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華



【摘要】腔格是漢民族音樂中的基本單位,在戲曲音樂中,許多定型化的旋律片段的反復運用,即形成了與腔格所指相一致的“腔型”,同一腔型的多次出現使唱腔擁有了鮮明的特色。河南太康道情戲的腔型大致可分為純四度腔型、大三度腔型、純四度和大三度綜合運用的腔型。
【關鍵詞】太康道情戲;腔格;腔型;民族音樂
“腔格”一詞,于會泳認為是“唱腔受一定字調調值的制約而相應形成的音型叫做‘腔格?!蓖跻A教授認為:“腔格作為漢民族音樂結構中的基本單位……由三個音位組成的三聲腔格為基礎?!边@個概念與沈洽所說是“不同音的組合”是一致的。因此,腔格所表示的意義就成為“最少包括兩個音,一般有三個音或四個音組成”。根據這一觀點分析,我們對腔格得出的基本定義是:腔格是漢民族音樂中的基本單位,是受一定字調調值的制約而形成有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所構成的音型。一個劇種唱腔的基本腔格,與其旋律形態或者說旋律類型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二者互為表里,但腔格通常只限于一個字的行腔,旋律類型則是突破了單字唱詞的節律,相對應的可能是一個字,也可能是幾個字或者是拖腔過程中的片段和過門的片段,如果這種旋律形態在唱腔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特定風格和可辨識的唱腔片段,即成為該唱腔的特定旋律型。
關于“旋律型”,羅傳開先生認為:“旋律型系指定型化的旋律段落。其段落結構類型多樣,段落規模大小不一,大的跟全曲規模相等,小的只是由若干音組成的音型或旋律片斷。從各自的音樂傳統中選出已定型化的旋律段落,并以此作為新旋律的基本組成要素從而構成作品,這是一種依據旋律型的作曲法。”羅氏所指出的“若干音組成的”“定型化的旋律段落”非常接近“腔格”的所指。我們對這個類型化的旋律片段,也以“腔”為定語,即稱之為“腔型”。
一、太康道情戲的純四度腔型
太康道情戲的純四度腔型是指,一個字的腔所包含腔音的進行在四度以內,純四度腔型是太康道情戲最常用、最具風格的腔型,太康道情戲的純四度腔型是只有包含兩個腔音的跳進,有兩種類型。
“類型一”包括低音sol到中音do和中音do到低音sol兩種形式;“類型二”是低音si到中音mi的進行。
道情戲代表劇目《王金豆借糧》中,演員王曉靈演唱的唱段《家住河南太康縣》有34句,在整段唱腔中,共有89處純四度腔型的運用,其中“類型一”共有74處,“類型二”共有15處,所以可以說,純四度腔型是太康道情戲最具特色的腔型,數目眾多的相同腔型,一方面說明道情戲唱腔的板腔體特征,另一方面說明其唱腔具有曲調優美、敘事性強的特點,形成了以四度跳進為特點的旋律進行,其旋律線為:
二、太康道情戲的大三度腔型
太康道情戲的大三度腔型是指一個腔型在大三度以內構成進行。太康道情戲唱腔雖然是以五聲音階為框架的六聲或七聲音階構成旋律,但是很少見到像fa、sol、la或sol、la、si或si、la、sol這樣的大三度腔型。太康道情戲的大三度腔型主要是do、re、mi和mi、re、do的進行。do、re、mi主要用于唱腔起腔,mi、re、do在句中常用,同時也常作為收腔腔型使用,主要突出唱段的調式特征。這兩種大三度腔型在唱腔中比比皆是。如朱錫梅演唱的《王金豆借糧》中的唱腔:
在do、re、mi腔型的運用中,有時根據字調和情緒表達的需要,mi會產生游移現象,從而形成do、re、sol這樣的純五度腔型,常用于起腔,但這個純五度腔型并不是太康道情戲的最典型腔型,只是do、re、mi的變形。
三、兩種腔型的綜合運用
太康道情戲在腔型運用方面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雖然該劇種唱腔腔型并不多,但藝人們卻巧妙地將最簡單的音樂材料組合加以改造,即將純四度腔型和大三度腔型結合,使原有腔型在結合后形成了一個既與整體唱腔相融合,又有自身特點的“腔韻”。常見的結合是在純四度腔型之后緊接著用大三度腔型,即低音si、中音mi、re、do的形式(G宮調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我們把太康道情戲稱為“小戲”的原因,除了行當、劇本等因素,相對而言,太康道情戲唱腔顯得簡單而樸實,多次重復使用的腔型形成了“樂曲中最具特性,因而也是最為典型的音調”。即 ,成為太康道情戲的典型“腔韻”,從中似乎還可以感受到民間小調的韻味。由此看來,唱腔的成熟程度、復雜程度和戲劇化程度,是決定戲曲劇種發展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越是復雜化、戲劇化的唱腔,越能滿足不同行當的表現需求,也越能滿足高度戲劇化、容量較大的劇本的搬演需求,也就越能是該劇種發展成為“大戲”,反之,則形成像太康道情戲這樣輕歌曼舞的民間小戲。
參考文獻
[1]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專題研究之一[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系1963年油印教材翻印,內部資料.
[2]王耀華.樂韻尋蹤·福建南音與漢族音樂結構層次[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淮河流域戲曲音樂實證研究》(2014FYS001)研究成果;亦屬“信陽師范學院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