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安
大家現在對金融很感興趣,從政府官員到老百姓都在高度地關注金融,甚至有一些人,包括我們培養的一些學生都拼命地往金融領域里面鉆,以為金融就是銀行、就是證券公司,銀行就是錢,到了金融部門就可以賺大錢,就是這么簡單。
而這反映了一個“未實先虛”的問題。你就看到人家美國、英國,現在是金融中心,人家華爾街賺錢賺得很輕松,但是你要考察一下人家的歷史,是什么時候開始有金融中心的,什么時候金融發達起來的?他是先有實體經濟,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才有現在高度發達的虛擬經濟。就算是以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虛擬經濟,那也是很困難的,實體經濟還沒有發達起來,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沒有完成,就天天喊著要發展金融,就是未實先虛,很危險。
現代所謂的高科技的金融,金融衍生產品,我們講金融創新,主要在這個領域里面。其他有什么好創新的?你天天吃飯,你吃飯再好也沒有誰說你吃飯創新了,但是我們往往把這個創新誤解了,以為無論什么創新都是好的。別忘記,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還是要來自于工業、農業。無論這個金融產品有多先進,無論這個用起來有多復雜,無論用這些工具的人的水平有多高,都有一個事實,就是金融市場本身永遠不可能創造出一分錢的財富。
這么多金融衍生工具,大家都想從里面套利,都想把風險轉嫁給別人,這個時候我們該要仔細想想了。就是如果在所有的時間點上面,有人利用這些工具賺了錢,也有一些卻賠了錢,那我們這個金融體系是穩定的。而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有一個公共池塘,大家都想從里面撈魚,最后當大家都以為撈到魚的時候,就完了。大家都從里面發財了,這個泡沫就大了,金融危機也馬上要來了。
我們現在的金融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再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再為搞實體、做買賣的人服務,是在為金融行業的本身服務,是在為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服務,所以我們很多的資金都是在金融市場里面賺的,大家都在里面撈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金融體系,一定程度上已經偏離了金融的本質。
現在金融的片面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掠奪財富的問題。證券公司、擔保公司,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這些中介機構一多,似乎就是金融深化的重要標志。于是最近這兩三年以來,中國不知道什么時候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了很多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而商業銀行發貸款,我覺得也不太明智。我是做實業的,我找銀行貸款,但我是中小企業,他不貸給我,他說我的信用等級不高,或者說沒有辦法了解我的情況,用我們的行話說就是信息不對稱。理論上很重要的一個解釋,為什么銀行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因為信息不對稱。怎么愿意貸?通過擔保公司就愿意貸。可你看現在的擔保公司那么多,有的就是一個皮包公司,連自己都擔保不了,還可以給誰擔保?而銀行就愿意貸給他,各類金融中級機構短期內遍地都是,這些是想干什么?都想從金融領域里面賺錢。
實體經濟部門融資難、資金在金融領域里面碰撞、融資成本高,你看我們國家是一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低谷的時候,按道理說,如果銀行的錢不出去很正常。現在是銀行的錢出去了,實體經濟部門還沒有拿到錢。實體經濟貸款難、融資成本高,他就應該破產、倒逼,但是現在還沒有倒逼、破產,這個就是不正常的問題。不景氣的時候我們為什么沒有淘汰,或者是淘汰的力度不夠大?這些擔保公司都創造了G D P,而實體經濟部門貸款難、融資成本高,現在行業的不良資產率上升的速度很快,系統風險已經很高了,我們銀行的錢,出去了卻在金融部門空轉,這是一個有害的事情。
另一方面,那么大的成本讓實體經濟企業部門去用,你不害怕嗎?有幾個實體經濟部門,有幾個產業行業,有15%或者是20%以上的利潤率?我拿的錢,利潤率起碼有15%、17%我才可以用,而把錢給這些企業了,不害怕嗎?資產質量在什么地方?
還有就是把錢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現在好多銀行的行長還認為這是安全的,先不說政府的信用度有多高,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什么?房地產、土地出讓金。現在土地出讓金沒有了,房地產不景氣,他拿什么還給銀行?若干年以后,大量的不良資產怎么辦?是不是再跟原來一樣找幾個垃圾桶?
再一個,對網絡金融缺乏理性的認識。一個馬云,一下子發了大財,你看就給大家一個錯誤的信號,以為網絡金融將是我們國家金融界下一步的金礦,大家都想去里面淘金。馬云的網絡金融為什么一下子賺了?就是因為我們國家長期的金融監管的錯位。金融抑制是什么?就是說這個地方不讓你做,那個地方不讓你做,突然網絡這個地方,像大慶油田一樣被發現,一下子就賺了。可如果大家還跟他一樣地去做,當然不行。網絡金融在西方發達國家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它不可能取代現有的金融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