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要】解剖學和生理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其他橋梁學科和臨床學科的基礎,與醫學檢驗專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如何使醫學檢驗專業解剖學、生理學的教學緊密結合是當前和未來檢驗事業發展的需要,綜合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加快改革步伐,積極探索檢驗解剖學教學新的方法和發展方向,是我們解剖學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高職高專 臨床檢驗專業 醫學基礎 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41-01
解剖學和生理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是其他橋梁學科和臨床學科的基礎,與醫學檢驗專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目前,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教學明顯滯后,原因之一是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仍仿照臨床醫學專業模式,已不能適應實用性技能型檢驗人才培養的需要。而且,隨著高等醫學教學的不斷改革, 人體解剖學教學也面臨許多新的難題,教學學時的壓縮, 教學模式的改變, 教學信息量增大, 素質教育的實施,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等教學矛盾日益突出。為培養更多更好的實用性醫學檢驗人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在思考基礎教學的改革之路前,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醫學檢驗專業解剖學和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課程設置
多數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解剖學和生理學是兩門獨立的課程。這樣設置需要的課時數多,教授的知識量大,范圍廣,深度深,違背了職業院校知識“必需、實用、夠用”的教學原則,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學習了一些在以后的專業課學習和臨床工作中用的很少甚至不用的知識,卻沒有辦法把該專業需要的重點、難點很好的突出,不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尤其針對醫學檢驗專業,他與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等醫學專業在對基礎知識方面有著不同的需要。所以這樣的課程設置不適合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習。 2.教材的選擇
醫學檢驗專業解剖生理學教學的目標要求有其特殊性,目前我校醫學檢驗專業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劉春波主編的《解剖生理學》。教材將解剖學和生理學兩門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偏重生理學的內容,為適用于中醫專業的高職高專教材?,F在選用的教材專業性不強,內容多而全;這些內容雖然可以為醫學檢驗打下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未能緊密結合和充分反映檢驗專業的特點。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專業性不夠突出,解剖生理學知識與檢驗專業課程間的聯系不夠系統和嚴謹,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從而使得解剖生理學的教學不能更好地貼近檢驗這一特殊的專業。當前非常需要的是適合醫學檢驗專業學生使用的,能夠體現出檢驗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具有職業特點、適應醫學檢驗崗位需要的解剖生理學教材。
3.教學目標的制定
課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這門課程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體現。而同一門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貼合該專業的專業特點,不應該千篇一律。但是一直以來在解剖生理學教學目標的制定中,各個專業都大同小異,而且仍仿照臨床醫學專業模式,沒有體現出醫學檢驗的專業特點,這樣不利于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
4.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整體化以及科技相互滲透融合趨勢的加強,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適應性也隨之增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要求。而現有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多年來過多地追求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單純以學科為中心,“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階段截然分開。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床,單純傳授知識,導致檢驗專業學生的知識面不寬,動手能力不強,中和素質不高。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師采用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學習,死啃書本,強記硬背,知識與能力脫節,理論與臨床脫節。久而久之,不僅難以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重視程度,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教學。
5. 教學方法
5.1理論教學 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具有名詞多、結構多、定義多、內容復雜枯燥.并且部分章節抽象難懂等特點。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現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這樣的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厭煩,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理論基礎不牢固,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差,教學效果不理想,更不適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現在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
5.2實驗教學。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尤顯重要,但是現在的實驗教學更多的只是流于表面,課時數越來越少,內容也已經過時。因此,我們應該結合臨床檢驗工作需要,調整時間安排,及時刪除已經淘汰及陳舊的實驗內容。
6.任課教師水平
通過與學生的座談會以及填寫調查表等方法,對我系任課老師從三方面進行了評估:(1)基本素質(職業道德、嚴謹求實、愛崗敬業);(2)課程講授能力(專業知識熟練程度、重點難點把握情況、語言表達能力、與學生互動情況);(3)教學改革情況(本專業新技術、新進展講授、與臨床實踐結合情況)。并且請同學對任課老師的不足之處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對老師的職業道德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但是對于老師在課程講授能力以及教學改革情況的評分就相對較低,特別是重難點突出,與本專業,與臨床的結合等方面。由此可見,要改革檢驗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加強任課老師的教學能力也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張發蘇.高職高專教育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2]姚軍.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與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23).
[3]劉琴,胡衛東,胡芳,陶正武. 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與實習生質量評價[J].教學實踐與改革,2010,(05).
[4]白雪飛,郭靜玉,龐新躍,高偉娜,楊建英.醫學檢驗專業備課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