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德
【摘要】體態律動是融身體動作、音樂和情感為一體,促進聽覺、動覺、情感、思維的協調發展,培養敏銳地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一個教育體系、一種教學方法和一項教學內容。
【關鍵詞】動靜;體態律動;音樂學習;聽覺訓練
一、體態律動介紹與現況
體態律動教學方法是由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的,其核心在于以“學習主體用以動作來詮釋音樂”,故而將音樂感受這一抽象問題予以具象化、外顯化,另在音樂表達上予以輔語言之,將音樂感受給予最直觀的交流與溝通。
在此我們需要重申一點,此教育法基礎意在讓學生感受表達音樂中節奏、音高等基本元素的細節,同時又不放松對音樂整體的感受,其重中之重還在于突出發揮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其可將音樂中某些構成元素予以“量化”、“動作化”(此一點考慮肢體動作的模仿能夠輔助并強化學生的記憶),實物操作直觀化,采用“量化”、“動作化”的方式意在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內心聽覺是對音樂元素的心理把握,是指意識對音樂的把控(此意識后文將有介紹),內心聽覺的優良直接關系到學生后期學習中視聽以及樂感的培養發展。
二、動靜相輔以助“成才”之動
在體態律動之理論研習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律動”這一項目的完成在于大腦與肌肉之間存在的一種反饋系統的關聯——運動覺,如學生能有意識地運用這種“運功覺”,則在音樂學習中將各種音樂元素的認識、強化以及創造能力的發揮上都可以進行最大限度的接收與擴充。
由此我們可否先“感受音樂”后再談“音樂感受”呢?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律動的源于此,由此我們從整體入手規正其輪廓框架。在此音樂元素外顯化的過程中我們選取感受節奏的方式是“走路”,以此將節奏予以量化、固定化使感受更具體、更形象。走路都是以“共識”的概念存在于人們腦中,在此我們用相同的概念不同的量化方式來衡量走的成果。借鑒改良后的量化并不是以路程的多少考究其“成果”。在此更看重的是在勻速定量路程中走路人在步速的快慢變化以及在路途中出現的“突發事件”以致改變最初步伐的“另類步伐”(此步伐主要用于訓練不規整節奏和特殊節奏所使用)排外。選取走路的方式來感受節奏,主要有其以下有利條件:第一,其為非本能性“次本能”(后天學習中最接近本能的生產生活技能);第二,步速的快慢吻合于節奏的急緩有幾近重合的一面,進而更容易利用通過肢體感受律動,演練節奏。
眾所周知,在路況較好且沒有外界它事突發情況等的干擾下,恒定路程內人們的行走時采用勻速前進,此正應單位節奏恒定不變的“律動”節奏,選用“走路”的方式感受“律動”,我們做以下試驗來感受理解體態律動于音樂的關聯。
A、選定60m平坦無障礙路段,規定學生1min內完成勻速前進。故記錄該步速幾近1m/s(近“標準拍”。)做好單位步伐速度記錄并令學生以該步速再來一遍,并每步口念“噠”,使其記憶得以鞏固。
B、恒定60m平坦無障礙路段,將規定時間拉伸一倍即勻速2min內完成該路段,第一遍行之肌肉記憶,第二遍將“噠”字附上,以實現大腦記憶。
C、恒定路程路況如上,完成時間較“標準拍”步速縮減一倍即30s內完成,并經一遍肌肉記憶和二遍大腦記憶。
D、教師將三種步伐速度進行把握,并將其各步速穿插于相關游戲、活動當中,是肌肉記憶與腦力記憶都得到相互確認與反饋,后而將節拍器代替提示口令,讓學生自我識別相應的步伐節奏。進而使步伐節律與內心聽覺相符,待音樂引入后則由步伐(肌肉記憶)喚醒內心聽覺(大腦記憶)完成對音樂的感受“快”與“慢”的程度以及是“疾馳”還是“閑走”。
在此我們是選取了較規則的節奏進行律動感受,因其規則性更容易把控理解,在掌握好此規則律動后,可在此基礎上完成不規則節奏律動的肌肉記憶與大腦記憶,在此也選取幾個例子,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切分音節奏,此實驗則選取路段當中有障礙一程,障礙物越過需要超過勻速步伐,注意在跨越障礙物前后的步伐以感受“律動”,因超越勻速步伐故在平躍障礙時需交替步伐將平躍幅度大于障礙物,故在躍前出現兩小步后接躍一大步,細察兩小步與一躍耗時幾近相同,進而完成體態律動前十六后八節奏型,“躍”過障礙后需有兩步緩沖步伐則完成前八后十六節奏型,將此一連貫動作掐頭去尾則完成切分音節奏型。故而在此妄加定論步伐律動中感受無窮的音樂節律。
達爾克羅茲在《節奏運動、視唱練耳與即興》一文中指出,節奏運動、視唱練耳與即興的音樂活動室“音樂教育中的三個重要分支,認真研究這三者的基本關系式十分重要的”“這些練習的本質和核心部分就是節奏運動,與它密切相關的是聽覺能力和自發性創造能力”。
有了節奏體態律動的鋪墊下面將音準試聽以游戲的方式介入,本文采用“跳房子”的游戲方式稍加改善予以應用,音節由遠及近的位移給予學生以物理量的“度量”的概念,即音與音間的高低不同,傳送于大腦做好音之間交替的“位移”在半音與全音之間則以方形大小予以提醒并非各音之間的“距離感”都不盡相同,在游戲過程中做好準確音階音響效果的輔助已達到“先入為主”之效。
節奏律動與視聽律動的結合則可發即學生即興創作之能力,有節奏感受可在體動快慢下控制音樂節奏,在音高位移中控制音準,則可由學生示意圖作即興發揮,節奏加音高通過不同節奏不同音高的排列組合,則創作簡單的樂匯、樂句甚至是樂句。由此可否敲開音樂殿堂之門,則需我們不斷驗證與修訂。
體態律動是融身體動作、音樂和情感為一體,促進聽覺、動覺、情感、思維的協調發展,培養敏銳地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一個教育體系、一種教學方法和一項教學內容。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用身體來感受音樂,同樣音樂給予我們“動能”,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