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志們,我們為什么要幫別人出資,又要選鋼材呢?第一,這玩意交易資金量大,市場對資金的需求也大,而資金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優勢,我們不缺錢;第二鋼材好保質,好保量。不像別的商品比如蔬菜大豆等又分季節性,又不好保存,還容易變量。鋼材可以說是目前非常具有性價比的保質產品。第三呢鋼材這玩意也易存放,好監管。等等吧,所以啊,所以選擇鋼材非常的合適。我們給市場出資,交易資金量大,銷售額也高,收益呢也非常穩定,只要風險可控,應該說是非常好的項目……”
以上是某國企內部會議的某領導同志的發言。
好吧,上面的話就是我說的。歸納得不全面干練,但我相信代表了一大部分進入鋼貿行業的國企的心態。
說到根源,一開始涉足這個行業的國企倒也不是完全憑著錢多。一些大央企由于業務的拓展,自身的建設就需要很多材料供應,于是便專門成立物資供應公司來負責集團的采購,時間一長鋼材便慢慢被篩選出來了。再加之鋼貿商的迎合,于是帶動更多國企進入。
目前市場上的國企參與的操作大概有以下幾類:
為鋼貿商或鋼廠出資,定期收益;
自己不出資,只在中間做監管,收取一定費用;
不出資,只是參與其中,相當于變相為交易提供擔保;
建倉庫(一般和別的方式共同進行);
自購鋼材銷售。
實際演變到最后,最常見的是國企憑借著自身的信用和招牌,拿著銀行的錢,以貨物銷售的名義,為下游企業進行融資,自己從中賺取差價。
當然,我也不會撇清鋼貿企業。對鋼貿企業來說,銀行前期放款慢,后期放貨慢,迫切需要更專業、效率更快的出資方來做這個事。放眼當今中國,除了銀行最有錢,還有誰?
那當然就只有大型國企了。銀行慢那是因為銀行還有其他業務。而國企呢,發現這個賺錢就可以單獨劃一個部門甚至再成立個分公司專門做,相當于影子銀行。
以左圖為例,舉例來說一般的操作模式,鋼貿商A和B是一家;
“國企2” 為核心,他是出資方。但是為了方便出款,以及將來在賬務上體現交易對手是國企,所以他需要讓鋼貿商再找一家國企做為對手來交易。這里面有風險怎么辦?沒事,國企1敢做,我為什么不敢做;
“國企1”相當于在這里拿自己的招牌,做了個類似擔保的業務。從自身來說,我收到錢了留下利潤,余下付給上家,貨我收到了再付給下家,至于別的我不參與。不花錢,能掙錢何樂而不為。有風險怎么辦?沒事,國企2錢都敢出,我一分不損失,為什么不敢做;
“國企3”通常在這里不與主線發生業務,但一般是國企2會支付一定的費用,我的貨你得給我看好了,丟了你得賠。
倉庫:有時候就是國企3自己的,有時候也會是鋼貿商A的(別人不知道);
鋼廠:這時候其實就是一個虛擬的角色了,可能前一兩筆真去買點貨,好讓后面的國企3有活干,去監管。但是后期鋼貿商根本不把錢拿去買貨。
知道了怎么辦?
國企1知道了,關我屁事,我只是過一筆賬;
國企2知道了,問下怎么回事吧,真要是沒貨我也不怕,到時候找國企1要就好了,他們跑不掉的;
出事了怎么辦?
國企2:國企1你還錢,要么你還貨給我!
國企1:滾,你們談好的項目,錢我沒花一分,找我要毛。A給我貨,我就給你貨,A還我錢,我也會還你錢。
如果左圖再加上擔保公司,再加上聯保互保公司參與,哪怕就是一單出事還不上款了,最后連帶倒霉的就好多家。這時候所謂創新的聯保互保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鏈條毒藥了。
或者貨是有,但同時又被鋼貿商再壓給銀行或是別的國企,再其中加上擔保公司,扯上倉庫……你說這事怎么處理?這鍋粥糊透了,大家還得硬著頭皮等著吃不肯散去,也不能散去……
一直在說國企干好了是奇跡,干不好是常態,這話雖有偏頗,但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以上敘述是將多家國企經歷融合一起,各位權且當作是故事來看,切勿對號入座。