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民族聲樂的產生不僅豐富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更提升了我國的聲樂藝術。對于民族聲樂的演繹,歷來是爭相探討的話題。文章認為民歌的多元化,導致了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元化。文章以民歌的豐富性為切入點,探討了傳統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元化。
【關鍵詞】民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情感表現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廣大人民群眾經過長年實踐經驗的積累與情感積淀,創造了能夠反映本民族精神與文化內涵的民族聲樂藝術。中國民族聲樂以本民族語言為基礎,并賦予本民族強烈的民族情感與審美價值,演唱以情控聲、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韻味無窮,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與智慧。民族聲樂可以分為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民族聲樂兩種。傳統民族聲樂是指以中華民族的語言為基礎所形成的音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用以表達中華兒女思想與感情的聲樂藝術。現代民族聲樂是指以專業音樂院校民族聲樂專業為代表的,不同于民歌、戲曲的演唱,在傳承傳統聲樂演唱藝術的基礎上,同時又借鑒西歐美聲唱法的新民族歌唱藝術,其具有時代性與科學性。民族聲樂一般來講是指傳統民族聲樂。
民歌是指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經過不斷加工提煉,最后形成具有民族風情與地域風格的歌曲。我國是一個地理環境復雜且民族文化豐富的多民族國家,有著五彩斑斕的民歌藝術。多民族的現狀導致各民族在語言習慣、風俗人情、審美心理等方面產生了差異,這些固有的差異作用于文化與藝術中即產生了不同形式、不同色彩的民歌表現方式。從民歌的音樂形式中可將民歌進行體裁與色彩區兩種劃分。體裁分類側重于民歌的演唱功用,色彩區的劃分側重民歌的地方風格特色。民歌色彩區是指在民歌音樂的地方性風格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民歌流傳區域。色彩區的劃分依據在于區域文化要素之別。據民族音樂理論工作者研究,可將我國民歌劃分為若干色彩區,如西南色彩區、西北色彩區、江淮色彩區等。之所以將其稱謂為色彩區,寓意多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不同色彩區的歌曲在演唱中會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民歌的多樣化導致了民族聲樂演唱方式的多樣化。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大致可分為民間歌曲唱法、民族新唱法、民間曲藝唱法等。民間歌曲唱法即所謂的原生態唱法,該唱法多運用于民族特色較鮮明的少數民族歌曲中,如陜北信天游等。民族新唱法指民族聲樂傳統唱法與西方歌劇相結合的演唱方法。大多數當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都采用民族新唱法進行民族聲樂的詮釋與演繹。民歌一般運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因此,不同色彩區的民歌語音與特有潤腔均不同。語言對民歌色彩的影響之大,從不同區域的民歌中即可辨別,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該民歌旨在歌頌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沂蒙山區山清水秀,牛羊遍地。曲調悠揚婉轉,運用山東方言將歌詞做了巧妙處理,將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展露無遺。在演唱中需結合民間音樂的風格進行歌唱,如演唱江南小調時應注重了解江南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特色,進而對演唱風格做準確定位。其次,還應注重語言的差異性,地方語言的不同同樣會導致不同演唱風格的不同。在演唱湖南民歌《溜溜歌》時要十分注重湖南當地方言,盡量使演唱有當地韻味。再如蒙古族民歌《鴻雁》,曲調遼闊自由,情緒熱烈奔放,帶有獨特的草原風韻蒙古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草原之上,過著游牧生活,性情豪放直爽,因此蒙古族民歌中自然而然地帶有這一草原民族獨有的氣質特點。呼麥是蒙古族特有的演唱形式,是一種古老的“喉音”藝術。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一種多聲部演唱形態。呼麥唱法源于特殊的地域條件,其發生方法依靠特殊原理,運用腔體內氣量產生共鳴,帶動聲帶振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沖擊聲帶,造成聲帶的移動,發出渾厚的聲音,形成低聲部,在此基礎上,運用相同的原理,利用口腔共鳴,產生泛音,從而發出具有金屬聲響的高音,形成高聲部。除此之外,呼麥的表現還需注意母音的轉換,在其轉換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口腔處于放松狀態,舌頭同樣保持自然狀態,放于上下顎間,當初次捕捉到泛音之后,應持續練習,以最終獲取到音量較大并較穩定的泛音為準。呼麥的表演方式多種多樣,但無論何種樣式都會帶有濃濃的草原風情。
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雖有多樣的形式,但也不乏共通性,那就是清脆、甜潤的聲音色彩。歌者一般用抒情性用聲,聲音委婉細膩,用來演唱抒情性民歌。其次為風格性發聲,歌者運用真聲成分,發出較明亮的聲音,運用極強的表現力,演唱風格性極強的歌曲。如陜北民歌《蘭花花》。該民歌形成于陜北高原一帶,曲調悠長、高亢,有著遒勁、蒼郁的色調,是陜北民歌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歌以流暢有力的“信天游”曲調演唱,集敘事與抒情一體,以分節歌的形式,敘述故事,表達情感。在這首作品中襯詞的運用更加彰顯了民歌特色。歌唱中加入襯詞,不僅可以加強歌唱語言的口語化,更有利于歌唱者情感的表達。
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民間音樂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同的地域文化、風俗習慣造就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聲樂藝術。民間音樂的風格與民族音樂風格性相一致,民間音樂的發展促進了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二者共同鑄就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決定了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演唱方法是風格表現的手段,而藝術風格則又是民族聲樂表現的意義,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基金項目:本文為武漢音樂學院2014年院級科研項目《基于“民族性”的多元風格演唱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2014yjkt1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孟新洋.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1,(1).
[2]宋連生.對民族唱法的初步探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3]鄒文琴.鄒文琴民族聲樂練聲教學[M].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1999.
[4]張新.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風格特點[J].武漢音樂,2008,(4).
作者簡介:曾晶(1981-),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聲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