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冬豐
摘 要 發達國家的創新教育影響著我國教育改革,催熱我國創新教育。在向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奮斗的征途中,特別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的時候,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實施創新教育非常重要,勢在必行。
關鍵詞 高職 創新性教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培養大批創新人才, 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的關鍵性因素, 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刻不容緩的重要戰略任務。
1高職創新教育的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具有教育最本質的屬性,即創新教育。教育的最根本方面是激發、培育有創造力的、有文化生命的社會性主體的事物。創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何為創新型人才,如何界定不同的創新人才,這是如何培養不同的創新人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高職創新教育的立足點。
美國心理學家普瑞主張,創造力本質上就是人重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在這個角度上來說,創新人才的定義沒有明確的形式上的界限和標準。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制來看,其主要的人才培養定位為一線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從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結構體系來看,創新知識、創新才能、創新人格、創新方法是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高職創新知識可分為基礎理論知識、工具知識和專業知識; 創新才能包括專業能力( 普通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 、語言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及信息、知識、問題的獲取、分析、加工能力; 創新人格是任何一個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良好的創新方法是培養創新思維并將其轉化為創新活動的重要橋梁,是將創新實踐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備條件。與本科以上層次的創新人才相區別,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知識上來講應具有適度夠用的原則及一定的系統性,在創新才能上注重實踐技能,在創新人格上突出敢于創新,在創新方法上強調比較與組合。
2高職院校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途徑
(1)大力營造有益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和環境。培養創新人才, 最重要的是創設和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條件和環境。首先, 國家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應高度重視, 為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創造有效的社會政治條件。其次, 為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現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 不可能單兵作戰, 也不可能在簡陋的條件下來實現。再次, 高職院校要努力建構新的文化交往環境。人的活動是社會互動的表現形式, 人的一切活動都不能單純地解釋為個體的活動。單個人的活動, 也反映著社會的影響, 具有社會活動的意義, 受到內在和外在的社會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約束, 激勵和推動, 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成員的影響。
(2)轉變教育觀念, 培養學生健全完整的人格。現代教育既有延續文化、普及文化, 又有更新文化、發展文化的功能。在培養人才方面, 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具備對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新文化的能力。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我們應把學習能力、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不僅傳授現成的知識和技能, 更要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探索未知領域; 不只是讓高職院校學生接受、理解現成答案, 更要鼓勵他們尋找新的多種答案,讓他們主動學習, 獨立思考, 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培養出大量的創造性人才。
(3)更新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當今世界的知識尤其是科技知識的發展有三大特點: 一是知識爆炸和信息膨脹; 二是更新速度快; 三是知識相互分化和綜合。因此教學中必須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做到課程設置與學科設置綜合化的統一。課程互相滲透, 打破課程界限, 開設跨專業的課程, 使學生知識結構能適應未來工作所要求創新的能力。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大范圍課程和核心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合理配置,改革以單一的學科課程為主的課程體系。
(4)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關創造過程機制的研究表明, 創造的關鍵是思維。創造性思維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統一, 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追求多樣性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同時, 從另一個角度看, 創造思維不僅是靠邏輯推斷發現的, 它也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統一, 時常表現為直覺思維。培養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發展直覺思維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5)在實踐中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與創造發明。學生的創造態度、創造思維、創造技能主要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因此, 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創造活動應加以組織, 有計劃地進行。對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成果應給予鼓勵, 并納入成績考核范圍, 使高職院校學生主動積極、活躍持久地進行創造性思維。學校可以開展小考察、小制作、小實驗、小革新、小發明設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科技活動, 經常性開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創新活動競賽,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6)注重培養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創造力的基礎, 非智力因素是創造的動力。有創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協調發展的人。為此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使學生對事物和現象的探究有濃厚的興趣, 不盲目崇拜權威, 對創造有濃厚的熱情、堅強的意志和恒心、樂觀進取的性格。我國的教育改革必須重視發展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也就是要重視針對個性的差異化、多樣化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玉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實效性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