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音樂賞析能力作為其途徑、文明的價值依托,體現了對審美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但是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缺乏明確的文化意識,這顯然與當代音樂教育呈現多元化趨勢不相符。基于此,文章就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文化價值體現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校音樂;素質教育;人文價值
音樂教育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展創新。高校是塑造人才的專業學府,承擔著素質教育以及文化培養的重要責任。在國內音樂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文化價值,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傾向來傳授,越來越成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的新走向。本文結合實際經驗,闡釋幾種高校音樂課程彰顯文化價值的途徑和具體的體現形式。
一、鼓勵學生親身感受領悟不同的音樂文化
教師可以引導、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時間進行音樂上的實踐行為。高校的教育模式是教師一人教學的模式,學生參與度不高,僅僅通過理論體系的構建講解,并不能促進所有學生感悟到音樂最深層的蘊意。正如音樂領域的學者曾進行一系列的有關音樂感悟力多重建構性的探討。討論的重點就是如果對于其他語言的學習一定要通過在非母語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和實踐,那么對于音樂的學習是不是也要多接觸其他的樂種,這樣才能感受到多種的音樂能力。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部分音樂教育學者得出結論:只有很好地進行其他種類音樂的實踐之后,才能通過言語表達對其的理解,所以想要運用語言刻畫一種音樂,一定要先對這種音樂類型進行很好的學習和接觸,這樣才能獲取理解的能力。如果沒有切身實踐的過程就會成為教育的紙上談兵,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需要獲得心靈的契合,不僅是書面的認知。只有完全體會了音樂的內在韻味,才能運用更好的言辭表達出來。
在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中,也可以運用到這種鼓勵學生親身感受領悟不同的音樂文化的方式,以此提高其對不同音樂的理解能力,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譬如,在學習非洲特色的部落音樂時,分小節給學生演示,隨后進行分不同聲部的合奏演練。還有在介紹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時,單一依靠教師做一些理論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要結合當地一些民歌進行分析,這種感官上直接的文化感悟理解行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有助于學生把握音樂文化內涵。高校的大學生朝氣蓬勃,文化綜合質素相對比較不錯,所以我們采用這種極具文化傾向式的課堂形式,更有助于實現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文化價值。
二、營造多元融合的音樂文化彰顯形式
當今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尤其是對于音樂的學習研究更是需要文化的包容性和打破對峙的音樂文化格局。一元化的文化格局已經逐漸被多元色彩取代。音樂教育的起點并不是固守自己的音樂文化,而是接納多元文化的音樂表現形式,并透過對其的學習,理解其具有的文化音樂價值。在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講解時,將音樂作品置于其所攜帶的文化背景中,仔細探討創作的文化環境和風格演繹。如果僅僅著眼于自己的音樂范疇,沒能了解其他的音樂風格,那么永遠不會得到應有的進步,因為藝術是沒有止境的。在自己領域的進步是有限的,只有放眼多元化追求,才能接觸到更多的熱血、更多的音樂魅力。
沒有對比的音樂風格永遠不可能突破自身音樂的局限,不能看到外界的新鮮元素,還會逐漸喪失音樂鑒賞和甄別的能力。一元化的音樂文化風格已經不適合時代所需,我們不能盲目地排斥迥異的音樂文化,要處于平等的角度進行摸索和研究,力求透過這些不同風格的樂章實現對其背后文化心態和形式的研究。我國傳統的音樂很多的情愫是出于對社會對生命的詮釋,單純的創作者情感表達比較少,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封閉的時間太久了,要想打破這樣一種不安的音樂創作心理,就一定要敞開心扉;而歐美的音樂比較關注音樂的整體格局,也就是邏輯性,這一點是和中國很不一樣的。同時在音樂的意境渲染上,我國更貼近和諧優美的曲風,西方則主要追求情感的爆發和立體主義。在音樂的整體格局上,我國注重全局的一致性,音樂的起始都追求平穩的契合,而西方主要凸顯音樂的沖突和轉折。通過對比中西的音樂差異,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判斷力,更利于出于平等尊重的心態接納其他音樂文化,扎實本民族文化。
更確切的說,我們對于不同國度間的音樂差異會有自身的不同理解,除此之外,就算是同一國度的不同人群對音樂的理解也不會完全一致。受到教育背景、所處環境等很多因素我們的音樂認知能力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多元融合的音樂價值彰顯形式會一步步挖掘每個人的真實感受,讓音樂的藝術性和人本身的認知能力形成對接,產生共鳴,學生會覺得這不僅是音樂教學的課堂,也是對文化藝術的穿越旅程。這里舉例說明一下,古琴作為我國古代遷客騷人寄托情懷最常見的音樂器物,譜寫了眾多有文化意義和價值的樂章。經典古琴曲《流水》讓我們看到古人寬廣澎湃的胸襟,這也滲透著中國傳統文明的點點滴滴,在音樂中尋找文化遺留的的氣息,出于多元化的音樂探究精神,高校要輔之相似的文化價值對比介紹,譬如可以選擇印第安傳統器樂——鼓。鼓樂的旋律和節奏都滲透出印第安文化的獨特和信仰。同樣作為文化古國,對于音樂有著不同的詮釋和彰顯形式,但是無疑都會在音樂中彰顯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基于多元融合的音樂價值彰顯視角對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的文化價值體現大有裨益。
三、聯系其他學科挖掘音樂中的人文情懷
我們要看到音樂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本身可以同很多學科聯系在一起。所以學生理解能力的上升會帶動其各項審美、文藝情懷的提升。音樂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由經典文學文化引申創作出的絕代音樂更是數不勝數。音樂不僅能夠再次深化文學,挖掘本真的藝術內涵和情趣,讓整個文化的格局得到更大的飛躍,同時文化領域的藝術繪畫、線條美感可以重新在音樂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在繪畫領域,音樂可以讓靜態的事物變得鮮活有生命,音樂賦予了繪畫藝術靈動的律動節奏,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繪畫如果通過音樂的形式供人們欣賞,就其藝術價值也會得到再一次的飛躍。音樂記錄下了歷史發展進程中每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一些電影的配樂,特別是戰爭題材的,氣勢磅礴的樂章都將當時的戰場恢宏展現出來。建筑也被譽為凝固的藝術形式,但是個人覺得,不如說音樂是靈動的建筑。節奏的恢宏亦或均勻、曲折亦或平緩都能在音樂中看到建筑的影子。文化帶動了音樂的野性,讓音樂變得豐富多彩,同時音樂又能讓文化始終貫穿在音樂中,這種彼此依偎的藝術情節是一種美感,是一種文化價值,更是一種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因而運用相關文化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領會音樂的人文情懷,彌補了音樂理論知識的遺憾。
四、結語
長期以來傳統的音樂教學課程多數停留在理論知識的灌輸,流于技術理論層面在提升學生對音樂深層次的賞析能力以及文化美感等方面的關注不夠。高校應該加大力度構建多元的融合審美和創新以及傳承發揚于一體的、適應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育體系。讓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和西方外來的音樂理念有機交融,提升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以及音樂文化質素。
參考文獻
[1]劉興武,張彤.淺論音樂普修課對普通高校綜合素質教育的作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3,(3).
[2]朱莉.國外音樂教育理念引入過程中的我國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
[3]張進.21世紀多元文化教育語境下的普通高校音樂公共教育——以南航為個案的大學生音樂基本素質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音樂,2008,(4).
[4][美]貝內特·雷默(BennettReimer),熊蕾.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5]張華萃.對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現狀中幾個問題的調查與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5.
[6]李連志,郭凱,杜洪茹,許志丹.試談音樂素質訓練在工科院校素質教育中的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4).
[7]林紅.試析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改革中的文化價值取向[J].美與時代(下),2010,(11).
[8]蔡覺民.從音樂文化觀闡釋音樂課程——一個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問題[J].音樂創作,2010,(5).
作者簡介:靳琪慧(1974-),女,河南焦作人,河南警察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