公益性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斥資,組建市演藝集團,淮海劇團作為子公司,財政負責工資發放,劇團進行市場化演出;同時淮海劇團作為淮海戲“非遺”項目保護傳承主體單位,在市場化演出的基礎上,淮海劇團同時堅持其公益性的一面,致力于淮海戲的研究、保護與傳承。
(二)、以“老”帶“新”,培養淮海戲接班人
目前的淮海劇團演員年齡偏大,行當不全。數年前。市文化主管部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著手成立了藝校“淮海班”,經過五年的系統訓練,淮海班演員有了一定的表演技巧,但由于缺少舞臺鍛煉,青年演員經驗明顯不足,這就需要老演員發揚“傳”、“幫”、“帶”的精神,把自己的表演技巧、經驗盡快傳給青年演員,盡快培養一支戲曲門類齊全、素質較高、文化和年齡結構合理、專業的戲曲創作與表演隊伍。同時要挑選一些基礎好、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演員以打造淮海戲“領軍人物”的高度進行重點培養。
(三)、固“老”育“新”,培養新的低齡觀眾群體
要使“淮海戲”得以傳承普及,就得培養新一代觀眾群。首先要
實施“非遺項目進校園、進基層”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建立街道、社區、學校非遺傳承基地或傳承示范點,讓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到淮海戲,為普及、振興“淮海戲”提供必要觀眾群體支持;其次要可以針對青少年群體創作一些淮海戲作品,以贏得他們的口味,讓他們領略到傳統淮海戲的魅力,2013年,市淮海班的畢業匯報演出青春版《三拜堂》,創作團隊以傳統淮海戲《三拜堂》為母體,在不改變其框架結構、藝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揉入了一些新的、現代的藝術形式,雖略顯粗糙,卻是一次很有益的藝術嘗試,經過數次演出,特別是校園的巡演,培養了一定的淮海戲青少年觀眾群體;第三要加強與相關媒體的合作,加強網絡宣傳、加強電視媒體宣傳、如開發淮海戲個性化手機鈴聲,讓更多的人認識淮海戲、了解淮海戲。
(四)、推“陳”出“新”,賦予淮海戲新的內涵
時代在發展,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傳統的戲曲特別是地方戲是否就沒有它們的價值了呢?戲曲是否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呢?答案是肯定的。戲曲的語言之美,戲曲的內容之美,戲曲的含蓄之美是其它任藝術何形式都不能取代的。但淮海戲需要發展,需要新的內涵,這一切只能按照“淮海戲”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特征,要充分利用國家在保護傳統遺產、發展文藝事業的有利環境,探索淮海戲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空間。二百多年來,淮海戲就是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過程——從打門頭詞,到生旦丑行當的確立;從單純的男演員,到男女同臺;從歷史戲到現代戲,淮海戲正是在創新中不斷完善著自己。
新式下我們也可以嘗試這創新,樂隊中可以加入西洋樂器,增加和聲,增加伴唱,統一道白,……只要符合戲曲內在藝術規律,就可以嘗試著來,藝術是不斷創新的,離開了創新,藝術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有面臨衰亡。
四、結語
地方戲曲的面臨生存難困難,是全國性的難題,簡單地將演員和劇團拋向市場,任其自生自滅,或是將其“豢養”起來,都是不可取的。如果這樣,我們或許只能在博物館展廳中看那些沒有了感情和生命的“淺吟低唱”。地方戲曲要想得到發展,創新與繼承是其雙翼,要在充分尊重地方戲曲本質特征與歷史實踐的基礎上,使其進入藝術的良性發展軌道,從而使其成為民族精神記憶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淮海戲曲志編輯部:《淮海戲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6頁
[2]淮海戲曲志編輯部:《淮海戲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8、11頁,
[3]連云港市淮海劇團:年度工作總結
作者簡介:吳軍和,(1968—),男,江蘇連云港市人,連云港市淮海劇團,三級演員,主要從事淮海戲表演、專攻文武丑。
曹士忠,(1967—),男,江蘇連云港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連云港市淮海劇團,團長助理、辦公室主任,舞臺技師,主要從事淮海戲舞臺道具、頭盔、髯口、劇務及非遺項目淮海戲研究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