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劍
摘要:高師音樂專業承擔著為社會提供音樂教育師資的重任,社會、業界對高師音樂專業發展與改革的討論也始終不絕于耳。就拿高師鋼琴教育來說,從不缺乏對改革的討論之聲。本文嘗試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談談高師鋼琴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關鍵詞:高師音樂 鋼琴
近十年來,許多綜合性院校都紛紛開設了音樂學或相關專業,比如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學等。這種音樂市場白熱化的狀態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促進,另一方面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和擴大招生的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類專業也越來越得到高校的青睞。高師音樂專業承擔著為社會提供音樂教育師資的重任,其報考人數多、招生規模大,成為高校中炙手可熱的專業。正因為如此,社會、業界對高師音樂專業發展與改革的討論始終不絕于耳。就拿高師的鋼琴教育來說,從不缺乏對其發展與改革的討論之聲。筆者在普通高校擔任鋼琴教學任務以來,也始終在思考著如何對高師的鋼琴教學進行改革,以凸顯高師的師范性,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鋼琴是高師音樂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音樂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高師的教學對象與專業音樂院校鋼琴專業的學生不同,高師學生大多來自普通高中,沒有鋼琴基礎。而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學生都是從小開始訓練,具有很扎實的基本功。因此,我們進行高師鋼琴教育時要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等,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和改革。
一、課程設置
綜合性院校高師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因師資力量情況而有所不同。在專業音樂院校,由于師資力量足夠,高師鋼琴課程的安排基本上以一對二為主,對于鋼琴能力較強(主修)的學生則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方式。而綜合性院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許多鋼琴老師除了承擔鋼琴課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承擔視唱練耳、音樂史等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在鋼琴課的設置上只能采取集體授課的方式。眾所周知,鋼琴學習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充分的教學時間是學習鋼琴的重要保障。所以,如何解決師資不足與系統專業性教學之間的矛盾,成為影響綜合院校音樂專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就此情況,筆者認為在鋼琴課的課程設置上,可采用集體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方式。集體課一般在數碼鋼琴教室授課,20人左右為宜,每周一次,主要承擔鋼琴彈奏技術講解、讀譜識譜、鋼琴歷史發展等教學任務,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在集體課上,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探討,可以培養自我嚴查的能力和現場演奏能力。對于學生的個性問題,則采用個別授課的方式。小組以2-4個人為宜,根據學生的個人特征、性格特點、氣質等因材施教,解決不同學生在演奏中出現問題。集體課與小組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課最大限度地解決師資不足與鋼琴教學專業性的矛盾。
二、培養嚴謹的鋼琴思維
高師鋼琴教育一直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拔苗組長等的問題。許多高校在教學中生搬硬套鋼琴表演的培養模式,采用培養演奏人才的模式去要求高師學生,一味強調專業性。這是對高師音樂專業培養目標的缺乏認識所致。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以培養中等師范學校和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而鋼琴表演專業培養的是專門的鋼琴演奏人才和專業鋼琴教師,二者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在培養方式上要嚴格區別。另外,許多高師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拔苗助長現象,許多學生在籠統地學習了兩年的鋼琴以后,就一味追求大曲子、大作品。學生基本功不扎實、技術能力薄弱,其演奏質量可想而知了。高師鋼琴教育要解決專業性與師范性的矛盾,其根源還是要明確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高師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全面,不求起深、但求其正。高師專業學生畢業以后承擔的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以及社會初級音樂教學等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高師學生時,應將把鋼琴入門教育的教學方法與思想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系統、科學地學習斷奏、連奏、跳奏、音階和弦、琶音等基本技術,強調基礎技術的科學性與專業性,要求學生加強學習啟蒙階段的教學技法和理論知識,將鋼琴啟蒙教學不斷系統化并很好地完善,而不是盲目地拔苗助長。另外,通過三年多的訓練,學生的手指功夫或許無法達到較高程度,但作為成年人,應該注重其鋼琴思維的培養,以完整的知識體系去進行高級別的鋼琴教學,做到思維走在指頭前。
三、加強鋼琴即興伴奏的學習
孫維權教授認為,“音樂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應該以鋼琴即興伴奏課為中心思想。”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是集鋼琴演奏基礎、樂理、和聲、復調、視唱練耳等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鋼琴即興伴奏能力是音樂教學及課外活動、社會藝術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項技能。正因為如此,加強鋼琴即興伴奏學習在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藝術實踐能力和積累舞臺表演經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一般是在完成了鋼琴基礎、和聲等課程以后開設,開課時間為大學二、三年級。筆者建議綜合性院校高師專業在鋼琴教學中應結合鋼琴伴奏進行教學,相互貫穿、相互融合,使鋼琴與鋼琴伴奏成為統一的體系,更彰顯高師專業培養的師范性。比如,在車爾尼練習曲599、849等作品里,就包含有較多的伴奏知識。教師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應對作品左手的伴奏音型、和聲做總結,幫助學生積累即興伴奏的知識。
以上僅是個人在階段性教學過程中的思考,或許不足以改善高師鋼琴教育的困境,但對促進高師鋼琴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欣賞和藝術培訓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音樂作為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無論是學校音樂教育,還是社會音樂教育,都逐漸趨向于更加專業性與全面性。作為培養和提供音樂師資的高等院校,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改革與創新培養模式,輸出更有質量的高級音樂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德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模式改革[D].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10年.
[2]徐大成.試論新形勢下的高師鋼琴教學[J].樂器,2005,(05).
[3]李立.高師鋼琴教師教育觀念的創新與綜合素質的培養[J].河南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