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戴朝榮
【摘要】精簡的外在是藝術性的前提,深刻的內在是藝術性的核心。民族性、地域性越典型,藝術價值就越高。該曲的形式與意蘊,契合原始文化的互滲律。
【關鍵詞】《保護小羊》;深刻;闡釋;圖騰表象;模仿思維
前言
“文化是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民族性是文化的根性特質。“一個民族的‘原始性程度的深淺問題,文化形式的程度高低,如果能辨明一個簡單的文化元素,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叔本華說過:“一切藝術都希望達到音樂的狀態。它是帝王式的藝術,使世界得到完整再現和表達。”傈僳族為古羌族后裔,由青藏高原南徙,現生活在云南、四川,善樂舞,自認“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本文選取《保護小羊》為語境文本,借鑒了阿瑟·丹托“闡釋構成藝術品”理念;以二維視角即:一是外延,藝術現象與生態、文化、社會的聯系;二是內涵,物質層、支持性價值觀、潛意識假定;挖掘音樂作品冰山下隱藏的網絡系統。
一、藝術形態學闡釋(張弛有道,質樸活潑的本體特征純真性)
歌曲如寓言故事,語言精辟簡練,結構簡單,純樸天真。歌詞大意:“一群小羊上山崗呀,突然來了三只狼。朋友們呀,快快來呀,快來保護小綿羊。大象伸出長鼻子呀,狗熊舉起大手掌,小刺猬呀,小獵狗呀,團結起來趕豺狼”。
樂曲音域為一個八度,1 3 5為主和弦,兩句體,a(1-8) + a(10-16),F宮調,2/4拍。前四小節兩次重復,旋律以宮音開始,下行結束于徵音,表現出穩定性。羊上山崗,為后續情節打下鋪墊。第五小節旋律提升八度,附點音符,以鋪墊氣氛。五六兩小節下行與上行的旋律交替,情節隨之緊張。第七八小節“三只狼”一句旋律縮緊,通過力度變化推動情緒。九、十小節為第二部分開始,旋律相同,將情節延伸,大家合力把財狼趕跑。最后落在主音。
“音響音調能夠以特殊的力量和準確性揭示最隱秘的情感運動,以及不可琢磨的情緒。”原生態音樂即樂衷于呈現那些朦朧的“有意義的形體”,使作品深情而富有哲理地表達了某種反觀式的經驗和價值。蛇形線靈活生動,賦予美以最大魅力。《保護小羊》旋律線姿態曲折,張弛有度;結構整齊,飽含對比、平衡的美學意蘊。悠閑、緊張、焦急等情緒演唱的交錯,又富于律動感和戲劇性。
二、藝術符號學闡釋(圖騰表象與模仿思維的泛審美神秘性)
符號是人與世界的中介,劃定了人性的圓周。米爾恰·伊利亞德認為,符號的象包含于宇宙論的整體中。塔爾德《模仿律》完善了德謨克利特的“模仿”說,認為:借助模仿論,才能解釋人的普遍性與多變性的社會行為。圖騰是原始族群的區分系統和符號系統,實質上是人格化的崇拜的產物,標志著神性和權威。有名栗粟者常帶藥箭弓弩,獵取禽獸”。(明《景泰云南圖書志》)傈僳族認為,祖先由動物轉化而來。那些狩獵和采集時代的神話圖騰,逐漸衍進為宗教化、實體化和概念化的動物圖騰,含虎、羊、蕎、雀、鼠、猴、熊、蜂、貓頭鷹等。《保護小羊》通過氏族圖騰的植入,表達了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羊是最受喜愛的家畜,獵狗是狩獵伙伴;大象是最大動物;狗熊力大無比,刺猬則是忠誠代稱。
三、藝術倫理學闡釋(“懲惡勸善與眾力無畏”的道德情感性)
現實自然界中,狼和羊是吃和被吃的關系,羊的反抗,如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原始民族藝術則想象力豐富,以萬物有靈的宇宙全息論為根據;倫理由部落“非規范文化”分裂出來,以仁與公平的普遍價值為準繩。《保護小羊》的倫理格調運用緣象比附,依托于懲惡揚善的判斷,超越狼與羊的固有關系。首先,價值,分勸崇拜與懲惡兩層。一為勸善。“羊,祥也”。羊大為美,即善,隱喻正義。二為懲惡。狼為不良,即惡;兩個層次互補,構成價值框架。其次,惻隱,情節發展跌宕起伏,結局合乎情理,滿足了同情心,實現終極關懷。最后,理性,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后的善惡緣故,均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四、藝術心理學闡釋(觀念儲存庫和單式連鎖思維的心理趨向互滲性)
原始思維就是以受互滲律支配的集體表象為基礎的、神秘的、原邏輯的思維。
(一)群體性
群體生活,心性相通,聲氣相求,容易產生具有交互依存的動力,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傈傈族音樂以原始文化為胚基,即取材于客觀生活的群體性勞動場面,如《保護小羊》《種瓜調》《牧羊調》《打獵調》《種麥調》《蓋房調》追隨著集體無意識,凸顯生命哲學和自娛性、神秘感的特點。
(二)秩序感
故事發展的單式連鎖性,以泛靈論為基礎,將幻想和現實捏合起來。狼吃羊設定的緊張與壓力,脫胎于潛藏在心靈深處的生存恐懼。齊力擒狼的線狀模式發展鏈條,是客觀現實的情感、道德向內投射到藝術創作的結果。
五、藝術文化學闡釋(平均主義和血親復仇的民族文化傳統)
民族的社會秩序本質上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從屬于穩定的地緣、血緣和親緣形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一方面,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具有超生物的遺傳,“榮耀”精神得以繼承。家畜、糧食多;救助老幼婦孺,互不計較,都是榮耀。另一方面,共同的生活境遇產生同心同德的精神凝聚力。“以血還血”是戰爭的雛形。打殺稱為“奢來合”,是神圣的義務,也是處理對外關系的手段。對個體的傷害,被引申為對公社成員的侵犯。因此,該曲不刻意塑造哪個形象,涵蘊著平均化傾向,以惡制惡的烈性復仇,正義的最后審判。
六、結論
文化是由象征有機的結合而形成的意義系統,是具有知覺、觀念、理解、判斷的包容性概念。藝術即民族文化的象征。藝術的意義,就是鳥瞰人類社會歷史的全貌。原始藝術的概念并非專指遠古藝術,而是純真、力感和野性的原生態藝術的總稱,特點包括:藝術性與現實性;直覺思維;人與自然互動。
《保護小羊》是聚合了原始藝術的特征,與生存環境相聯系,籍蘊著心理反射的分節式小曲。精簡,主題形象經絡分明。深刻,映現著實踐方式和思維方式。文化要素(特質)為:寫實主義和群體精神;核心是血緣倫理觀。
參考文獻
[1]范曉峰.區域性音樂文化的存在基礎——種廣義的音樂文化學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7.
[2][德]格羅塞.藝術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李慧琴.淺議音樂課堂教學法[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
[4][俄]卡岡.藝術形態學[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8.
[5][美]克利福德·格爾茲,趙丙祥.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陳佳(1979-),男,福建泉州人,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