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堯
[摘要] 業內對《企業破產法》針對工資優先權的研究大多從民法或勞動法學角度考察,這對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提供強有力的法理支撐來說是不夠全面的。應該以“勞動人”假設為論證的邏輯起點,通過對經濟法強調的兼顧整體經濟利益與個體經濟利益的具體闡釋,來解釋這一法律現象。
[關鍵詞] 工資優先權;新破產法;經濟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58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4)14- 0096- 03在我國保護勞動者,提高勞動者地位,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協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的現實問題。而工資優先權的法定化將有助于從最基本層面保障破產企業職工勞動力損耗的恢復與提高,從而為進一步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堅實法理基礎。《企業破產法》的制定為解決職工勞動債權和擔保物權清償順位問題,設計了一項頗具中國特色的工資優先權制度。初步緩解了在破產法訂制過程中一直爭論不休的勞動債權與擔保物權何者優先受償的矛盾,也為立法機關正確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途徑,此項新的制度設計并不是對這一焦點問題探討的終止,反而恰恰是進一步研究相關問題的開始。從業內目前對工資優先權的研究,大多從民法學或勞動法學考察,較少從其他部門法學尤其是從經濟法學角度考察,而從經濟法學角度研究工資優先權則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工資優先受償的必要性、正當性的解釋力,從而彌補民法學或勞動法學理論解釋的局限。因此,從經濟法學角度研究工資優先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優先權的緣起與發展
優先權淵源于羅馬法,創設主旨主要是打破債權平等原則,即以實質正義代替形式正義。在 18-19 世紀的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后,優先權制度因其所具有的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及其賴以存在的社會現實基礎,各國基于社會的、歷史的以及立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在各自的法典或實踐中予以繼承和發展。優先權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第一,優先權的類型日益擴大化;②優先權制度日趨完善;③規定優先權制度的國家范圍不斷擴大。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日本等國承襲了羅馬法中有關優先權的大部分規定并有所發展的法國民法典,都在不同程度上規定了優先權制度,成為各國優先權立法效仿的榜樣。
目前,關于優先權為何種性質的問題,一直是民法理論中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根據是否承認優先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可以分為肯定說與否定說兩種觀點。一是肯定說,認為優先權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即擔保物權說。二是否定說,認為優先權不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而只是一種特殊的效力或清償順序,具體分為清償順序說和特殊效力說。
2工資優先權立法概述
工資優先權是一般優先權的一個下位概念,而一般優先權又是優先權的一個下位概念,因此要清楚全面地了解工資優先權制度,必須追根溯源,從優先權的歷史演進來把握優先權的社會基礎、種類以及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工資優先權制度。關于工資優先權方面的論述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論證工資優先權與擔保物權之間的關系方面更成為相關論述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而且相關研究應該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現:一是工資優先權的性質。二是工資債權與擔保物權之間的沖突與協調。三是工資內涵、工資權與工資債權、工資債權與勞動債權等相關問題的厘定。
民法或勞動法學理論面對新破產法中工資優先權制度的立法設計,在解釋力方面已顯現出較明顯的理論局限性。本文將以目前經濟法學理論中已存在的基本共識為基礎并結合本人所贊同的“增量利益關系說”的相應理論,對新破產法中工資優先權制度設計的法理基礎等問題加以解釋,并在對其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3工資優先權立法概況
工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工資優先權則是從法律層面對這一經濟現象的回應與確認。因此有必要先從各國有關工資優先權的立法入手,探尋其背后的立法基礎。
工資優先權是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勞動者因從事勞動而獲得相應的報酬請求權,并就債務人的一般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工資優先權設立的直接原因源于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諸如尖銳的階級對立、自由權的極度膨脹、市場失靈等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在福利經濟學和國家干預思想的指導下,紛紛采取包括設立工資優先權在內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伴隨資本主義的高度化發展而產生的貧困和失業等社會弊端。工資優先權立法概述,各國有關工資優先權的規定,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化分為不同的立法模式。
3.1 相對工資優先權與絕對工資優先權
根據優先權效力的不同,工資優先權分為相對工資優先權與絕對工資優先權。所謂“相對工資優先權”是指工資債權與擔保債權發生沖突時,擔保債權被排除于破產財產之外先于工資債權受償。如:《日本破產法》第 92 條規定:“擁有在屬于破產財團的財產上的特別先取特權,質權或者抵押權者,對于其標的財產擁有別除權”。我國《破產法(試行)》第三十二條規定:破產宣告前成立的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債權人享有就該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權利。有財產擔保的債權,其數額超過擔保物的價款的,未受清償的部分,作為破產債權,依照破產程序受償。所謂“絕對工資優先權”是指工資債權與擔保債權發生沖突時,工資債權先于擔保債權受償或先作為“相對工資優先權”在破產財產中優先受償,當破產財產不足時再從有擔保債權的財產中優先受償,亦稱為“超級工資優先權”。
3.2 實體法上的工資優先權和程序法上的工資優先權
根據法律規定的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實體法上的工資優先權和程序法上的工資優先權。各國立法既有在實體法上規定工資優先權,也有在程序法上規定的,尤其是在民法典中未規定優先權制度的國家,由于其他擔保物權制度往往不能涵蓋優先權制度的內容,只得在程序法中規定特種債權的清償順序來彌補實體法中未設立優先權制度的不足。還有的國家,為了更好的保護職工等弱勢群體的地位,既在民法典中規定優先權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在破產法中明確規定破產債權的受償順序。如法國,除在民法典中存在工資優先權的規定外,亦在《法國破產法》中規定了破產財產的分配順序,第一個就是勞動法典所規定的有關勞動債權受到優先保護,債權數額確定之前,應當預先支付雇員的工資。
3.3 成文法上的工資優先權與判例法上的工資優先權
根據優先權立法形式不同,可分為成文法上的工資優先權與判例法上的工資優先權。大陸法系國家受羅馬法的影響,一般將工資優先權以成文法典的立法形式加以規定。而以判例法為傳統特色的英美法系,對羅馬法優先權的繼受沒有體現在成文法中對優先權的規定,而是采取了功能化的繼受。它們沒有定型化的優先權制度,卻出于現實的需求采取了一些與優先權功能相似的制度。例如英美法上的“lien 制度”及英美國家遺產管理和破產清算中,某些特殊的債權人如雇員等享有的“優先給付權”。綜上,各國關于工資優先權的立法模式之所以呈現諸多差異,除了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等因素存在差異以外,各國對工資優先權性質的不同認識,是導致工資優先權立法模式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了解相關工資優先權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工資優先權制度的法理基礎,定性工資優先權的性質,也就成為正確理解我國新破產法中工資優先權制度設計的必然。
4工資優先權性質的法理分析
各國有關工資優先權的立法例,主要存在兩種立法模式:一種以法國、日本民法典為代表,將工資優先權設定為一般優先權,視為獨立的實體權利,即認為工資優先權屬于一種法定擔保物權;另一種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將工資優先權視為特殊債權的效力,即否認工資優先權是獨立的實體權利。那么,孰優孰劣,在前已有所論述,而工資優先權除了具有優先權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一些特有屬性,以下將在工資優先權的經濟法理論基礎方面做以下論述。
4.1 勞動力權的概念及權利基礎
勞動力權不同于勞動權,勞動力權是市場經濟中發展的一種新生的權利。勞動力權是指勞動者與企業締結合約后,在國家法律制度限制條件下,由于使用其擁有的勞動力而引起的收益的權利,其本質上亦是勞動者通過勞動力使用權商品化后進入企業所形成的以獲取增量利益為目的,就企業重勞動力權理論是陳乃新教授提出的“增量利益關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量利益關系說作為經濟法學諸種學說之一,將經濟法定位為“經濟法是調整增量利益關系之法”。本文從經濟法學角度對工資優先權性質的分析,即是以增量利益關系說對經濟法的界定與理解為基礎。增量利益亦可稱為發展利益,按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是指人們對勞動產品超出勞動的費用形成的剩余而產生的利益,這種剩余對人們而言就是一種利益的物化形態。尚未實現的收益(如產品利益)相對成本來說往往表現為一種可期待的增量,因為收益在投入經濟成本之始,直至收益創造出來并實現這一階段,總表現為可期待的、潛在的、不確定的增量(變量)。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既得利益因其總表現為一定的存量,是一種存量利益,而期待利益表現為一種可期待的、潛在的、不確定的增量,是一種增量利益。可見,增量利益是指潛在收益中可期待的增加部分。把它概括為增量利益是為了更確切地表明它是一種協調管理生產與分配增量利益的經濟發展權。勞動力權雖然在憲法上還沒有明確規定,但一些國內法規對其內涵已有不同程度的解釋。
4.2 工資優先權與勞動力權的內在聯系
工資優先權與勞動力權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從勞動力權與勞動權之間的關系方面考察。勞動力權是從更深層面、更廣泛意義上地體現對勞動者的保護。具體表現為,從權利主體方面,勞動力權人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企業中的工人,即狹義上的勞動者,還包括投入的決策勞動與管理勞動的企業投資者與管理者。從權利的內容方面,勞動力權是一個權利體系,它包括:①勞動者維護其勞動力再生產的權利。②勞動者自主支配勞動力的權利。③對企業財產的剩余分享權。勞動權與勞動力權中的勞動者維護其勞動力再生產的權利相競合。從權利的功能方面,勞動權只能保障勞動力權人取回勞動力商品的價值,至于勞動力權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卻被別人占有。根據這種分析,可以認為勞動權是勞動力權的主要表現形式或主要權項。而保障勞動權就需保障工資權(工資權又是勞動權最基本的一項權利)及工資債權,這不僅僅對勞動力所有者的生存有意義,而且勞動力的存在也是剩余價值源泉的存在,即是財產權人的財產保值和增值的必備條件,無論財產的保值還是增值都需要人的勞動力通過勞動來使它得以實現。因此,它比擔保債權的保障更重要。有擔保的債權可優先于無擔保的債權受償,但如果不優先保障工資債權,沒有了所有勞動力的人,一切都將結束。綜上,工資優先權應為工資債權效力的法定化形式,它既不是一項獨立的實體權利,也不是完全超然于實體權利之外的順序安排,而是工資債權內在效力與外在法律之合力。 5完善相關制度
對勞動者工資的保障與其說是一項制度不如說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各個方面、部門給予關注,而不只是勞動部門或司法部門的事。只有加強社會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密切配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我國已成為較為常見的拖欠工資現象,才能真正實現維護勞動者權益及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目的。
5.1 對工資優先權的保障程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強
鑒于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相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應給予在新破產法公布后享有相對工資優先權的破產職工以一定的傾斜性保護。可以享有在一定期限內有限度的“絕對優先權”,例如可以參照《德國破產法》第 61 條規定:“雇主破產時,破產前 1 年到期之工資、紅利、退休金及基于勞工關系而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優先于一切債權及抵押權等受償”。
5.2 加強勞動監察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的勞動監察力度不夠也是欠薪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又與勞動監察人員的不足有直接關系。以廣東省為例全省專職勞動監察人員配備嚴重不足。根據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勞動保障監察人員與從業人員的配置比例應為 1∶10 000,但在我國各省份大多都未達到這個比例。
5.3 建立企業誠信檔案監控欠薪隱患企業
針對工資支付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強化對用人單位勞動合同、工資臺賬和考勤檔案的綜合監管,積極改進和完善勞動合同標準文本,把工資支付的相關實現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勞動合同,努力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對存在欠薪隱患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控,從源頭上遏制拖欠、克扣工資案件的發生。建立企業工資支付信息公開制度,制止欠薪逃匿企業轉移到其他地方新辦企業。
5.4 修改相關法律規范工資支付
全國人大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加快制定《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等法律和修改完善《勞動法》,以便在立法上采取“或裁或審”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確定勞動仲裁與一般商事仲裁一樣的終局裁決的效力,法院僅在仲裁裁決書的執行階段加強對其合法性審查。同時應在《刑法》中增加有關條款,例如對欠薪逃匿等嚴重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妥善解決公安等部門對欠薪逃匿的處理無法可依,改變對欠薪逃匿者缺乏嚴厲的處理和制裁措施的現狀。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益英.外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32-233.
[2]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第3版.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614.
[3]劉文華.中國經濟法基本理論綱要[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2):56.
[4]陳乃系.經濟法的現代私法屬性研究[J].法治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