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要】群眾文化重在建設,建設“特色文藝活動基地”,是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一項具有導向示范作用的工作,也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營造美好的社會環境都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大連的特色文藝基地為例,通過分析各個基地的特點,指出特色文藝基地建設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特色文藝活動基地;群眾文化生活;基層文化建設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文化工作者必須面對必須思考必須解決的課題。為此,大連開展了“打造文化大連”系列活動,策劃組織了“讓高雅藝術走近市民”、“市民才藝大賽”、“農民才藝大賽”、“高雅藝術進校園”、“創建特色文藝活動基地”等各類主題活動。“創建特色文藝活動基地”是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基地以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書法、攝影等某一藝術門類為主,在活動形式、活動內容及隊伍、陣地建設上形成一定的規模,培育出一個較大的參與群體,創造出濃郁的特色文化藝術氛圍和品牌效應,從而帶動了鄉鎮、街道、村、社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一、“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可以使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內容更加豐富
“特色文藝活動基地”不是徒有虛名,而是有隊伍、有活動、有場地、有資金;并且覆蓋面廣,遍及城鄉;參與人群廣泛,男女老少均有;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涵蓋了眾多的藝術門類,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大連市的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布貼畫活動基地、昆明街道武昌社區殘疾人藝術活動基地;西崗區北京街道黃河社區評劇演唱活動基地、白云街道秧歌活動基地、日新街道更新社區戲曲演唱活動基地;沙河口區興工街道皮影戲活動基地、南沙街道書畫活動基地、玉華小學少兒民樂活動基地;甘井子區甘井子街道海鷗社區太平傘舞活動基地、紅旗街道灣家社區書法活動基地。金州區[1]光明街道南山村龍舞獅舞活動基地、三十里堡北樂村女子鼓樂活動基地、二十里堡韓家村女子太平鼓活動基地、石河鎮民間舞活動基地、友誼街道園藝村龍舞活動基地、七頂山滿族鄉民樂活動基地、大魏家鎮后石村鐃鈸活動基地……從以上的基地分布、藝術特色,我們會發現,各地區的文藝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評劇、舞蹈、書法、剪紙、民樂等樣樣齊全,而且是各具特色,幾乎沒有相同的,即使同為舞蹈,也有太平傘舞、龍舞獅舞、民間舞之分。
二、“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可以使人民群眾增強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藝術資源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
很多的特色基地是有悠久歷史的,政府有關部門、相關領導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認識高、有熱情、肯投入,為當地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使群眾的參與熱情極高,群眾的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如光明街道南山村龍舞獅舞活動基地,金州區歷史上龍舞和獅舞就十分盛行,南山村的龍舞、獅舞更是盛名遠揚。1995年,南山村正式成立了龍獅舞蹈隊,時有成員32人,訓練基地總面積4600平方米,活動的各種道具、器材以及相關資料齊全。三十里堡鎮北樂村先后投資20萬元組建的“北樂真愛”鼓樂團,在2004年時有成員98人,清一色為女性,平均年齡65歲,最大年齡73歲。村委會主任、北樂實業總公司總經理遲福生將其作為村和企業文化品牌來經營。鼓樂團有活動場地2000平方米,庫房1000平方米。他們每周活動一次,進行排練學習。二十里堡鎮韓家村90余人組成的太平鼓表演隊,完全由農村婦女組成,年齡在40~60歲之間,有一批業務能力強的文藝骨干,每年舉辦的大型活動至少三次。歌舞是馬橋子街道文化活動中群眾參與面最廣、最富特色的活動內容。馬橋子街道先后成立了民樂隊、合唱隊、舞蹈隊,廣泛吸收有歌舞表演特長的居民加入,成員大都來自機關、企業離崗獲退休的干部、職工,每周堅持活動,多次參加區內外各種形式演出,活躍了居民業余文化生活。
三、“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既是整合各地傳統優秀文化藝術資源,也讓人民群眾展示文藝才華、創新文藝的平臺更加廣闊
“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不僅僅讓人民群眾自己自娛自樂,更重要的是整合傳統優秀文化藝術資源,讓大家能夠互相交流,讓自己的特色文藝走向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如南山村的龍獅舞繼承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編導李本生帶領隊伍在長時間的演出實踐中,不斷探索、吸收、消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1995年,他們發明了“長度可變的舞龍”,獲國家專利,在比利時第44屆布魯塞爾世界發明博覽會上獲“尤里卡金獎”;1995年國家文化部舉辦“群星獎”電視舞蹈大賽、舞臺荷花龍獲銅獎;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文聯舉辦的中華舞龍大賽、廣場荷花龍獲“山花”大獎;1999年10月參加濟南舉辦的全國第三屆舞龍錦標大賽,被中國龍獅協會命名為國家舞龍隊;北獅子舞《群獅爭艷》參加2003年中國文聯在湛江舉辦的南北獅王大賽獲銀牌。1997~2004年先后七次赴日本演出。“北樂真愛”鼓樂團積極參與各大節慶活動,先后參加了金州區第十二屆百花節、旅順櫻花節,大連國際啤酒節、大連十運會、大連國際服裝節等全市重大文化、體育活動的演出。韓家村太平鼓表演隊除了在各種大型節日為村里百姓表演外,還代表韓家村參加鎮的各種文藝匯演。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代表二十里堡鎮參加金州區百花會,2005年代表金州區參加大連國際服裝節。
石河鎮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被命名為大連市群眾歌舞活動基地。石河鎮的單鼓舞、女子舞龍隊,釣魚臺村的高蹺、二人轉,北海村的獅子舞,華農村的花籃舞,黃旗村的表演唱等,都曾經代表石河鎮參加市級以上部門舉辦的演出。特別是表演唱,曾經在慶祝大連市改革開放20周年的活動中,到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單鼓表演也曾經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演出,并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大魏家鎮后石村鐃鈸活動基地。該隊除定期參加后石村每年舉辦的田徑運動大會、元宵節晚會等多種慶典活動外,還多次參加鎮、區歷屆百花會和市煙花爆竹迎春會、服裝節、賞槐會、亞洲老年運動會、北京糧食會議、商業會議等多種節日和會議慶典的演出,并到各區市縣進行表演。
四、“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
首先,通過“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可以使文化更加廣泛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用健康高雅的文化藝術引導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能夠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馬橋子街道的歌舞由最初參加活動的十幾個人壯大到現在的近百人,由只在社區范圍內演出到走出開發區,足跡遍及開發區的社區、工廠、學校、軍營,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營造了馬橋子街道的文化氛圍。七頂山滿族鄉民樂活動基地,該鄉除村村都有小劇團外,還先后成立了5支由群眾自發興辦的民樂演奏隊,同時還有家庭民樂隊和老年人為主的民樂隊,這些演奏隊的樂器品種多,配器指揮樣樣俱全,樂隊的演奏技巧嫻熟,音律節奏準確,水平較高,為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次,通過“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可以使當地群眾挖掘有自己歷史傳統的文化資源,創造獨具特色的文藝活動品牌,形成城鄉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文藝活動群體,以點帶面的示范引導作用,進而推動全市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地開展。如友誼街道園藝村的龍舞,早在1957年3月,以園藝龍舞為代表的金州龍舞便在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獲集體創作獎、導演獎和表演獎。1988年1月,園藝龍舞二次進京,在懷仁堂、人民大會堂、人民劇場、中國大劇院、北京大學、國際大學和北京展覽館等共演出十二場,觀眾近三萬人次。同年2月,龍舞應邀第三次進京演出。在人民大會堂演出5場,觀眾達五萬余人次。特色文藝活動基地建設使文化藝術愛好者和志愿者主動吸引、組織公眾參加文化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注釋:
[1]由于行政區劃的變動,原金州區與開發區合并,稱金州新區,同時原金州區的部分鄉鎮劃入普灣新區。本文所列項目均指當時的行政規劃,當時的基地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