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具備時間及運動的藝術特性,當其與融合了視聽兩種藝術形式的影視藝術相結合時,便形成了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影視音樂。而片尾曲作為影視音樂中主題歌的一部分,對影視劇劇情發展和情感升華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文章就將以2008年在中央電視臺上映的大型影視劇《闖關東》的片尾曲《家園》為例,結合片尾曲的歌曲結構、主要特色及其與劇情的關系來分析主題歌與影視劇劇情的交融互動。
【關鍵詞】影視劇;片尾曲;《家園》;鄉土社會;主題歌
大型電視連續劇《闖關東》講述的是清末至“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這段時間,以朱開山一家為主線的山東人為逃荒闖至山海關以東即東北三省求生存的經歷。影視劇通過充實飽滿的劇情,將以朱家人為代表的山東人對家鄉、土地、民族的眷戀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其片尾曲《家園》就好比劇中所有眷戀情感的縮影,通過其新奇的歌曲結構、別具一格的歌曲特色,糅合影視劇環環相扣的劇情,將整部劇情感盡顯。現在距《闖關東》上映已有五個年頭了,時過境遷,模糊了劇情,但片尾曲的旋律卻依舊耳熟能詳。
一、《家園》的主要特色
由于音樂與影視畫面中展現的事物、人物、與戲劇情節密切相關,所以往往要根據影視劇劇情和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來分析《家園》的特色。觀看過《闖關東》全劇的人無一不被劇中諸如親情、愛情、愛國情等深厚的情感所感動。
(一)年代片意外的片尾曲,表達對土地的眷戀
《闖關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年代劇,而片尾曲卻將流行、RAP、民歌三種元素結合,且民歌元素只是裝飾其中的歌曲結構來展現這部劇的思鄉主題,著實讓人意外。中國著名社會學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在他的書《鄉土中國》中提到過一個鄉土社會的觀點。觀點認為:“從基層上看,中國是鄉土性的。”他認為,“鄉土性的特點有三個,第一是與泥土分不開。第二是不流動性。第三個特點就是熟人社會。”通過這個觀點,不難理解為何歌曲如此設計獨特。劇中朱開山一家遠離故土,用流行歌曲元素與年代感的沖突來表現違背鄉土性中不流動性的特點;他們闖入的又是一個沒有熟人的社會,則采用更新潮的元素RAP暗喻他們努力讓不熟社會所接受的艱難;他們經過奮斗慢慢適應了關東的土地,扎根在那兒,鄉土性中與泥土分不開的特點在關東民謠上展示出來。整首歌在一個充滿沖突的氛圍內,將劇中人對無論是故土還是現在扎根的土地的眷戀之情表現得徹底而具有新意。
(二)唯一的鄉土元素,表達對家鄉的眷戀
除了歌詞的字里行間中蘊涵的對家鄉的依戀外,歌曲最能體現這種情感,又最有特色的地方非第二段中的關東民謠莫屬了。這段選取了關東民謠《搖籃曲》中的兩句,由宋祖英演唱,雖然是作為RAP段的襯托而存在于歌曲中,這一段的主線是“闖”,但這正是它出現的特色所在,即將戀鄉之情貫穿于奮斗的歷程中,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單把這兩句拿出來看,綿延不斷的旋律線恰如劇中人的思鄉之情,再由宋祖英溫暖寬容的音色演唱出來,仿佛是對離鄉之人的呼喚,實則是離鄉人自身想象出的一種心理撫慰,期待能有一聲呼喚來止住他們離鄉的步伐,表達了被迫離鄉的無奈。可是,呼喚只有兩句就戛然而止了,空留下想念卻不能回去的惆悵,將對家鄉的眷戀表現得無比深切。
(三)音色形象的代表,表達對民族的眷戀
歌曲由劉歡和宋祖英演唱,從演唱者的選擇上來看,很容易明白影視劇編導的用意。通過對整部劇情的了解,劇情從始至終傳達的就是“父為國,母為家”的思想。在朱家人看來,離鄉背井不是無法接受,他們堅信,母親在哪兒,家就在哪兒。而母親,是始終跟隨著父親朱開山的,父親在劇里象征的是一個民族,朱開山的存在就意味著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力量,意味著中華民族不會被擊倒,意味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必然有光明、有希望。像朱開山的扮演者李幼斌在接受采訪時說的:“朱開山在那個時代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個代表,堅韌剛毅,豁達智慧。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保衛自己的土地、家園和民族。”[1]正是這樣的象征,歌曲在以男聲為主唱的設計下將劇情所要表達的對民族的眷戀蘊藏其中,堅毅而深沉。
二、片尾曲《家園》與劇情的交融互動
(一)符合劇情和劇中的人物氣質身份
《闖關東》的劇情始終是圍繞朱開山一家闖到關東一帶,歷經與天斗、與關東本地人斗、與土匪散兵斗、與日本侵略者斗,全家不斷得到認可并扎根生存的故事展開的,奮斗的情景在歌詞中展現得飽滿而豐富,可以說片尾曲是整個劇情的縮影。劇中的兩條主線,母親文他娘,慈愛溫柔,明理善良,所以片尾曲中代表她的宋祖英演唱部分則采用傾向于暖色的徵調式,充盈著一種希望和美好的審美感受。父親朱開山,仁義大度,忠誠正直,因此片尾曲中用以表現他的形象的劉歡的演唱部分,旋律采用以屬音開頭和結尾的大調式,凸顯明亮大氣。
(二)突出主題和反映故事的結局
在音樂藝術領域,歌曲實質上是一種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形式。歌曲的旋律是音樂樂音的構成,歌詞則是歌曲旋律創作所依據的一種文學形式。片尾曲歌詞使音樂旋律具有了確定的內涵,因而鮮明、具體地交代了劇情,就更能突出主題和反映故事的結局。《闖關東》整部劇體現的是山東人不屈服于現實狀況,敢闖敢斗;危急時刻,機智勇敢;國家臨危,無私奉獻的主題。片尾曲的歌詞內容中,對“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園”的呼喚,則是對主題最徹底的體現。劇情最后,抗日戰爭爆發,朱開山一家又被迫離開了安身的地方,繼續闖蕩。從片尾曲的最后一句歌詞“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邊,回首故鄉遙遠,抬頭前路依舊茫然,縱然只有倒下才是終點,我只有未來沒有從前”,便可知故事的結局迎來的仍是拋卻從前的繼續闖蕩。再者,在半終止的屬音上片尾曲結束,開放式的歌曲結尾也暗喻著不可預示的未來。
注釋:
[1]參見2008年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中,飾演朱開山的演員李幼斌對朱開山這個角色的理解定位。
參考文獻
[1]陳斌,程晉.影視音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張偉明.世界名著博覽(人文社科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3]金橋.美國動畫片《飛屋環游記》音樂創作研究[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4).
[4]楊紅光.作為整體結構力的調式色彩在電影音樂中的實現——以趙季平《黃土地》音樂為例[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2).
[5]高廷智.電視音樂音響[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作者介紹:張夢星(1990-),女,湖南人,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